《胡同文化》細案第壹課時
壹、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讓學生通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壹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壹面。
二、教學基本內容
1、通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說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五、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壹: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網絡。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說明文,但在說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壹般處於壹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篩選也是高考在閱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壹項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閱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壹為介紹北京的胡同,壹為介紹北京的胡同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靜、胡同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礎,如果說胡同文化是上層建築,那麽胡同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系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胡同和胡同文化認識的辯證關系打下了壹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壹。
胡同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胡同文化是壹種封閉的文化”。
然後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胡同與胡同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升華的壹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壹個關鍵語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說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於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說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胡同命名方式說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為這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妳往南邊去壹點。”“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妳的!”
3、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短句給人以幹凈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麽說的。”
5、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采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這是壹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後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說,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認識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說是復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裏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胡同溫馨壹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復雜,讓人壹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妳說是壹種什麽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復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胡同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壹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沖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沖擊。
在對胡同和胡同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壹種源自於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系。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小結: 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胡同,他更從胡同的特點中揣摩出胡同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胡同和胡同文化,但他更知道,胡同與其它傳統事物壹樣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臺,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遊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壹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板書設計
板書壹
胡同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胡同大小是文化形態封閉的文化易於滿足“忍”
胡同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胡同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於滿足
北京人,真有妳的!——善於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腌蘿蔔,就不錯——幹脆利落
說明方式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準確
《胡同文化》細案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體味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體味說明性的語言訓蘊含的作者豐富的感 *** 彩。
2、培養學生根據語境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能力。
3、理解課文中“胡同文化”豐富內涵。
4、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
2、“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
教學難點:
辯證看待問題的方法。
教學步驟: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1到5自然段,歸納概括“胡同”的特點。
本過程註意培養學生透過表層深入挖掘深層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意識。
讀後引導學生篩選能夠概括胡同特點的形容詞,明確概括特點的語法限制。
明確:
方方正正、命名來源豐富、胡同的靜(以動襯靜的方式突出)
2、思考:“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麽?
這是壹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聯系起“胡同”和“胡同文化”兩者,自然過渡到對“胡同文化”內涵的揭示。
3、學生泛讀課文6至12段,采取信息篩選的方式,捕捉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來的“胡同文化”的內涵。
重點語句:
胡同文化是壹種封閉的文化;
即相信遠親不如近鄰,又“各人自掃門前雪”;
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上面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歸納,從中概括出“胡同文化”本質。
明確: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不愛管閑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學生閱讀課文剩余的部分。
思考壹:課文的標題是“胡同文化”,到第12自然段,胡同文化的內涵已經清楚了,為什麽還要寫下面的文字?
明確:盡管前文已經揭示出“胡同文化”的內涵,但是,在“內涵”中,我們能夠較為清楚地知道作者含有的復雜心境,這種復雜並非模棱兩可,而是有壹定傾向性的,他的好惡還是能夠區分得開的。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表露出這種思想,就是因為要表達出傳統文化比如“胡同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所面臨的選擇,這是文章的主旨,是表達壹個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認識的。
教師挑出下面三段文字,讓學生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消逝的態度: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聲氣”是對胡同淡去的真實寫照;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這也是對胡同淡去的真實心境的流露;
“再見吧,胡同”萬語千言凝成最普通的壹句話,有無可奈何,有豁達率直,有悵惘迷茫,也許還有其它的什麽在裏邊……
思考二:結合自己的認識,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安分守己”?
明確:任何事物可能都會有它的兩面性,再積極的事物也會成為人們常說的“雙刃劍”。“安分守己”既造就了人們的遵紀守法,又培養了人的生活、工作進取的惰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閱歷、識聞,見仁見智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5、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課文的語言特色。
這是篇在語言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參見總案的“重點難點解決步驟”中的重點二。
小結:文章多處引用北京俗語方言,樸實、直白、富於口語化,富於生活氣息,富有感 *** 彩,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6、作業:閱讀下面壹段文字,完成文後的問題。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趙孟頫,他的書法確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卻嶙嶙峋峋地有著許多前人風範沈澱。因寫《藝舟雙楫》而出名的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說,見過壹幅趙孟頫的墨跡,乍看全是趙孟頫,但細壹看,這個過於純凈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趙孟頫學過二王,學過李北海,學過褚河南,沒有這些先師們的痕跡,趙孟頫就只剩了壹種字形,顯然是贗品。
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像趙孟頫這麽復雜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結構會聚和溶化的結果:已經會聚、溶化成了壹個卓然獨立的大家,竟還可以壹壹尋其脈絡,並在墨跡中指認出來。這種現象,與人們平時談藝術時津津樂道的“溶匯百家而了無痕跡”正好相悖。這裏,展露了中國文化的壹種重要特征。
這就是可敬而可嘆的中國文化。不能說完全沒有獨立人格,但傳統的磁場緊緊地統攝著全盤,再強悍的文化個性也在前後牽連的網絡中層層損減。本該健全而響亮的文化人格越來越趨向於羣體性的互滲和耗散。互滲於空間便變成壹種社會性的認同;互滲於時間便變成壹種承傳性定勢。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生命的發射多多少少屈從於於羣眾惰性的薰染,剛直的靈魂被華麗的重擔漸漸壓彎。請看,僅僅是壹支毛筆,就負載起千年文人的如許無奈。
1、第二段開頭說:“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其中“這個論斷”指什麽?
2、第二段末尾說:“這裏,展露了中國文化的壹種重要特征。”請簡單說明這種“重要特征”的內容。
3、最後壹段說:“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請用原文詞語回答這“兩種力量”的具體含義(不超過計劃5個字)
4、最後壹段開頭說:“這就是可敬可嘆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這裏指什麽?“可敬”是因為書法遺產累聚成壹座深幽重疊的迷宮,為什麽又說是“可嘆”的?請摘錄原文加以簡要說明。
“中國文化”指的是:
“可嘆”指的是:
參考答案:
1、“這個論斷”指過於純凈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
2、書法遺產極其豐富,即使力圖創新也擺脫不了傳統影響。
3、社會性認同和承傳性定勢。
4、“中國文化”指書法。“可嘆”是因為:文化個性在傳統的統攝下層層損減,越來越趨向於羣體性的互滲與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