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文化傳播的四個階段:第壹是口語傳播,還有呢?請註明書的出處和出版社。

文化傳播的四個階段:第壹是口語傳播,還有呢?請註明書的出處和出版社。

文化傳播的四個階段:口頭傳播、書面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

現在,隨著互聯網傳播的發展,傳播技術的每壹次進步都帶來了人類傳播能力的飛躍。可以說,傳播技術的應用對文化傳播的範圍和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大。

請參考此處:

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傳播

金玉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

-

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盟時間:2007年3月6日11:13:20 xjzjw點擊:544。

保護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是指在歷史、藝術、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和文學等方面具有特殊價值的傳統文化活動和口頭文化表現形式,包括語言、故事、音樂、遊戲、舞蹈、習俗和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自豪感的來源,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貢獻。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標準化、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對傳統文化構成嚴重威脅。許多傳統和民間文化(包括口頭/非物質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甚至瀕臨滅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籲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拯救和保護“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維護和循環利用社會和經濟環境意識,支持和保護各種口頭和非物質傳統”,以維護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嚴峻的民族文化遺產形式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廣泛關註,許多國家都把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作為頭等大事。壹些國家已經通過立法,建立了有效的機制來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壹樣,它也面臨著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效保護傳統和民間文化藝術的嚴峻問題。近十年來,我國在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壹定的成績。如全國民間文學藝術十大集成的收集、整理、編纂、出版工程,以數億字和相當數量的傳說、音像資料,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民間口頭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戲曲等文化遺產。同時,壹大批民間文化工作者在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艱苦工作中得到鍛煉,獲得了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增強了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形成了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強大隊伍。

然而,民俗文化不僅需要搶救和保護,還需要推廣和發展,以充分挖掘多元文化的社會價值。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需要樹立與時俱進的開放的本土文化觀。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充分認識民間傳統文化的意義、地位和價值,樹立全球化時代尊重和肯定文化多樣性的理念,以開放的姿態、開闊的視野和現代化的手段參與人類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鑒別和弘揚。

第二,文化和大眾傳播

傳播是文化的固有屬性和基本特征,是推動文化變革和創新的主動機制。所有的文化都是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人類文化傳播的方式已經從口頭傳播、書面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發展到網絡傳播。通信技術的每壹次進步,都帶來了人類通信能力的飛躍。可以說,傳播技術的應用對文化傳播的範圍和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大。

文化的生產、消費和發展都離不開傳播。文化傳播主要依靠媒體,媒體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與美國學者赫伯特?以席勒為代表的“媒體帝國主義”理論認為:媒體帝國主義以強大的經濟和資本實力為後盾,主要通過文化市場擴張全球文化;通過出售具有文化價值的產品和商品,實現全球化的文化統治;這種文化統治和擴張是通過媒體實現的。由此可見文化傳播與媒體的密切關系。

媒體全球化和世界媒體化是當今時代的顯著特征。在人類的傳播方式中,大眾傳播對文化的影響最大。大眾傳播是指傳播機構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電影、雜誌、書籍等現代媒體向極其廣泛的受眾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由於網絡的迅速發展,大眾傳播出現了壹些新的特點,如:從向公眾灌輸的傳播內容的“廣播”到為群體或個人需求而設計的傳播內容的“窄播”;從單向媒體到互動媒體。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大眾傳播都能跨越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具有廣泛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這壹點已經被大眾傳播效果的理論研究所證實。大眾傳播可以為社會提供壹種決策方式,為社會提供壹種認識自身的聲音,是傳遞社會價值觀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大眾傳媒的使用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必要渠道,極大地拓展了文化空間,使文化具有強大的延展性和生成力。然而,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跨文化傳播的“不對稱”,從而引發了嚴重的全球性文化傳播生態危機。文化傳播中存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失衡。現代傳媒為強勢文化和現代文化霸權地位的確立提供了條件,對弱勢文化和傳統文化構成了威脅,使其面臨同化或文化殖民的危險。

口頭/非物質文化的大眾傳播

如上所述,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口頭/非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壹部分,其生存、發展和傳承也離不開大眾傳媒。大眾傳媒對於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壹把雙刃劍。壹方面,大眾傳媒為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壹方面,強大的現代文化和強勢文化通過大眾傳媒對傳統民族文化構成嚴重威脅。如果我們不堅守陣地,傳統文化將沒有立足之地,最終將面臨被吞噬的命運。

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要樹立全球意識下發展傳統文化的理念,精心處理好現代性與傳統的關系,充分利用資本、科技、媒體等現代手段提升文化的影響力,爭取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化弱為強,讓人們了解和喜愛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只有這樣,傳統文化遺產才能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社會意義,才能不斷傳承下去。

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媒體傳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圖像傳播的視頻文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圖像傳播更容易被人們認可和接受。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也應該適應時代的要求,采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而不是僅僅把文物放在博物館的陳列櫃裏,或者用文字記錄壹件民俗事。民間攝影很好的適應了人們的接受心理。民間攝影是壹個群體或民族的歷史、文化演變和風俗習慣的畫像,是特定物質生活環境和獨特精神面貌的紀錄片,具有民族和歷史的學術價值和實用的民間證據價值。民間攝影可以保護文化的生動性和多樣性。它不僅是過去的記錄,也是未來的預兆。歷史上很多民俗,如果沒有照片來客觀記錄,後人僅憑文字記錄,很難直觀地想象出事物的原貌。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擠。用圖片傳播和普及民間文化的普世價值,可以保護和豐富世界民間文化遺產。

圖片傳播既適應了讀圖時代受眾的閱讀接受心理,又在壹定程度上避免了純文字傳播的平淡。與音像制品相比,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閱讀方便的特點。民間攝影愛好者只需壹臺相機,就能捕捉精彩瞬間,充分體現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真實影像和文字作品的結合,會大大增強信息的描述和傳播。圖片傳播的優勢使其在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中備受重視。中國出版了許多反映民族和民間文化的大型繪本。在2003年4月6日至9日召開的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六屆主席團第二次會議上,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攝影工作委員會也成立了。這為保護傳統文化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動力。

民俗攝影作為壹個與民俗學和現代科技密切相關的新門類,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無論是對搶救民俗文化遺產,還是對民俗學的建設和發展,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意象的發展是民俗學發展的必然,既是對民俗學發展的補充,也為民俗學發展的多元化提供了新思路。相信圖片作為記錄、保存和傳播民俗信息,進行民俗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仍將被廣泛使用。

2.隨著音像制品通訊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攝像不再陌生。用攝像和多媒體技術制作的VCD、DVD等音像制品已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與圖片相比,音像制品具有畫面生動、聲音感情豐富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制作有關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或者將帶有民俗文化的電視專題片或紀錄片制作成VCD、DVD等手段在市場上銷售,來傳播民俗文化。國家地理頻道(NGC)將節目與教育相結合,普及人文、自然、地理和科技知識。以人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節目占了相當大的比重。NGC還將這些節目制作成VCD、DVD等音像制品面向全球銷售。比如它出版了《全球國家地理》雜誌——《閃閃的文明》,介紹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其中壹集是《古巴——壹個遙遠島嶼的狂歡慶典》,通過古巴人的狂歡,向世界揭開了這個美麗島國迷人的面紗。NGC的實踐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壹些新思路。

中國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僅從節日文化的角度來看,各民族的節日活動以壹種非常動態的方式動態地保存或反映了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原貌。壹些民族的節日既是民俗的形象展示,也是口頭文化的藝術宣傳。以塔吉克元宵節為例。在節日之前,每個家庭都會制作許多羊油蠟燭和壹根特別大的羊油蠟燭。在節日的兩天裏,要在家裏和家族墓地點燃羊油蠟燭祈禱和祭奠。家家戶戶還在屋頂點上特制的大羊油蠟燭,在外面點上篝火,玩各種遊戲。如果通過視頻客觀再現這壹民俗的原生態,再通過後期制作和解說,從文化層面加以深化,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塔吉克人的節日習俗和祭祖習俗,還可以了解其宗教信仰的演變,從而達到在新奇中增長見識的目的。

2002年6月5日+2月6日+8月,中國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用維吾爾語、漢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四種語言制作的十二種木卡姆的VCD、CD和DVD光盤同時在國內外發行。這對維吾爾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電視和現代文明的傳播把大多數人限制在家庭圈子裏。電視成為人們了解和認識世界的窗口,對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民俗文化的傳播中,壹方面,我們期待媒體多拍壹些反映民俗文化的紀錄片和專題片,多關註這個亟待保護和發展的領域。另壹方面,我們需要當地的文化機構和教育機構有意識地積極利用電視媒體。

以現有頻道資源為例,央視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以演播室訪談、專題片的形式介紹中國的文化、歷史、自然、地理(如2003年7月18日播出《功夫茶》介紹潮州的茶文化);《讓世界認識妳》欄目以現場拍攝+連線國外相關機構領導的形式向國外介紹中國(如2003年7月1日,節目通過現場拍攝、現場錄音、連線美國某旅遊公司CEO與中國部經理,從文化角度介紹了同裏這個景點,雙方還達成口頭協議,公司組團到同裏旅遊);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的“旅遊黃金線”欄目以人物的旅程為主線,向觀眾介紹景點...這些欄目的定位基本包括物質/非物質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可以通過撥打熱線、登錄節目網站等方式為欄目組提供線索,有選擇地向觀眾推送壹些民間傳統文化。

此外,還可以與電視臺合辦節目或承包某個節目的形式,制作反映國家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欄目。例如,烏魯木齊電視臺最近推出了壹個旅遊頻道,可以充分利用新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或者將獨特的民族風情融入自然景觀,或者介紹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這樣既能傳播傳統文化,又能滿足旅遊業的發展要求。因為未來旅遊業的壹個發展趨勢是,旅遊區僅僅依靠自然風光是不夠的,更多的是依靠豐富的文化底蘊。只有把文化氛圍融入到旅遊中,才能長久吸引遊客。

4.網絡傳播互聯網創造了壹種全新的傳播形式,它融合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極大地拓展了文化傳播的方式。在網絡媒體的環境下,知識不再像過去那樣只存在於圖書館的書架和書籍中,而是存在於電子空間中相互鏈接的信息片段中。網絡傳播打破了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任何機構和個人都可以在網上傳播知識和信息,為人們提供了壹個理想的文化交流和傳播平臺。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使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成為現實。

目前,中國開通了許多關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網站,如中國民俗網。但要想細致地反映壹個地區的民族文化,就必須在傳播的本土化上做文章。比如新疆少數民族眾多,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但試圖在壹個全國性或綜合性的網站上反映新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不可能的。以2003年7月23日的中國民俗網網頁為例。該網頁包含47條相關信息,涉及漢、彜、藏、水、苗、黎等17個民族。在新疆的民族中,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的信息只有兩條,與新疆的少數民族數量極不相稱。因此,如果我們想擴大當地民俗文化的影響,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民俗網站。

以上是對民間傳統文化在媒體上傳播現狀的壹些描述,以及更好地利用媒體進行民間傳統文化傳播的壹些思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除了文化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外,主要依靠國家立法、專業管理機構的建立、資金的投入以及各方的有效協調和支持。如果中國的大眾傳媒能夠更多地關註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無疑將為更多的人和世界打開壹扇中國多民族民間文化走廊的窗口。

在新世紀,通過傳播認知文化來理解社會和人類,將是人類認知史上的壹次革命。傳統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現代傳播方式的影響。文化需要傳播才能延續和發展,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將是壹項艱巨的任務。

(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

參考資料:

1.《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壹、二期;

2.莊小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實》,人民出版社,2003年;

3.(美)沃納?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2年;

4.(美國)馬克?後:《第二媒體時代》,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吳:傳播學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6.中國民間網。

  • 上一篇:打籃球有什麽詳細規則?想詳細點!謝謝大神,幫幫我。
  • 下一篇:誰了解易墨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