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更加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忽視文化的經濟功能,壹些相關管理部門只有文化事業的概念,而沒有文化產業的概念,對如何適應新形勢新時期,在市場條件下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缺乏深刻認識。對文化與旅遊的產業功能、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的結合缺乏正確認識,對文化旅遊的性質、地位、特點和規律缺乏深入研究,導致發展文化旅遊的思路不清,忽視發展文化旅遊的規劃,發展中存在諸多誤區。長期徘徊於文化事業、市場經濟和旅遊產業之間,新時期文化經濟觀念缺乏創新,缺乏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對策措施。結果是“文物很多,但開發利用不夠;深刻的歷史文化現象,但挖掘和整理不足”
2.發展規劃不到位。
作為壹個正在快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新興產業,它仍然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文化旅遊產業綜合規劃和景區規劃。現有的景區規劃大多只限於審批項目、爭取資金和近期開發建設,在細節、運營實施、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不足以指導景區的開發建設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沒有得到充分考慮。旅遊消費者的旅遊動機和消費需求的變化沒有得到充分的調查和重視。規劃開發的旅遊產品特征不明顯,但有很多相似之處。參與性、互動性、娛樂性、刺激性的旅遊項目少之又少,新、特、大項目更是少之又少。
3.體制機制滯後。
文化資源的隸屬關系復雜,涉及文化、文物、旅遊、林業、城市規劃、土地管理等多個政府部門。作為壹個社會化的大產業,它涉及到很多行業。隸屬關系不同造成行業規劃不壹致、利益失衡、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特別是在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和管理中,存在條塊分割、多頭政策、多頭管理的現象,反映了文化旅遊資源產權不清、行政管理和產品開發體制混亂,影響了文化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
發展主體的經營體制與市場化管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相對緩慢。很多景區、景點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都是計劃條件下形成的模式。在這種管理機制下,景區的開發建設資金除了政府和社會投入外,幾乎沒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和服務功能提升。自我創新的主動性不夠,危機感不強。旅遊業的運營主要是門票收入。
4.品牌競爭力不強。
壹是文化內涵挖掘不充分。文化資源的內涵通常分為顯性形式和隱性形式。顯性的文化內涵好用,隱性的文化內涵只有認真研究挖掘才能有效發現和充分利用。由於缺乏對隱性文化內涵的挖掘,我市缺乏吸引高端旅遊市場的品牌。二是遊客參與項目不多。文化旅遊要讓遊客真正參與其中,通過娛樂性節目真正了解文化內涵,實現遊客和景區的雙贏。三是文化旅遊形式單壹。我市文化旅遊的表現形式主要以文化資源的靜態展示為主,缺乏與文化旅遊相關的大型、專業的文化演出;節慶活動單調,組織性差,幾個大型文化節有下降趨勢。第四,資金投入不足。各級政府投入不足,民間投資有時急功近利,導致很多地方資源開發粗糙,格調和水平不高,缺乏文化內涵,影響了我市文化旅遊的整體形象。
5.推廣和包裝缺乏創意。
我市文化旅遊產業尚未形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的規模優勢,產品轉化為商品的市場競爭優勢,旅遊產品、旅遊商品與其他文化產品聯動的可行機制,宣傳、包裝、促銷等滿足現代旅遊消費需求的優秀手段和措施,聽覺不吸引,視覺沖擊力不足。
6.景點建設差,規模小。
景點周邊環境差是我市文化旅遊景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僅表現在景區周邊的環境衛生、治安管理、綠化美化等方面,還包括景區周邊的建築風格、旅遊商品、飲食攤點等。與我市旅遊資源的深刻內涵相比,我市現有旅遊景點的開發規模較小,景點內容較少。尤其是能被遊客接受的產品,與全國及周邊省市的文物景區相比,我市景區的規模、數量、質量都存在較大差距。而且景區內容同質化的東西很多,吸引人和留住人的地方很少。
7.旅遊商品特色不明顯。
與深厚的人力資源形成對比的是,我市旅遊商品發展不盡如人意,旅遊紀念品缺乏專業性和創新性,外來品種多於本地品種,導致前來旅遊的絕對人數增長較快,但旅遊綜合消費相對較低。2007年,全省遊客人均消費625元,運城只有593元。運城旅遊還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多方面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因此不能帶來較高的旅遊綜合效益。,
8.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旅遊專業中中高級管理人才仍然短缺。景區旅遊服務人員也缺乏正規培訓和專業培訓,導遊和講解員對城市祖文化內涵的理解也有待加強和提高。總體上看,目前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還處於壹般接待階段,不適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要求。旅遊服務人員的培訓,在思想上沒有真正重視,在措施上沒有真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