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麽,揭示了什麽,才能延續兩千多年,在全世界備受推崇呢?據說在翻譯成外文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中,《聖經》排第壹,《道德經》排第二。因為大川的翻譯有重疊領域的傾向,所以《道德經》在幾年前就超過了《聖經》。)
第壹,世界觀
在壹個人們還流行聽天由命,崇拜神靈的時代,老子已經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他指出,世間萬物都是由壹個叫道的東西創造出來的:“道生壹、二、二、三、三事”;如果妳掌握了“道”的秘密,那麽“以道達天下,其鬼非神”,妳以道行天下,根本不需要求助於鬼神。
道生萬物,是壹個過程:道→無→有→萬物。老子將其概括為“世間萬物皆生而有之,萬物皆生而無之”。“有”即有有形之象,因有有形之象,故有上下、內外,可分“二”;“無”,因為無形無象,所以至高無上,內無外無,“壹”體不可分。
至於“三”,來源於“有”(二),但與母“有”不同,故稱“三”。就像石頭壹樣,它有堅硬和白色的屬性,但如果石頭被磨成分子原子,它就不再具有這些屬性。而“物”,沒有自己的特色,就不會是自己的東西。就像壹個人,如果分成了細胞,就不能再稱為人了。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都來源於這“三”。
“無”之所以能創造“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無,只是有形無形,有象無形(無形無生命的形象)。就像我們的意識,沒有形狀,沒有形象,但也不是空的。我們可以擁有意識空間,創造夢想。
所以,無中生有的過程是很神秘的。老子曰:“故常無欲見其奇。”只要我們能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無欲”的境地,“要空,要靜。”壹切都是壹起作用的,我又看到了,所以我體會到了無中生有的美好。
比如我們放松身體,放空思想的時候,往往能靈機壹動,激發靈感。靈感出來了,思想動了,身體做到了。這時,它就“在那裏”了。當妳處於“存在”的狀態時,妳可以在壹切同樣是“存在”的事物中使用和檢驗它。
這兩種狀態的區別在於,“無”不是由意識支配的,而是壹種空寂的知覺狀態,即“常無欲”;而“存在”是受意識支配的,是壹種主動的、有意的狀態,也就是“壹直想要”。
這個“無”與“有”在於道,也來源於道;在於人,也來源於人。它們像形與影壹樣不可分割,像聲音與聲音壹樣共存。它們是道孕育萬物並允許萬物繼續進化發展的神秘方法,也是人們認識和運用道的奧秘的壹般方法。
生,再生,任何事物都推至其終極根源,指向唯壹不變的東西,那就是“道”。所以,妳把握了道,妳也就把握了世間萬物。
第二,生活方式
這裏的生活方式包括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人與人的相處方式,人與物和物的相處方式。相應的,老子提出了四個概念:儉、柔、小、簡。
增:老子說:“管人不如增。”“治民”是指管人事,以天下為業;“服天”就是服天,住天地。
無論是活在人間還是順其自然,沒有什麽比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輕舉妄動,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輕舉妄動更重要的了。
老子又說:“生老病死。十個有三個出生,十個有三個死亡。也有十分之三的人生死與共。老公,為什麽?用它生命的厚度。”
學生是指沒有遭受意外死亡的人;死者是指那些意外死亡的人。但還是有壹些人想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久,結果就是橫死。為什麽?
因為被主觀欲望所控制,失去了原本的清明;棄根而追外物,使他們看不清形勢,在不知不覺中沖入死亡,這是他們橫死的原因。
柔:老子說“天下最柔,天下最強”,“強者死,弱者生”,還說“屈為全”。三者之間有關系嗎?當然有。只有軟弱,才能趴下,才能被保存;只有當妳虛弱的時候,妳才能不受阻礙地馳騁天下。
沒有壹種自然事物在形式上是絕對筆直的。經過這麽長時間的生存和發展,他們終於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歌”來保存自己,所以歌才能保存下來。即使在生活中,也幾乎沒有壹帆風順的時候,想要什麽就來什麽,於是就有了“妥協”這個成語
所以,壓彎可以得到更好的延伸,因為它拯救了自己;相反,妳可以更快地到達妳的目標,因為妳避開了障礙。弱,所以可以“滿生”“真”,所以老子說“下強,上弱”“守柔說強”
弱點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它是下壹個,也是最後壹個。老子說“身在後者為先,身在外者也”,“善用者為下”。所以,聖人往往把自己放在最後,卻能站在前面,領導人們;我不全心全意為自己謀取利益,卻能得到全世界的保護和支持。這就是無私,變成了個人,自卑,這就是優越,軟弱,這就是強於力量。
蕭:老子說“見蕭月明”。見小,因為“知常”,掌握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所以連細微的地方也能掌握。
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任何大的都是在小的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妳掌握了小的,妳就掌握了大的。所以“聖人終究不大,故能成大。”
處理難題時,要在還容易解決的時候就開始處理;處理大問題,要在事態發展到混亂之前就開始處理;要取得偉大的成就,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才開始有所作為,所以最終才能有大作為。
所以真正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會留下什麽值得記錄的大事,因為國家是和平的。真正擅長戰鬥的人,沒有赫克托耳的功績,因為他根本不會讓戰爭開始,他在戰爭之前先贏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正擅長成就大事的人,似乎是什麽都不做,或者只是做壹些小事。
事情在趨勢開始的時候,壹切還是小的,壹切還是容易的。但不能因為東西“小”就輕視,因為東西“大”就看重。因為“大”是由“小”發展而來的,只有像對待“大”壹樣對待“小”,才能把事情做得輕松成功。“就是因為聖人最後都不大,所以才能變大。”
“從事的人,往往在少數成敗。如果妳謹慎到底,就不會失敗。”人們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往往會失敗。如果我們在開始和結束時都能保持謹慎,就不會再有失敗了。
“妳若輕易許下諾言,就會失信;如果妳把壹切都看得很輕松,妳最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輕易答應別人,最終也會食言。所以說的太多就是賤,演的太隨便就是輕浮。
公園:老子說“五色致盲,五音失聰,五味提神,馳騁獵狂,稀貨害人。”
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不是用來追求視覺享受的。看到太多的顏色會損害妳的眼睛。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不是用來追求音樂享受的。聽頹廢的聲音會損傷耳朵。
嘴巴是用來吃東西的,不是用來追求舌頭的享受的。如果妳嘗多了,會損害妳的味覺。內心是淡泊寧靜的,過度的馳騁和娛樂只會刺激人的瘋狂;人生就是要活得自由自在。妳把太多珍貴的東西放在身上,可是連走路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
所以過分追求外國的東西,反而害了自己。最大的罪惡是放縱欲望,最大的災難是得不到滿足,最大的過錯是貪得無厭。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壹個人知道要滿足的滿足感才是真正持久的滿足感。
人不需要外物來襯托和裝扮,事物也是如此。簡單是最美的。《萬事皆有錯》說:“和諧之墻不需要五彩的裝飾;隋後主,不飾金銀。他們的本質是如此美麗,沒有什麽可以裝飾他們。東西都是等著修改再流行的,其本質並不美好。”
老子說“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不完美,所以加工自然材料。我自以為聰明,卻不知道材料本身,這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我們總是否定自己,主觀地雕琢自己,修飾自己,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但是,我不知道,這個真正的放大鏡是不需要的,也是無法通過主觀努力創造出來的——“放大鏡免於成功”。
第三,治國方略
治國平天下也是《道德經》的壹個突出主題。老子用了很大篇幅,提出了三個思路:1,中正;2.不作為;3,少私密。
蔣介石:老子說“以義治國,以奇用兵”。如果是“義”?只是捍衛中心。守中得正,世界就臣服於它,依附於它,它就成為世界的根本。也就是老子說的“吾無為而民自性,吾寧靜而民自性,吾無而民富,吾無欲而民簡。”無為,清靜,無欲無求就是“靜”,所以“靜是世間正道”
我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誌強行管理人民,人民自然可以有序發展;我喜歡清靜不擾民,人民自然會和諧安寧;我不擾民為生,百姓自然就富了;我不為壹己私欲驅使百姓,百姓自然可以淳樸。
老實說,我們能把世間萬物看做壹個整體,所以我們能把人民當狗,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所以我們能做到公平正義。“泰山不設好惡,故能成高;江海不選擇小幫助,所以它能變得富有。所以大人送天地,萬事俱備。心在山海,國富民強。”(“都搞定了?”常規”)
泰山不是根據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巖石,所以能達到它的高度;江海不拒小流水,所以能成就其廣度。所以,君王若能像對待天地萬物壹樣對待萬物,就擁有了各種才能;如果我們能像山海壹樣胸懷寬廣,國家就會富裕。
無為: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如果妳被打敗了,妳就輸了。“如果妳把世界當成妳的私有財產,隨意處置,妳最終會失去它。同樣,如果妳憑自己的主觀意誌治理國家,最終也會失去它;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誌處置自己的身體,最終會失去。
世界上的神器都是天生的,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如果隨意幹涉,必然會遭遇失敗。所以“取天下而不取天下”,所以“治大國如烹小魚”,治大國如烹小魚。不能隨意折騰,不然長此以往小魚都要被翻了。
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爵若能守,壹切自會。我想這麽做,我會讓這個小鎮變得無人知曉。那種無名的單純,老公是不會要的。如果妳不想安靜,世界會決定。
大道看似無所作為,實則無所不為,萬物皆由此而生。如果王厚能保持道來治理世界,壹切自然會有條不紊地發展。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各種各樣的負面行為。這時候就要讓它“無名”了。讓人“無知”以保持天性,“無欲”以保持安靜。這樣,世界自然會和諧和平。
故“其政悶,其民無罪;其政審,其民乏。”如果國家法令慷慨,人民淳樸真實;如果國家法令繁多,要求苛刻,人民就會狡猾、智慧,難以治理。
不太個人化:老子說,“民之饑,其食稅,是饑。”百姓難治,因其政績難治。人之輕死,以其厚存,是輕死。與生活無關的丈夫是壹個有道德的人。"
人們之所以會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征收苛捐雜稅,導致人們挨餓。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總是按照自己的意誌治理國家,所以覺得人民難以治理。
人們之所以連死都不怕,是因為統治者已經讓人民沒有活路了,所以他們為了生存不會怕死。所以,那些居於優越地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麽重,不去想著處處剝削人民的利益,就是善於造福人民。
如果人們從來沒有害怕過死亡,那麽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麽用呢?如果人民壹直怕死,那我就把作惡的都抓起來殺了,誰還敢再作惡?
該死的由天來除,不該死的由統治者來決定。如果硬要代替天庭去執行殺人的任務,那就像是在砍柴而不是熟練的木匠。代替木匠砍木頭而不砍自己手的人很少。
所以:“讓我有見識,走在路上,只有付出才是恐懼。”路很貧瘠,但人善其道。除了朝鮮,田地都很粗糙,倉庫都很空。服務有文采,帶劍,討厭吃飯,錢多貨多。這是為了偷竊和吹噓,這不是辦法!"
如果我對道壹知半解,那麽走在大道上,我會因為怕走偏而誤入歧途,所以憑自己的主觀不敢輕舉妄動。
否則,沒有人會關心國家大事,田地會荒蕪,倉庫會非常空。然而,有些人穿著華麗的衣服,拿著劍行走,他們吃膩了美味佳肴,財產和貨物多得用不完。這不是壹群強盜在治國嗎?
第四,個人修養
老子說:“我有三寶,我會保護好的。壹是善良,二是節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善良,所以可以勇敢;節儉,故能廣;不敢做世界第壹,妳才能成功。今天,放棄善良和勇敢,放棄節儉和寬大,放棄後發和先發,去死吧!如果妳是善良的,妳會贏得戰鬥,堅定規則,上帝會拯救妳,用善良保護妳。”
我壹直有三寶,我牢牢的抓住:壹個是善良,壹個是節儉,壹個是不敢為天下先。
“善”就是不傷人,不害物,守護養育。因為父母是善良的,他們能養育孩子,所以他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勇於關心孩子。
“節儉”就是欲望少。想要的少的人,他們不會被外物所驅使,不會貪利,不會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可以積累很多財富。
“不敢為天下先”是不爭的意思。壹個不爭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得失擺在世人面前,而寧願站在身後。他們把自己放在最後,所以他們能被所有人尊重,成為所有人的統治者。
如果妳放棄善良,敢於傷害別人;放棄它的節儉,貪得無厭;後來放棄了,處處爭第壹,這樣的人,即使能風光壹時,最終也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傷害。
“恩”用在戰鬥上是無敵的,用在鎮守上是誰也破不了的。所以,上帝會成就壹個人,他的內心永遠是善良的。
所以,善於治天下的人不會勇敢,善於用兵的人不會憤怒,善於克敵的人不會合作,善於用人的人會自卑。善於輔佐治理天下的人,不會以武力勇武天下;善於戰鬥的人,不會表現出兇悍好鬥的樣子;善於克敵者,不會給敵人迎頭痛擊的機會;善於用人的人,對別人都很謙虛。
所以“聖人不積,以為人多;既然和別人在壹起,就越有。天道有利無弊。聖人之道,為之而戰。”
聖人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戰,而是用利益去成就他人。人成就越大,他的德行就越廣。聖人不會為自己積累財富,而是用來造福他人。受益的人越多,他就越有錢。所以,天有利萬物而不害之;聖人利眾,不與人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