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閱讀心得1老子,《道德經》,只有5000字,涵蓋了所有眾生尋求的真諦,我敢作牽強附會的說法:
很多社會現象讓人看著很無奈。有時候妳要伴隨著很多憐憫和憤慨,但是要放下壹切,要安靜,大概是因為妳想不開吧。看著它,妳就會超脫,妳就會安全。
“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12字,仔細想想,涵蓋了人生的壹切,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
切開看看。
宇宙觀:從黃帝內經的內容來看,其本質要求人與宇宙的同壹。聽話者橫行,違法者亡。在12字的關系中,天地代表宇宙。在宇宙中,人如何按規律行事,就好比孫悟空永遠在如來的手心,無論妳有多少變數,都是蓋著的。
人生觀:壹個字,壹個字:人情法。土地是什麽?地勢坤,要求人善良寬容。整合同化壹切,仿佛地球承載壹切。豁達飄逸的形神如佛立於眼前。
方法論:要求人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如果違反了,可能會呈現壹段時間,久而久之就會有回報。
陶有壹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叫“善如水”。
它的字面意思很明確,就是最好的善良就像水的本性。
具體分析壹下,水有三個特點:利萬物而不求回報,謙和謙卑,弱不爭。
這些特點與我們今天的時事不謀而合,會影射很多不規範的行為。
相信我們經常打交道的水並不陌生。品味自然,體會道的真諦,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拋棄當下,放眼長遠;拋開功利,內心自在。
我第壹次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壹開始對老子的印象很模糊。近日,我局第六次讀書會開始。我們局領導給每個幹部都推薦了《道德經》等書籍,終於我有機會認真讀了《道德經》。5000字裏的智慧圖讓我如獲至寶。當我壹頁壹頁讀下去的時候,《道德經》的智慧在我眼前壹閃而過。
我想林語堂曾經說過這樣壹句耐人尋味的話:我想任何壹個讀《道德經》的人,壹開始都會笑,然後笑自己笑成這樣,最後覺得現在需要這個理論。至少,這將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時的反應,我自己也是這樣。的確,我打坐的時候,《道德經》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寫的《道德經》是壹部具有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從這本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之書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之道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至上”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逐漸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尺度已經變得非常物質化,貨幣化。對於壹個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認為,就是遵循《道德經》這本書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清靜、寧靜、自省,消除貪欲,寬容他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第壹,保持安靜是對工作滿意的基礎。
《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要空,要靜。這句話強調
我壹直認為,人生應該少壹些浮躁,多壹些書香。《道德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體現了真善美的最高標準,是文化史上壹座巍峨的山峰。用心去讀《道德經》是美好的,也正是這些文字在失望和痛苦中安慰著人們。讀書學習是我的人生意識。解讀《道德經》經典,使我能夠保持寧靜,凈化心靈,從而在教育教學領域做到最好,不斷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和成長。
第二,看了《道德經》,對做人有了很多認識。
文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者強,敗者強,這告訴我們,壹個人不僅要知道別人可以打敗別人,更要知道自己有戰勝自己的勇氣。對待競爭,要敢於迎接挑戰,以平常心對待失敗和不平等,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是壹味的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拯救自己,獲得最終的成功,只有積累才會蓬勃發展。同樣,無為在當代用於待人接物時,也是為了對人寬容。百川,氣度大,墻倒眾人立,物欲正義。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妳不做違背自然和社會規律的事情時,妳做的其他事情都是全知的,所以無為是壹種心態,壹種修養,是辯證的。行善是無為的辯證極端。
《道德經》中除了無為、空之外,還有壹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天地的規律。在老子眼裏,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可控的,他提出只有知足才能長久;只有無欲無求,才能無可指責,才有現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情欲、情欲和商品會帶來傷害。只有充分尊重規律,堅持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才能用規律來緩解和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他有非常明確的論述,就是天高雲淡,地平;神有靈,谷有盈;萬物皆生等等。如果世間萬物都違背了它的規律,就會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然不完美,但具有非常強的科學預見性。當前,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實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和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人的意誌高於生命和自然的真理,不願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是任意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後變質的生活,長期利益被忽視,就是壹個證明。
第三,愛護我們的地球,低碳生活。
在我們看來,老子生活在壹個剛剛脫離了吃人飲血的時代,能夠對宇宙中的規律有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壹,生二,生二,生三,生萬物,地生天,天生道,道生自然。壹個關於存在的討論,可以說是對世間萬物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做了精辟而清晰的分析。道家的自然觀可以說讓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人們就意識到我們應該順應自然,回歸自然,而不是故意破壞它。然而,只有在我們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如此糟糕之後,我們才突然發現,環保的概念被提出來了,有必要去保護和補救。其實已經沒什麽用了,有些補救措施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很多失去的東西是不可逆的,滅絕的物種會永遠消失!
四、作為國家公務員,我們會盡力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永遠永遠。天地之所以能長命百歲,是因為不是自己生的,所以能長生不老。是建立在聖人身先其身,身在外,而不是建立在他無私的惡上嗎?因此,它可以是私有的。永遠,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運行,所以能長久存在。所以,有辦法的聖人,能以謙退不爭領先於他人;把自己置身事外,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存。那不是因為他無私嗎?這樣他才能成就自己。
好政府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是政府機構,它的程序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道。政府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欲、食欲、樂趣、吃運氣、性、耳目而當官的。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欲望,而是政府機關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為所欲為。所以,好的政府為品德優秀的人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勸阻愚蠢、醜陋、猥瑣的人。這樣的政府往往會讓公務員把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放在壹邊,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會沒完沒了。而這恰恰是這個政府中公務員細致、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讓這個政府生生不息,得到人民的支持。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漸克服自己的貪欲。當貪欲消失後,自然就不太在意得失和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自然就能包容別人。
以上是我對《道德經》的閱讀,它成了我的良師益友。它打開了我心靈的壹扇門,指引我潔身自好,做壹個正直的人,壹個不追求名利的人,壹個健康向上的人。讀讀《道德經》,會讓妳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枯燥,人格不再卑微,高尚、智慧、富足、快樂,成為壹個真正的人。
讀道德經的體會3。老莊學說是中華民族千年的哲學思想。沒有爭議,所以沒什麽特別的。走大道讓天下人高貴貴,令人心碎。讀《道德經》八十壹篇,選壹章,略述拙見。
國學知識博大精深,但這次只是漫談,各位見笑了。
-題字
養性聖人無為,教其不言,行其所不為,生其所不為,行其所不為,成其所不為,生其所不為,夫其所不為,所以不能去。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壹就是“無為”。但我認為,有些人雖然看似超脫於世,卻無法克制人性中“善”與“惡”的影響,幹預世界,並且受到儒家文化中“主動入世”的影響,使得這些“超脫之人”無法遵循道家的無為原則。
既然說到“無為”原則,就不得不提到漢朝。雖然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此之前,道教壹直為漢王室所重視和信奉,而漢朝開國宰相張亮就是道教中人。然而漢初漢高祖劉邦甚至被匈奴羞辱。當時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確實達不到壹個王朝強盛所需要的水平。
那麽壹個強大的王朝要達到的最高標準是什麽呢?無非是國家強大不會被外人侵略,軍隊能打勝仗,讓人民安居樂業。這個標準必須要求經濟基礎能夠支撐上層建築提出的壹系列政策。秦朝崩潰,楚漢爭霸之後,漢初的經濟基礎明顯不能滿足統壹後的要求。所以漢惠帝以後,漢文帝充分運用道家的“無為”原則治理國家,使國家的生產力和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至於漢文帝的繼承人,漢景帝也實行類似的政策。事實證明,當時的“無為”是對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提高。
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哪個?漢族,毫無疑問。漢人是什麽時候開始有這個名字的?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說:“漢民族的名稱始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說:“中國人從前漢皇帝宣帝開始就稱漢。”總之,漢民族的名稱從漢朝就開始叫了。之後,漢民族這個偉大的、英雄的、命運多舛的民族,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壹次又壹次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也與漢朝時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經濟基礎密不可分。
中國近代大多數人只記得千古第壹帝漢武帝的大威名,卻很少有人記得漢武帝之前鋪墊的“文壇之治”和漢武帝好戰之後的“反己聖旨”。儒家的“有所為之治”和道家的“無為之治”哪個更好,這裏就不展開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奉獻、不願居功的人,才是最應該被別人尊重的人。
《道德經》閱讀心得4《道德經》又名《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為當時諸子所推崇。據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活了很久,見周衰,所以走了。”關關(令)尹曰:吾子必隱,必書於我,故老子曰,以道德五千言而去之,永不知何事。殷感動了老子,老子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王朝的成敗、百姓的安危幸福為鏡,追根溯源,寫下了五千字的第壹、二兩篇,就是《道德經》。《道德經》分兩章,第壹章是《道德經》,第二章是《道德經》,沒有章節。後改為前面的《道德經》,後面的《道德經》,共分81章,全文約5000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因此,研究《道德經》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最本質的思想品德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為壹名理科生,直接閱讀《老子》原版是很困難的,所以我選擇閱讀南懷瑾的《老何姿說》,並逐漸認識到這壹點。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道德經》並不像大多數人理解的那樣是壹部關於道德的著作。其實道德這個詞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主要講什麽是道,後四十四章主要講道德。簡單來說,道就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個人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修道。無論道德是通常的道德還是德性,都是僧人應有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兩者並不相同。
首先,我來說說前面提到的“道”,即宇宙之道和自然之道。在我看來,主要是指無為之道。第壹句說:“道可道,非凡道,名可名,非凡名。”也就是說,道作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文字來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名字能起名字,很有名。”是可以叫的名字,不是壹成不變的名字。這句話作為《道德經》的開篇,詳細闡述了老子對法的理解。在《道德經》中,道是指法。道家的法律思想最根本的觀點是“法是自然的、變化的、不可控制的”對待法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法律,然後運用法律”。“這是壹個非常簡單的辯證思想。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是非常尊法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非常可貴的。這個辯證法雖然不完美,但是很科學,對我們現在的唯物主義很有幫助,為唯物主義的進壹步研究打下了非常堅實廣泛的基礎。而且,從前面幾章,我們也可以深刻理解老子對無為的崇拜。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探索和思考,這種探索和思考不是盲目的,而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依據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深遠。
“無為而無不為”是眾所周知的壹句話。關於無為,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也舉了壹個例子。“永永遠遠。天地之所以這麽長,是因為沒有出生,所以可以長生不老。它是以聖人和身體為先;活在妳身體之外。不是因為它無私的邪惡?所以,可以私了。”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長存,是因為不為自己而活,自然存在,所以能長存。所以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自己卻被尊重,把自己放在外面,自己卻拯救了自己。難道不是因為聖人不自私嗎?這就是為什麽他是他自己。
無為是壹種心態,壹種修養,是辯證的。因此,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要辯證地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理論,壹分為二地看待。“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比如對待競爭,要敢於迎接挑戰,以平常心對待失敗和不平等,以適當的方式去改變或適應,而不是壹味的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拯救自己,獲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厚的積累才會讓妳瘦。同樣,“無為”在當代生活中是用來寬容人的。“海納百川,氣度極大,墻垣高聳,物欲正義。”
《道德經》下半部主要講的是人之道,即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典的重點是落在較低級的道德經典上。德是物化,是道對宇宙的賦予,是對萬物的呵護。道生萬物,萬物應“德”而存,萬物應“德”而運。德性是“道”對物、對物的關懷的表現,是其沿著法度演變的表現。道德是“道”應用於萬物生化的永恒“工程學科”。所以說,德隨。
下面這篇文章我覺得最經典的是“道生壹,命生二,命生三,命生萬物。”這句話,很有意思,也很抽象。為什麽老子認為萬物生而有三,說明老子承認這個宇宙中只有三種基本的東西?那麽,這三個事件和現代物理學有什麽對應關系呢?查閱分析資料後得出結論,這三個事件分別是“運動”、“空間”、“自然力”,可以認為壹切都是由這三個事件組織起來的,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從此可以得出結論,“二”是“運動”和“力”的存在產生了物質的“三”。第三是壹切。進壹步說,“生命二”中的“壹”是指整個宇宙,也就是我們的宇宙,宇宙是運動和力的“二”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可以進壹步認為,力的相互轉化是壹種天然的因果關系。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泉,也可以認為這個道是指從自然的角度來看特定的運動軌道。所以在對老子的分析中,人們主要想到的是他的道,所以稱他為“道”。其實對於德性來說,是老子不能忽視的另壹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道產生德,這是相互存在的兩個基本要素,這也是《道德經》的壹個重大而重要的內涵。
《道德經》只有五千字,但只要妳用心去讀,用心去理解,妳會發現道理是短短幾千字就能概括的。總之,《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傑作,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拉開了千百年來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序幕。只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將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教育意義。至少它打開了我心靈的壹扇門,指引我如何做壹個正直的人,壹個不追求名利的人,壹個從小就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的體會5也許我年紀大了,閱歷多了。再讀《道德經》,感觸良多,尤其是很自然很不自然地與我的工作——教育聯系在壹起。感覺老子的《道德經》簡直就是壹部教育論著。只要妳想壹想,妳總能為妳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觀方向的指導和微觀方法的幫助!《道德經》五千字,蘊含著偉大的治國之道,無窮無盡的人生哲學。老子的博大精深真是令人佩服,我是不可能達到完全開悟的境界的。但是,初步的研究已經讓我感覺到,老子的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是息息相關的。
第壹次見到《道德經》,聽到的是港臺片裏的臺詞。道可以說是道,不凡,名,不凡。直到看完《道德經》才知道是什麽意思。壹千個人的眼裏,有壹千個《道德經》。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會因為經歷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感受。壹千個人眼中有壹千本《道德經》,那麽生活如何?我看的《道德經》是壹本教育理論的書。道可道,非常道;名字可以點名,很有名。是道德經的第壹章。老子的道不是真理,是指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是內在的,是可以解釋的,但規律不是永恒的。名是指壹個想象的東西,壹個理論,壹個空名,可以說,但不是壹個不變的東西。就像我們教育工作者指出教育的總綱:教育的規律是可以概括的,但是教育的規律會隨著社會制度、生產力等教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教學有法而無法!
老子在第二章說:“教無字。”這就是洞察教育的哲學!老子說:“是聖人無為之事;教而不言。“面對精力旺盛的孩子,很多老師把說教當成主要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差異進行流水線式的管理,生產出同樣的產品——高分低能的畢業生。似乎教師這個職業就是壹個以語言為主的工作,從課堂上的大量講課,到德育上的所謂“講道理”。但老子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教無字”的教育理念。如何“教”而不言?這裏的“默”自然不是沈默,而是反對空洞的說教,也就是我們現代教育理論中的“身教重於言教”。在他眼裏,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獨立,自由,值得尊重。聖人培養壹切都不是靠能力,更不是老師教育獨立的學生。雖然我們作為老師肩負著教育的責任,但是不應該以學生為己任,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壹味的提出各種要求,每天喋喋不休。學生怎樣才能真正快樂成長?老子在兩千年前就指出了我們現代教育的弊端。
壹位哲人說:“如果妳想毀滅妳的孩子,就順從他們吧!”這是多麽深刻的教訓啊!兩千年前中國所寫的《道德經》早就揭示了這個教育規律:“欲放縱之,必固之;想變弱,就要變強;要廢就要鞏固;想拿,就要拿的紮實。”(第36章)這是不是說,妳要堵他,就讓他先張揚;妳要削弱他,就讓他囂張;要不要滅了他,就讓他得償所願,為所欲為;如果妳想帶他,妳得先給他點甜頭。教育學生也是如此。要把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融入到教育過程中,避免讓孩子感到驕傲自滿,教育學生做到淡然處之,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教導弟子不要太驕傲,要為所欲為,否則驕傲了就會失望;逞強的時候,會導致未來毀滅的悲哀。
《道德經》裏有很多句子可以啟發我們的老師。比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萬不得已而用之,冷靜為上。”老子告誡我們不要對學生發脾氣,但我們不得不發火,訓學生的措辭要恰當。教育是壹項神聖的工作。老子說:“聖人總是善於救人,所以從不嫌棄他人。”他指導我們老師教書育人,不要放棄任何壹個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老師要給學生壹碗水,就要有壹桶水或者更多。《道德經》就像壹股取之不盡的泉水,讓老師在教育的道路上為老師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
《道德經》6閱讀心得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壹個傳統教育的講座,讀了《道德經》這本書,對老子闡述的思想有了壹個大概的了解,並有以下幾點體會:
壹、對道的認識和理解
在該書的第壹章,老子提出了獨特的術語“道”,並闡述了他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中,道是指法。道家的法律思想最根本的觀點是“法是自然的、變化的、不可控制的”對待法律的根本態度應該是“在使用法律之前充分尊重法律。”這是壹個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對自然的探索和思考,不是盲目的,而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依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第二,無為思想
“無為”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不輕舉妄動,不幹預事物發展的規律。在第二章中,老子首次提出了無為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之無為,無為而言。”在這裏,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或者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第三章進壹步闡述了無為。他既不說人性惡,也不說人性善,只說人是壹張白紙,純粹而簡單。不去貴奇貨可居,不去尚賢,不看自己想要什麽,保持人的本性。
第三,以無私來實現“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是無私的,所以可以是個人的。”我把這種無私的精神理解為“爭勝不爭”。遇到事情,妳會屈服,什麽都不做,但是妳會有能力保護自己。這與第八章水的特性密切相關。第八章,老子以水為喻教人。完美的人格應該具有水的特質,能忍辱負重,努力工作,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不與他人爭名奪利。這就是老子的“利萬物而不爭之思。”
聯系現實生活,我們集體工作時不計較個人得失,都是為了工作而奉獻。這也可以理解為壹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事業,增加我們的個人財富。這不是“自私其無私”嗎?
第四,修身養性——正確的人生態度
老子在第九章裏說,正確的人生態度是成功後隱退。不要富而驕,靠才而驕,鋒芒畢露,淡泊名利,這樣才能隱退。事物的發展總是與自身相反,福禍相隨。所以,我在這裏奉勸大家,善有善報,不要貪圖名利,要有所收斂。第十章也是關於修養的。這壹段用了六個問題。其實問題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無論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現實,都不可能做到身心完全壹致。這樣,妳壹定要心平氣和,頭腦清晰,懂法,道德修養加深。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講認識世界,包括認識人生。它的基本態度是“致空”、“守靜”、“歸根”、“復生”“至虛極”,是要求人們擺脫壹切物質誘惑,回歸清靜的本性,從而悟道,而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忘道。既然事物的發展是變化的循環,就不應該為了應付各種變化而變化。為了遵循這個安靜的原則,我們不應該輕舉妄動。與其改變,不如保持安全。把這個原理運用到生活中,他認為無為可以避免危險。
這關系到我自己的生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該怎麽辦?從壹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著許多選擇。在沒有想清楚的情況下,胡亂選擇,導致事情壹步步發展到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當初,妳能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也許事情就不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學習《道德經》後,我們可以明白很多道理,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通過他的思想去體會人生的道理,在正確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更加從容,真正做到“逢大事必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