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特色,直接繼承了古典時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拜占庭帝國的特殊環境下,吸收了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早期拜占庭建築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沿襲羅馬陵墓和萬神殿穹頂的圓形或多邊形平面結構。中後期,等邊等翼的希臘十字平面取代圓形和多邊形成為教堂的主要布局模式,但早期的穹頂結構被改變並延續。
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教堂(圖50)是拜占庭藝術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拜占庭建築藝術最輝煌的成就之壹,由公元6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建造,由兩位以數學成就聞名的建築師下令建造。其目的是在眾多宗教建築中競爭。它不僅是壹座宗教建築,也是查士丁尼大帝王權的象征,體現了政教合壹的思想。聖索菲亞大教堂原本是壹座巴西利卡式的教堂,但後來毀於大火。公元532年在教堂的廢墟上重建,公元537年完工。
這是壹座有穹頂的高樓,分布比較集中。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7米。規模宏大,結構緊湊,氣勢恢宏。該教堂在觀念和建築技術方面受萬神殿的影響很大。它的主要部分是壹個巨大的圓頂,直徑33米,高60米。周圍排列著40個采光窗。中央穹頂與東西兩端的半圓形穹頂和較小的穹頂融為壹體。南北兩側有拱形圍墻,下面有柱子支撐,柱後有回廊,從而形成高大、寬闊、宏偉、輪廓分明的空間結構。建築師巧妙地解決了教堂結構與承重分配之間的矛盾,體現了相當高的技術水平。
教堂的內部裝飾令人眼花繚亂,富麗堂皇。碼頭和墻壁都鋪著彩色大理石,柱子是深綠色或深紅色;柱頭全是漢白玉,鑲嵌金箔;柱頭、柱基和柱體的連接處鑲嵌有鍍金銅箍;拱頂和地面都鑲嵌著馬賽克。當陽光透過頂部的天窗照進教堂時,整個大廳五彩繽紛,金碧輝煌,神秘奢華的景象十分壯觀。置身其中,世界的汙穢被洗去,人們仿佛來到了基督教所宣揚的天堂。15世紀,土耳其人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造成了壹座大清真寺。他們把內部的基督教裝飾改成了伊斯蘭圖案裝飾;教堂外的四個角上建有四座高高的宣禮塔,為雄偉的教堂增添了幾分美感。
拜占庭建築的代表作品有意大利拉韋納的聖維塔爾教堂,建於公元525-547年,建於查士丁尼大帝上臺之前。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查士丁尼大帝下令繼續修建,使其成為皇家教堂。聖維塔爾教堂外形呈八角形,外觀簡潔,內部裝飾精美。中間的穹頂由八根柱子支撐,柱子上都鑲嵌著五顏六色的大理石浮雕。八列的大寫字母互相重疊。雙鬥的四面和拱壁上裝飾著起伏的草和兩種動物的浮雕圖案,再加上精美的馬賽克等裝飾,教堂內部顯得格外豪華。
拜占庭藝術中的鑲嵌畫和聖像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用小塊彩色玻璃和石頭制成的建築裝飾畫,是教堂中主要的裝飾形式。這種形式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在蘇美爾藝術中。它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繁榮於羅馬時代。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用大理石作為制作馬賽克的材料,拜占庭的馬賽克則以彩色玻璃為主要材料。在陽光的照射下,玻璃產生了耀眼迷人的感覺,加強了宗教氛圍。這方面的傑出代表有聖維塔爾教堂裏的馬賽克,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隨從,狄奧多娜女王和女官。它們被裝飾在教堂的墻上,是為了贊美查士丁尼大帝而制作的。在畫作《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隨從》(圖51)中,神秘的金色背景上,查士丁尼大帝身穿綴有閃閃發光飾品的紫袍,手持寶盒向教堂獻上禮物。在他的左邊是兩個穿著白色衣服的朝廷文官,過去是幾個年輕的衛兵,穿著各種服裝,手持長矛和盾牌。查士丁尼的右邊是大主教,右邊是兩個牧師和三個侍從。前面有12人,中間的皇帝成了耶穌的化身,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在屏幕上,字符水平排列在前面,字符被不成比例地拉伸。他們不僅身高相等,而且肩寬。他們的表情莊重、威嚴,充滿了宗教氣息。畫面的色彩和明暗都提煉到了最簡單的程度,不強調立體感,甚至有抽象的意味。人物的表情以壹種反映神聖超越的方式統壹起來。作品將皇帝、主教和文武百官並列,象征著中世紀王權、教權和軍權的高度統壹。畫面效果華麗,但形象十分平淡,這幾乎成了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中人物的相同特征。
《The Queen Theodona and The Female Officials》描繪了女王查士丁尼帶領壹群女官員向基督頂禮膜拜的場景。畫中人物恬靜端莊,身著錦繡綢緞,金光閃閃,光彩照人,馬賽克材質的閃光給人壹種夢幻般的神秘感。這兩幅馬賽克是由各種有色玻璃和金塊在金黃色的背景上拼成的。它們的工藝極其精湛,呈現出閃閃發光、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拜占庭藝術中馬賽克的典範。
自公元6世紀以來,聖母瑪利亞和椅子經常被壹起畫在高高的祭壇上方的屋頂上,給人壹種基督從天堂邊緣俯瞰下層世界的感覺。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上帝之母是壹幅以聖像繪畫形式出現的馬賽克。此外,在雅典附近的達芙妮修道院的教堂圓頂上,還有壹幅萬物之主基督的鑲嵌畫。當信徒們站在教堂裏,他們會覺得仿佛被基督俯視或擁抱,他們與上帝同在。這種聖像繪畫和建築的巧妙結合是拜占庭藝術的傑出創造。
7世紀,拜占庭帝國衰落。8、9世紀,由於教會與封建貴族的矛盾,以及人們對教會專橫行為的不滿,激起了破壞寺院和聖像的運動,東正教堂內禁止各種宗教和藝術活動。混亂直到867年後才逐漸平息。9 ~ 11世紀,拜占庭藝術迎來了第二個繁榮期,繼續修建教堂。在此期間,最重要的建築是威尼斯的聖凱爾教堂(圖52)。聖凱爾教堂是壹座高大宏偉的建築。它的平面是壹個四邊相等的希臘十字架,每邊都覆蓋著壹個穹頂,十字架中央有壹個大穹頂。穹頂由木頭制成,覆蓋著銅皮,壹座燈塔增加了教堂的高度和宏偉。同時,燈塔也是導航員辨別方向的指示器。
教堂內部裝飾以馬賽克為主。耶穌和聖母瑪利亞總是被畫在最明亮最顯眼的地方,周圍都是信徒的形象。這些畫不再像早期作品那樣著重於贊美救世主基督的智慧和奇跡,而是表現基督受難的悲劇,將人類的情感因素與宗教主題相結合(圖53)。
偶像運動破壞後,官方重申真正的崇拜只屬於上帝,可見的形象是為了喚起崇拜者對上帝的尊重。聖像是連接天地的紐帶,也是正統儀式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這就導致了拜占庭繪畫的嚴格固定和刻板風格化。11 ~ 12世紀的拜占庭木刻聖像畫也很有名。這些畫大多是用蛋清和顏料畫的,光滑透明,畫法抽象,保存下來的很少。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1000年間,拜占庭成為歐洲古典文明的保護者和傳播者。拜占庭藝術並沒有因為國家的崩潰而消失,而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對歐洲藝術的不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世紀早期藝術
公元5世紀,來自東部和北部的日耳曼、汪達爾、卡爾特等遊牧部落大規模遷移到西羅馬帝國境內。經過多年的戰爭,西羅馬帝國終於在公元476年被摧毀。由於這些遊牧民族還處於氏族和部落階段,經濟文化落後,而羅馬帝國又富強,所以羅馬人輕蔑地稱這些民族為“蠻夷”或“蠻夷”。此後,西歐陷入戰亂、移民和封建割據的動蕩局面,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也逐漸衰落到貧瘠的狀態,因此有人將這壹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在動蕩的年代,教會幸存下來,羅馬成為基督教的中心——“上帝之城”。蠻族部落紛紛皈依基督教,使得古典文明在寺院、手書經書、手工藝品中得以生存。同時,各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也為衰落的羅馬藝術註入了新的營養,使其具有了壹些新的特點。
北方的民族有自己古老的藝術傳統和當地傑出的工匠,他們對鳥獸等動物形象特別感興趣。早在青銅時代,他們就開始模仿鳥獸制作風格獨特的手工藝品,我們稱之為“動物風格藝術”。
在“蠻族藝術”的遺物中,以手工藝品為主,多為以金屬壓鑄、交錯鍍金鍍銀、鑲嵌寶石、彩繪彩畫等方式制作的生活用品。1939年在英格蘭東海岸赫頓發掘的錢包蓋子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隨葬品。這款銅錢夾套鑲嵌寶石和琺瑯,做工精致,色彩神秘,民族特色濃厚。值得我們關註的是獸與人、鷹鳥組合、猛獸兩面作戰的線性交織格局。這種模式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其設計動機可以在古代亞洲和地中海地區找到。這件工藝品揭示了卡爾特-日耳曼動物風格藝術的起源和遷移,在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世紀,維京人在他們的海盜船上使用動物雕刻,如挪威奧斯伯格葬船上的動物頭像雕刻(圖54)。逼真的頭形和鼻眼都是醜惡的,看起來很可怕。其他部分覆蓋了壹層鏤空交織的帶狀圖案,交織在壹起像壹條掙紮的蛇,似乎和赫頓的錢包封面的表情壹樣。這個動物頭像可能是龍的形象,它是驅邪避鬼、保護航行安全的守護神。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幾個世紀裏,日耳曼人相繼在西歐建立了幾個封建王國,其中最大的是法蘭克王國。公元8世紀,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統壹了西歐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成為西羅馬帝國崩潰後西歐的第壹個皇帝。查理曼大帝盡力在文化上恢復羅馬的傳統。他召集了壹批學者在首都亞琛收集整理古籍,讓藝術家按照古典風格進行創作。他以宮廷為中心,形成了復興古代文化的熱潮,史稱“加洛林文藝復興”。這是壹場日耳曼精神與地中海文明相結合的文化運動,是近代歐洲文明史的轉折點。
“加洛林文藝復興”的主要藝術成就體現在建築和書籍插圖上。亞琛宮(圖55)是查理大帝時代最重要的建築項目。宮殿教堂的設計是基於拉韋納的聖維塔爾教堂。平面布局和結構基本保持了聖維塔爾教堂的特色,內部裝飾也沒有聖維塔爾教堂那樣活潑華麗,而是趨於統壹和莊重。教堂采用羅馬建築中的方柱和拱門,主西門入口處有兩座高塔。這種形式反映了查理曼對古羅馬的向往,後來成為羅馬教會的基本形式。
愛爾蘭僧侶抄書熱在卡羅琳王朝發揚光大,手寫插圖是這壹時期的主要成就。《加冕禮福音》中“聖瑪竇”的插圖(圖56)在風格上追求古代寫實技法,人物形象紮實、重點突出,在構圖和描寫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另壹幅《大主教亞伯福音》中“聖瑪竇”的插圖(彩圖4)是參照古羅馬繪畫和日耳曼民族特有的語言繪制的。馬修坐在椅子上,手裏拿著壹本聖書,穿著壹件布滿衣紋的長袍,睜大眼睛看著身後象征宗教動物的帶翼獅子。人物頭部有效利用陰影和強光營造立體感,人物表情銷魂。這說明中世紀的畫家已經開始表達個人的感情,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
查理曼死後,加洛林王朝也走到了盡頭,但加洛林文藝復興的影響還在繼續,德國成為了新的藝術中心。公元10世紀,薩克森國王奧托壹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奧托王朝繼承了加洛林王朝的傳統,發展了莊嚴宏偉的風格。從早期基督教開始就被禁止的紀念性雕塑開始復蘇,出現了壹些表現性的作品。科隆大教堂的傑羅姆十字架(圖57)就是這壹時期的傑作。這座雕像是木制的,高2.3米。藝術家專註於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所遭受的肉體痛苦,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奧托時代的手稿插圖不再像聖瑪竇那樣是單壹的形象,而是通過許多人物和特定的手勢暗示《聖經》的情節,具有戲劇效果,如“基督給使徒洗腳”(圖58)。這也體現在雕塑上。
1015年,本沃德大主教為希爾德斯海姆教堂鑄造了壹扇青銅大門(圖59),每扇門上都有8個取自《聖經》的小浮雕。它的意境可能來源於羅馬晚期的木門,也吸收了奧托王朝的連環畫技法。這些圖片以豎線排列,並用樹隔開,這表明它們屬於奧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