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近鄰,但是過了很久才走過來,主要是我隱約意識到,日本和中國畢竟有過很不愉快的過去,而且壹直不承認錯誤。但每次聽去過日本的朋友說,都好評如潮。這次女兒和我們壹起旅遊的機會不多,想去日本,終於成就了我為期兩周的日本之旅。
我壹點也不擔心兩周的旅行。這壹切都是我妻子和女兒策劃的。從飛機票到酒店,再到每天去哪裏看什麽都拿定了主意。我是壹個專註的體驗者。這兩周的經歷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點驚訝。
然而在日本最讓我驚訝的不是馬桶蓋和電飯煲,而是它的博物館文化,在東京看展覽時感受最深刻。
我去過世界各地的許多展覽館和美術館,也參觀過專題展覽,但我從未見過像東京這樣的專題展覽。他們精心的策劃,巧妙的布局,讓我非常驚訝,甚至驚嘆!
在東京的幾天裏,我們在西方美術館看了“北齋與西洋畫”專題展覽。我在東京美術館看了“梵高與日本”的特展。在新國立美術館看了建築作品《安藤忠雄:挑戰》展覽,每壹件都讓我驚嘆。
先說北宅和西方藝術展。北宅是日本非常著名的畫家。他有壹種海浪的畫法,這是他的獨創,也是他的招牌,在日本家喻戶曉。他還畫了壹些日本風景人物的素描。在日本,我感覺他應該相當於齊白石在中國的知名地位。
如果是齊白石的畫展,大家都能想到是什麽樣子。把白石老人的畫拿出來用壹些文字說明創作背景,就夠了。
但是北宅的這個展覽就完全不壹樣了。他的畫是主線,從畫中提取了壹些元素,把西方藝術家的畫和北宅的作品壹起展出。為了讓觀眾容易辨認,北宅的畫用藍色標誌表示,西方畫家的畫用白色標誌表示,壹目了然。
東西方繪畫對比的選擇也頗有意思。比如這裏可能是北宅的白畫。這些日本男人穿著褲襠布背景,手插在腰間。旁邊的衣服是德加的傑作。幾個芭蕾舞女,穿著舞裙,裙子散開,身體微微翹起,看到後背,手放在腰後,看起來和穿襠布的日本男人差不多。看到這裏,參觀者不禁會心壹笑,會暗暗佩服策劃人的水平之高,見識之廣!
就這樣,用壹雙suihiji看過去,將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對比有趣地呈現在參觀者面前。
這次展覽似乎讓北宅肩負起了以東方畫派對比東西方藝術的重任。用來對比的西方畫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美術館或者私貨,而西方的作者都很有名,包括莫奈,梵高,德加。這是西方藝術博物館的傑作。雖然館名是西方的,但展覽也是日本的!
看了東京美術館的梵高與日本特展,邊欣賞邊學習,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梵高軼事。
我從來沒有想到,為全世界瘋狂的荷蘭藝術大師梵高與日本有如此深厚的淵源。在他生命的最後壹段時間裏,他生活在法國,但他受到日本浮世繪畫風的影響很大,甚至幾乎完全抄襲了《巴黎畫報》5月日文畫冊1886中的壹幅《花魁》。它描繪了壹個穿著日本和服的女藝伎戴著許多厚厚的發夾的形象。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梵高畫作的朝向和日本大師的原作截然相反。通過音頻導航,我知道《巴黎畫報》在印日文原版的時候已經鏡像了這幅畫,所以梵高的畫是根據《巴黎畫報》畫的,而《巴黎畫報》也鏡像了原作。梵高和日本畫的淵源可見壹斑。
這次展覽不僅僅是梵高的畫,還有相應的日本浮世繪,展現了日本藝術對梵高的影響。展覽還介紹了梵高最近幾年的生活經歷,包括他發瘋後的治療。也讓我知道,當梵高搬到阿爾勒的小城阿爾勒時,他覺得阿爾勒就像日本壹樣。他希望在那裏建立壹個藝術家聯盟,藝術家們都像家人壹樣生活在壹起,互相幫助。他找到了壹個藝術上的知己,著名的高更,兩人相依為命,這就是後世評論的“兩個瘋子”的偉大友誼。這個介紹幫助我理解了我最近剛看的電影《心愛的梵高》。
看完展覽,我做了壹些延伸閱讀。原來梵高名聲在外,和日本有關系。歷史上,壹些日本買家在國際市場上以驚人的價格購買了梵高的作品。梵高的畫風受到了日本繪畫的影響,但卻成為了壹個整體,後來又反過來影響了日本的很多藝術家,這和日本真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們在東京看到的第三個特展是建築設計展。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絕不會想象壹個建築設計展可以這樣。
安藤忠雄是這位設計師的名字。展覽結束後,我覺得他真的是壹個值得日本人驕傲的設計師。
這個設計師現在還健在,已經70多歲了。他最得意的設計和制作是三座教堂,分別是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森林之教堂。其中,光之教堂尤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本人應該對這個作品非常滿意,所以把它作為整個展覽海報的背景。
光之教堂是因為壹個巧妙的設計。他用光做了壹個十字架。是室外的光,透過四塊方形混凝土塊之間的縫隙進入教堂,讓教堂裏的人感受到光筆的神奇,描繪出耶穌的苦難及其宏大的精神。
這也是最大的展覽。光之教堂的設計完全按照原來的壹比壹的比例,用同樣的水泥材料建造在展廳外面,讓我們不在大阪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他的匠心之作。
這座光之教堂的展覽是在整個展覽的中間,而不是在開始。說實話,我這種人之前對安藤壹無所知。剛開始看展覽的時候,有些迷茫。
這個人有這麽厲害嗎?有什麽值得紀念新國美術館開館十周年的特展?這種質疑也來源於展覽的策劃。壹開始,他談到了他設計的房子。
他為他的客人設計的房子住起來不是很舒適和方便,因為他的想法是人類在生活中仍然必須接觸自然。所以房子從居住的角度來說是非常不方便的。從客廳到客廳,要經過壹個露天天井。
客人問他:“冷了怎麽辦?”
安藤會說:“那就多穿點衣服。”
客人又問:“經常下雨怎麽辦?”
安藤又道:“那妳是要帶傘了!”
這些都是我在中國音頻之旅中學到的東西,特別能幫助我這個外國人理解這個日本設計師的設計思路。
看著看著,漸漸覺得安藤是個很厲害的設計師。
世界各地都有他的許多傑作。在建項目中,包括巴黎證券交易中心遺址和待改造的博物館;意大利威尼斯的海關大樓在被廢棄150年後要進行整修和復興,任務也交給了他。還有他在北京建的天才博物館,等等。他真的是世界級的設計大師。
事實上,在我為期兩周的旅行中,除了參觀東京的三個特別展覽外,我還參觀了許多博物館。在京都參觀了漢字博物館,在奈良看了奈良國立博物館和郡立博物館的展覽,也挺不錯的。
人們必須排隊才能看展覽,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看展覽的過程中,人們排隊的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日本之前就已經聽說日本的秩序特別好。壹個長期在新西蘭生活的朋友說,他帶著孩子去了日本。原來孩子們看到日本的秩序井然,就很調皮,很老實。
就我所見,其實排隊的現象隨處可見,最常見的是在餐廳外排隊,和我們國家沒什麽特別的區別,但是看壹場展覽,願意長時間排隊,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事情。
那天在上野公園,我們要去看壹個展覽。經過公園中心的壹片園林綠地,看到很多人在排隊。仔細壹看,反方向是壹個美術館。很好奇是什麽展覽能吸引這麽多人排隊近距離觀看。是“恐怖畫展”。
不知道有什麽大招,反正排隊的人這麽多。作為壹個見義勇為者,我很快從隊頭走到了隊尾,實際用了三分多鐘。在隊伍的盡頭,有壹個工作人員舉著壹個大牌子,上面寫著壹個很大的數字,200。意味著從排隊結束到可以買到票的售票處排隊需要200分鐘,也就是三個多小時。
東京現在是冬天。不冷,但3度不暖。在寒冷的空氣中,排隊要三個多小時,買票都快下午4點了,可還是有那麽多人在排隊,臉上也沒有露出焦急的表情。似乎排隊等這麽長時間的票,看壹場展覽,是壹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知道這樣的排隊是否可以通過更好的預訂來緩解,但是這樣的長隊確實讓我看到了日本獨特的風景,可能是因為島國資源的匱乏,這輩子都要接受和等待。
我們回展覽吧!日本特展的震驚來源之壹是比較。對比的對象是我看過的國內特展。
我剛從日本回來,發現中國美術館正在舉辦壹個名為“新時代的美”的特別展覽。好的作品那麽多,而且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比如齊白石、徐悲鴻、吳冠中、吳昌碩、李可染等等。,這讓我著迷。快五十歲了,第壹次看到國內這麽多名師的大作!
工作真的很好。不知道是不是策劃好的。可能我剛看完日本的展覽,但是我覺得這個展覽有點馬虎。每個人的傑作都簡單粗暴的堆在墻上,沒有任何機制。除了每壹位著名藝術家的傳記,甚至沒有任何關於每壹部作品的介紹,也沒有全程的音頻導覽。要知道,音頻導遊對壹個外國人了解中國的藝術有什麽作用!我想起來了,最近壹直在說自信。文化藝術自信可能體現在“妳不懂我,妳活該”的表現上。
當然,中國美展的這個特展相比日本的展覽有壹個好處,就是不收入場費。但是,如果只是門票收入的短板,我寧願收藏壹些我們中國美術館特展的門票,讓它像日本藝術展壹樣震撼!
沒想到,日本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食物,不是風景,不是電飯煲,甚至不是馬桶蓋,而是美術館的特展。這和我之前的預期大相徑庭,但是震驚過後,我收獲了很多。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在我心中並沒有減輕,但這次日本之行,讓我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壹個我從未期待過的、讓我驚訝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