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的工資在漢代也是按石(擔)計算的。當時米錢平分。估計小日本也要把米和錢換算壹下。
考古資料顯示,日本從彌生時期就開始出現稻作農業,這也是日本彌生文化的重要標誌之壹。從古代到中世紀,稻作是日本社會生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物質生產。在稻作農業的影響下,日本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文化。所謂稻作文化,就是稻作農耕社會形成的文化,是以稻米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社會群體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包括水稻學科的產生、發展和水稻生產技術的傳播等壹系列問題,還包括水稻生產形成的稻作民族的民間生活方式、宗教民俗和獨特的文化心態。日本從中國吸收稻作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文化和技術,然後廣泛發展。本文擬從稻作文化的傳播、宗教信仰、祭祀活動、群體意識、民族性格等方面進行探討。
第壹,稻作文化的傳播
日本的稻作來自海外,現在已經成為中外學者的學問。但是在傳播路線上有很大的差異。總結起來有三種情況:壹是華北迂回傳播論;二是南方迂回傳播理論;三是江南直交論。綜合各種分析,大部分人可以說是在江南直接交流。因為江南的農業從壹開始就是以水稻為主,所以越過東海直奔日本。
第二,宗教信仰
神道教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宗教。它是日本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稻作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日本人認為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有靈魂,稱之為“神”。同時,壹些英雄和統治者也被認為是神。人們認為這些神會給人類帶來幸福或不幸,所以崇拜它們。而且日本自然災害多,抵禦能力差,從而形成了畏神崇神的心理。就這樣,神道教誕生了,還建了壹個神社供奉神靈。奈良初期,天武天皇整理匯編了各皇族、部落流傳下來的神話。這些神話表明了皇帝的統治是正當的,也指出了水稻種植的重要性,因為它是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和國家的基礎。水稻是上天根據天賜的,水稻種植是上天賜予的神聖工作。舉行神道的活動與水稻種植密切相關。
其實在彌生時期水田耕作開始之前,繩文時代就有崇拜自然的宗教。繩文人主要相信氣候、風土人情等自然。上帝在給人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給人民帶來災難。彌生人主要從事稻作栽培禮儀和祖先信仰,舉行各種祭祀活動。水稻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重要作物。這些莊稼和世界上的其他東西在古代被認為是受上帝的力量支配的。直到今天,仍有許多祭祀活動在鄉村舉行。農民聚集在神龕前祈禱五谷豐登。因此,自古以來,在插秧的時候,都會舉行祭祀活動,祈求神賜水稻豐收。秋天,當稻子成熟時,人們會舉行壹個秋天的節日來感謝上帝。在祭祀的那天,到處都裝飾著燈籠,神社裏敲鑼打鼓,年輕人擡著轎子在城裏或鄉下到處走。現在在農村,擡轎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所以周邊村子的人都來這裏參加祭祀活動。
據說從文生時代起就有吃“滋滋”(肉丸)的習俗。起初,它被稱為“莫”,即神的年糕,由大米、大豆和小米磨成面粉制成。春花三月獻丸子迎山神下山,十壹月照例獻丸子送田神下山。春天,山神下山,就變成了田神保護田地。秋天莊稼收了,把神送回山裏,田神就叫山神。
三。生活方式和祭祀活動
日本的稻米文化歷史悠久。稻作技術傳入日本後,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各地大規模種植,水田種水稻,旱田種“糯米”,以大米為主食。
“水稻不僅僅是壹種植物,耕作也不僅僅是壹種技術。稻作農業作為壹種典型的生產經濟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列島的文明景觀。首先,居住地和村莊發生了變化。彌生人離開了山、森林、沙灘,讓人傾向於定居。因為群體需要齊心協力,人口集中,鄰裏友好和睦,興修水利,團結互助,照顧弱者,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村落。日本人壹輩子都和大米聯系在壹起。從生到死,都和大米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孩子出生時煮“飯”或“飯”,100天大時吃“年糕”。據說吃米飯能增強人的體力,故名。八十八歲被稱為“米壽”和“ふり米”。意思是人臨死的時候,把米放在竹筒裏,枕著枕頭搖壹搖。聽到這種聲音能讓人精神煥發,恢復體力。死後立即煮“枕頭飯”。
稻作農業傳入日本,日本的農耕禮儀以大米為中心。在稻作生產過程中,根據稻作的栽培過程,可分為祈福禮儀、播種禮儀、插秧禮儀、栽培禮儀、收割禮儀五種。每壹種禮儀都和稻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稻作不僅是壹種生產活動,而且具有儀式的性質。水稻生產已經成為農耕文化的支柱,成為日本民族重大祭祀活動和民族信仰的基石。在稻米禮儀中,所表達的神的概念是以守護稻田的神為中心的。祈願儀式是水稻種植前舉行的祈求水稻豐收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壹月上旬,壹般為十五天左右。在此期間,進行了各種水稻生產模擬操作。稻田播種時舉行播種儀式,將炒米、淘米供奉給守護稻田的神,迎接神的到來。然後就是插秧的禮儀。據說,過去大地主插秧或開墾田地時,會套上二三十頭新打扮的大牛,壹二十個掛著紅幡、唱著美妙歌曲的姑娘,熟練地把秧苗插在水田裏。插秧的歌聲從早上開始,壹直持續到工作結束。這種景象現在在日本幾乎看不到了。栽培禮儀,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為躲避蟲災、旱災、臺風等災害而舉行的儀式。收割禮儀是從收割稻谷到脫粒和保存稻谷的過程中舉行的。秋天,水稻成熟,是收獲的季節。祭祀活動也在各個神社舉行。他們喝著酒,吃著餅,煮著紅豆飯,表達對上帝的感激之情,場面熱鬧非凡。這些儀式是隨著水稻的生長而舉行的,最受關註的是水稻的收成,所以秋季舉行的祭祀活動也很多。10月1日,在夏靜的阿班宮舉行了壹場祭祀神靈的活動。只有同壹個神社區的男性才能參加,分為兩組。參加者壹大早就來到下阿京的河邊清洗身體,將袖子掛在有白色圖案的和服上,聚集在神社的臺階下,準備行動。當200公斤左右的神從上面落下來的時候,他們互相擁擠著去推神。兩組選手都在盡力往自己的範圍內推進,大聲叫囂,互不退讓。裁判站在壹旁,爬到球員的背上,踩在球員的頭上和肩上,登上神聖的土地,然後發出比賽結束的信號。神宇停在那裏,宣布勝敗。據說獲勝者會很幸運。祈求上帝通過這個儀式帶來稻米的豐收。受秋祭的影響,住在海邊的漁民也舉行祭祀活動,表達對波塞冬的感謝。
這樣的祭祀活動是對神靈的壹種祭祀。就這樣,稻作文化被有意無意地傳承了下來。另壹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在把自己的各種願望和需求寄托在神靈身上,希望神靈豐滿。
作為稻作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稻作祭祀被許多中外學者研究和驗證。稻作文化中的稻作祭祀與傳統農耕活動、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傳統農業經濟密切相關。因此,無論祭祀的內容、神話傳說、祭祀儀式等。,它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稻作文化的傳播引起了相關的祭祀活動,使人們在稻作與神靈之間建立了看似合理的“因果關系”。這些祭祀活動與促進人類自身繁衍相結合,註入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和願望。使人認識到稻谷的收成是上帝給的,自己的願望是否得到滿足必須由上帝來掌控,於是崇拜上帝,依賴上帝。正是在長期的傳承和自覺活動中,稻作文化的內涵得以積澱,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稻作活動中崇拜心理的演變雖然漫長,但最終仍是稻作文化傳承的過程。
第四,群體意識
日本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單壹的民族,大部分村落都從事水稻種植。稻作農業勞動是以同樣的勞動為基礎的。水稻種植壹般是在稻田裏進行的,所以水稻種植的特點是灌溉。沒有灌溉,稻田耕作是不可能的。以前水田耕作都是小規模灌溉,很少直接從河裏灌溉。所以雖然是小規模的灌溉,但是要挖水渠,開水道,引水灌溉田地,有時還要修建蓄水池、水庫等蓄水設施,需要大量的人力,於是人們組成小的合作小組,壹起進行* * *耕種。因此,水田耕作應該是以* * *配合作業為前提的,而稻作農耕社會就是在* * *配合作業的基礎上形成的。水田規模逐漸擴大,水稻生產進壹步發展。基於合作經營的傳統,橋梁和道路的建設也由齊新齊心協力完成。另外,婚喪嫁娶之類的事情大家互相幫助,壹切由大家商量決定。就這樣,生活在稻作社會的日本人形成了親密無間的親密關系。也體現了密切合作的“和諧”精神。
在農耕文化的巨大影響下,人們在同壹工作中有著強烈的群體意識,形成了群體社會結構,日本的稻作文化也滲透到了其他領域。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簡單的上下級關系,更是壹種像親情壹樣的情感紐帶,那就是互相理解,互相體諒,互相關心。這種人文主義的群體意識是日本社會發展的土壤。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的能力才能在群體中得到充分發揮,以群體為家,服從群體成為唯壹的價值取向。日本人認為,個體價值只有融入群體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正是日本民族的這種團隊精神,融入了日本社會,創造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奇跡。
五、勤勞的個性
稻作農業形成了稻作文化,同時也給人們性格的形成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日本的水稻種植可以在水田中進行,平原很少,所以開發水田是壹項困難的工作。為了更好地種植水稻,有必要平整稻田以便灌溉。為了獲得好收成,灌溉、施肥、除草、防治蟲害等。應連續進行。壹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進而影響其他操作。日本人為此付出了努力。如果水稻種植停止壹年,雜草將在稻田裏生長,土地的肥力將會喪失。日本的農業中,不使用牛、馬等家畜,壹切都要靠人來做,所以日本人勤勞的性格是在不依賴家畜的日本水稻種植中培養出來的。如果日本人不勤快,就無法維持水稻種植,也就沒有今天的日本。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今天,水稻種植已經成為農業勞動中毫不費力的工作,但日本人卻養成了努力工作的好習慣。這種勤奮的習慣對其他領域也有積極的作用。比如在公司,大家都很努力,以不努力為恥。如果他的工作不優秀或者不能按時完成,被認為是不光彩的。努力是美德,所以他有努力的決心,又快又好的完成工作。我從內心感到無比的自豪,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可以說,沒有水稻生產,就沒有日本人的辛勤勞動。在當今日本社會,勤奮、終身雇傭、年功序列都可以歸功於稻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