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出現了壹個統壹的國家——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民族達到頂峰,勢力已經擴張到朝鮮半島以南。公元645年,發生了壹次大革新,仿照唐朝的法規,建立了以皇帝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制度。公元12年底,進入武士階級掌握實權的* * *封建國家,史稱“幕府”時期。19世紀中葉,英、美、俄等國強迫日本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民族和社會矛盾加劇。實行閉關鎖國封建政策的德川時代動搖了,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思想的地方實力派薩摩和昌州在“尊王抗洋”、“富民強兵”的口號下淪陷了。1868年,維新派進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制度,建立統壹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逐漸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1904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侵吞韓國。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進入昭和時代。二戰日本戰敗,於8月194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戰後初期,美軍獨自占領日本。1947年5月,新憲法實施,由絕對的皇權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征的議會制內閣國家。希望樓主采納。
日本歷史是從石器的出現開始的,繩紋時代就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有彩色的草繩外觀,史稱繩陶。繩陶歷史悠久,外觀越來越復雜,圖案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可見當時制陶技術的成熟和石材加工的發展。雖然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由於島國的地理位置,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在當時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生活在堅硬的洞穴裏,仍然以捕魚、狩獵和采集為生,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耕種。生產力的滯後也使其社會停留在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主宰著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
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文京區彌生鎮出土了不同繩紋的新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造型簡單,圖案不復雜,與繩陶大相徑庭,體現了壹種新的審美趣味。壹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傳入的,即從大陸遷入的人可能帶來了新的彌生文化。雖然新文化克服了原有的繩紋文化,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國人最終還是被土著居民同化了,日本民族並沒有因此而中斷。彌生時期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通過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使日本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逐漸形成有勞動力的大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母系社會制度,階級差異和政治統治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仍主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壹大特色。
三、四世紀至六、七世紀,各地修建了以前圓墳為代表的多座高冢古墳,標誌著日本從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建造古墳需要招募大量的勞動力,墳內還埋有鏡子、寶劍、勾玉等精美的手工藝品,象征著逝者生前的強大力量。這與普通人死後簡單的土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專制中央集權,即以菊池為中心的大和,終於在5世紀初統壹了日本。這壹時期,日本不僅不斷從大陸引進物質文明,也開始從大陸引進精神文明。壹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朝鮮人,即所謂的“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來記錄。另壹方面,中國的陰陽和天文學知識傳入日本。到了6世紀,儒家經典和佛教也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拉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幕。
從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原始文化的萌芽和形成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為止對繩紋、彌生、古墳文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原始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抗爭、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而日本這個島國壹旦與外界接觸,外來的先進文化就立即傳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主導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第三,日本原始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和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兩者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整合各民族,形成“大和民族”;“大和國”最終統壹了“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天皇制國家。
日本被大和統壹後,不僅吸收了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也開始吸收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是在推動古代王朝改革(554-628)的過程中,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維新派認真研讀中國典籍,吸收了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采納了中國法、儒、墨、佛。在大化(646)改革中,孝德天皇(587-654)模仿唐朝的官制,進行了全面的政治制度改革,從而將日本社會推向了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後飛禽(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
日本封建社會早期(飛鳥、奈良、平安時期)的文化體現在白鳳、田萍、平安文化中。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從大化到奈良的文化,田萍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這壹時期,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吸收隋唐尤其是唐朝的文化,有力地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來了以後,為朝廷所用,受朝廷保護,甚至成為國教。以奈良雅庫茨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壹大景觀。此外,日本在用漢字記音的基礎上,借用漢字的音義來標記日語的音和音,創造了“萬葉筆名”,並以此創作了和聲歌曲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有語言無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事件。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了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塑、繪畫與音樂、書法與茶道等。,都各顯其“和風”,展現了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征。
日本封建社會中期(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的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征。武士,原意是學習武術,掌管軍權。它在9世紀中葉以後作為壹個新的階層出現在日本。當時隨著莊園的強大,形成了鎮壓農民、對抗國務院、捍衛莊園利益的民間武裝,稱為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政權成為主宰日本的實際力量。當鐮倉幕府衰落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上臺。相對於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武士文化更傾向於大眾,包含了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級本身而言,以主仆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倫理,既有踐踏生靈的不人道的壹面,又有忠於主人的新的道德生命力;武士的道德也隨著時代而變化,這壹點必須具體分析。以武士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壹致的禪宗的流行,各種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壹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日本封建社會後期(安史桃山和江戶時代)的文化,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持續了260多年,是日本封建社會走向成熟和崩潰的時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並且壹度閉關鎖國,前現代日本文化異常繁榮成熟。總之,江戶文化的主要走向是:第壹,中國的儒學,尤其是齋藤優子學獲得了排他性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促進了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二是有日本獨特思想文化的創造和繁榮。第三,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和研究。
這個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