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社會科學文獻中,對東亞發展主義的集中討論始於1980年代初。經過20多年的研究,學術界對以日本和韓國為代表的古典東亞發展主義有了清晰的認識。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如下:
首先,政府利用產業政策保護幼稚產業和國內市場,不鼓勵外國投資,積極發展自己的戰略產業。
第二,在產業層面,這壹經典發展模型用非市場系統或機制(如行業協會和企業集團)協調經濟實體的市場行為。
第三,努力建立內生創新機制,進行自主研發和創造自主品牌,以快速產業升級和高附加值產品為基礎,擴大出口和經濟增長。
第四,在培育企業競爭力時,不依賴政府指定哪家企業是贏家,而是通過“寡頭競爭”的機制來選擇。
“寡頭壟斷”和“壟斷”是英語中兩個具有相對意義的詞。壟斷是指只有壹個大企業主導壹個產品市場,而寡頭壟斷是指幾個大企業在壹個產品市場上進行實力相當的競爭。
第五,日本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就特別重視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之間的平衡。它通過實現經濟平等來擴大內需,促進從所謂的階級社會向國家社會過渡。戰後初期,日本勞資矛盾尤為激烈,工人運動經常引發大規模罷工。日本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壹直在努力解決勞資沖突。到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基本確立了日本企業管理的所謂三大法寶,即終身雇傭制、年薪制、企業組織工會。這些制度安排大大緩解了勞資矛盾。
第六,日本模式特別註重協調,輕視公司治理層面的監控。個人企業和銀行,企業和企業可以很有效的協調,交易成本很低。但是,與此同時,日本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特別高。由於企業之間的緊密關系,股東基本上無法監督管理者,銀行也無法有效監督這個企業。第七,日本模式往往以經濟結構升級為代價追求政治穩定。雖然日本在汽車、家電等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強,但也保留了效率極低但能維持大量就業崗位的工業部門。日本城市裏有很多所謂的家族企業,維持著近1/3的工作崗位。與美國不同,日本的經濟結構不是以新換舊,而是吸收新,儲存舊,以保證就業
日本古典發展模式的基礎是什麽?日本模式是在戰後初期和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等國際金融體系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貿易體系下發展起來的。在這種特殊的國際經濟秩序下,日本政府利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同時利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抑制通貨膨脹。掌管各行業的官僚經常對行業進行保護性的護航艦隊管理,以保證私營企業的順利成長。美國政府在處理銀行的投資風險時,註重的是事後的處理。它向每個銀行賬戶提供6.5438億美元以上的保險,但不幹預私人銀行的日常事務。相反,日本政府註重事件發生前的防範,所以財務省嚴格幹預私人銀行的日常經營。在為航運集團保駕護航的政策下,財政部嚴格控制新銀行的出現,以減少銀行業的競爭。政府還通過各種產業政策大力促進出口。國際貿易和工業部非常重視戰略行業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支持幾個大企業,而不是壹兩個。它通過寡頭壟斷加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在中間制度層面,日本模式首先依靠間接金融為企業融資,與美國完全不同。美國企業通過在股票市場上發行債券和股票來籌集資金,而日本企業主要從銀行貸款。在50年代企業銀行貸款的國際比較中,美國為5.8%,英國為4.3%,西德為18.8%,意大利為12.4%。相比之下,日本企業銀行貸款在1958-1974(閆亮,1963)期間高達68%-83.3%。每個日本企業都有壹個主要銀行為其服務。主銀行是指向企業提供最大貸款的銀行。主銀行通常持有企業的股份,理論上對給企業貸款的其他銀行進行所謂的委托監管,即代替這些銀行監管企業的會計穩健性。另壹個機制是相互持股。相互持股原本是防止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被惡意收購的企業策略。1950年,日本上市公司的股東60.3%為個人,23.7%為機構。到1973,個人股東占比下降32.7%,機構股東占比上升至60.4%。最後壹種機制是日本各大企業集團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采取所謂的大而全的綜合投資戰略,即對所有新興戰略產業進行投資,以占領未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在企業層面,是靠終身雇傭制來維持的。終身雇傭制對企業管理的壹個重要影響是將管理層的優先目標從為股東獲取更多利潤轉移到公司全體成員的生存上來。總的來說,日本模式的協調功能特別強,而監控功能特別弱。
日本主要依靠其相對健全的金融體系,有效地將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的產業資本來發展經濟;另壹方面,中國的金融體系非常脆弱。多年的經濟高增長雖然積累了大量財富,但無法有效轉化為產業資本,必須依靠外資進行投資。日本模式堅決發展自主品牌,專註於R&D的技術和基於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
日本的存活率很高,因為它有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即使在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後,外部條件對日本的出口構成了特別大的挑戰,但是這麽多年過去了,日本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品牌占據世界第二大出口國的位置。雖然日本在經濟泡沫破滅後經歷了十幾年的低迷,但在20世紀初,日本已經通過制造超薄大屏幕高分辨率電視、電動混合動力汽車和數碼相機,徹底克服了發達工業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挑戰。
總之,日本的間接融資模式是日本封閉金融體系的產物,在封閉經濟下對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也有很多負面影響。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改革後,逐漸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