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曲”,自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在又稱為“昆劇”。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戲曲之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瑰寶,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20018年5月1日,它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為民族的驕傲。但直到今天,學術界對昆曲的起源仍有爭論。
宋元時期是中國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曲”,自清代以來稱為“昆曲”,現在又稱為“昆劇”。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戲曲之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瑰寶,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20018年5月1日,它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為民族的驕傲。但直到今天,學術界對昆曲的起源仍有爭論。
宋元時期是中國戲曲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南戲到金元版,再到元雜劇,中國傳統戲曲逐漸進步和演變。元末,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貴族的封建統治。此時,中國戲劇發生了巨大變化,“北戲”(元雜劇)衰落,“南戲”復興的現象。昆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說起昆曲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魏良輔是明代嘉靖年間昆曲的始祖。魏良輔,江西張羽(南昌)人,嘉靖(1522-1566)至隆慶(1567-1572)間居住於太倉南關(明代昆山下轄)。魏良輔曾經是壹名京劇演員。到吳中後,他致力於南戲的改良。
他認為當時的壹些南曲唱腔“直而無心”(臺詞簡單,或節奏緩慢),於是在原有昆山腔的基礎上,參考海鹽、余姚等腔的優點,吸收了北曲的壹些唱法,與張美姑、謝林泉、、周夢山、紀景坡、戴美川、包曼迪等形成了藝術上的聯系。
當時,河北著名的北方音樂弦樂器張因罪被發配太倉魏,並被招為女婿。他還幫助魏“調整弦樂器音節,使之類似南音”。這個新腔的特點是溫柔和圓滑。“叫水磨,打冷盤。音平和諧,字偶在頭腹尾...口輕而圓,收音機純而薄。”從此,昆曲成為融合南北音樂的新聲音。
50年代初,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因為有人在明代筆記《林靜續》中發現了這樣壹段記載:明初,朱元璋邀請壹些長壽的老人到南京赴宴。其中壹個是昆山的壹個叫周守義的老人,朱元璋問他當時會不會唱昆山話,還誇昆山話很好聽。可見當時已經有了“很好聽的昆山腔”,動搖了魏良輔創立昆曲的傳統觀點。
後來,人們發現了魏良輔寫的壹部專著《南詞概論》,其中有壹段話是這樣說的:“古劍在元代。雖然離昆山不過三十裏,但他擅長南方詞...且善南詞,故其國初稱昆山話。”根據這壹記載,元末顧儉等人對流行於昆山、太倉壹帶的民間地方腔進行了整理和改良,創立了昆山腔。當時,雖然由於南北文化差異和傳播手段有限,僅在蘇州流傳,但已成為與海晏戲、余姚腔戲、益陽戲並列的南方四大劇種之壹。既然昆曲起源於昆山腔,那麽昆山腔的鼻祖顧頡頏應該算是昆曲的創始人。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麽昆曲的歷史就可以往前推進200多年。
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鑿的資料證明元末昆山真的存在壹個叫顧儉的樂師。《南詞》說他與楊維楨、顧仲瑛是朋友,但顧、楊的詩中並沒有顧頡之名。也有人認為古劍是明代嘉靖朝的秀才,不是元人,或者幹脆認為古劍只是壹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藝人。此外,也有人對《南慈的尹正》壹書的真實性提出質疑,認為其真正作者不是魏良輔,而是另有其人,其內容也並非直截了當的史實。其目的是提高昆曲的地位,有利於改革工作。
有學者指出,昆山腔和昆曲雖有歷史淵源,但兩者有很大區別。昆曲更大程度上是新聲新調,是創造性的。昆曲和昆曲最大的區別在於強調高雅和圓滑,而昆曲經過魏良輔的改良,吸收了北曲激越高爽的優點,剛柔並濟,既有流水的委婉,又有不歸之河的豪放,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另外,昆山腔的伴奏以弦樂為主,過於柔和。魏良輔把北方戲曲中常用的笛、簫、笙引入昆曲的伴奏中,與鑼、鼓、板相結合,使所有的音樂融為壹體,渾然壹體。
此外,學者們對魏良輔的身份甚至籍貫也有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只是壹個普通的作曲家,與下層社會有很多接觸,同時以行醫為副業。但也有人認為他是秀才,因在籠絡瑤民起義中有功而擔任過高級使節。但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為什麽會生活在太倉,生活的那麽落魄?這是另壹個問題。
昆曲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今天,隨著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註,探索它的起源將更有意義。隨著新史料的出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全面了解昆曲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