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壹:熬夜過年。
守歲是舊年最後壹夜熬夜迎新年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忍年”。探究這壹習俗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物散布在山林中。人們稱他們為年。它的外表猙獰,本性兇殘,專吃鳥獸和昆蟲。它每天都在變口味,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逐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們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嘗新鮮的食物,出沒的時間是天黑以後,黎明時公雞壹叫,就回到山裏。
確定了年肆虐的日期後,人們就把這個可怕的夜晚當成了壹個關口,稱為年,想出了壹整套關閉大年初壹的辦法:家家戶戶在這壹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飯,關好火,把爐子打掃幹凈,然後把所有的豇豆捆起來,把房子的前後門封好,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為這個晚飯是不確定的。除了要請全家人壹起用餐,以示和諧團聚,還要在用餐前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平安度過壹夜。吃完飯,誰也不敢睡,坐在壹起聊天壯膽。漸漸養成了除夕不睡覺的習慣。
守歲之風興起於南北朝,梁代不少文人都有守歲詩。“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春節傳說2:萬年造歷論
相傳古代有壹個叫萬年的年輕人,看到當時的節日比較混亂,就有了壹個精確設置的計劃。但是他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壹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樹蔭下。影子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壹個日晷來測量壹天的時間。後來懸崖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啟發了他,他開始做壹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久而久之,他發現每三百六十天,四季會循環壹次,天氣的長短也會重復。
當時的國君叫祖逖,經常被變幻莫測的天氣所困擾。知道了壹萬年後,他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帝,向祖逖解釋了日月運行的真相。祖逖聽後很高興,覺得有道理。於是我離開萬年,在天壇前建了日月亭,又建了日晷臺和漏壺亭。我希望我能精確地測量太陽和月亮的規律,計算出早晚的準確時間,並創造出壹種歷法來造福世界人民。
有壹次,祖逖去了解萬年歷的進展。當他登上日月神壇時,他看到天壇旁的石壁上刻著壹首詩:
日出日落360,從頭再來。
草木分四季,壹年有十二圈。
得知萬年歷被創造出來,我親自登上日月閣探訪萬年歷。萬年指著天象對祖逖說:“現在十二個月了,舊的壹年過去了,新的壹年又開始了。請為君造節。”祖逖說:“春天是壹年的第壹年,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由來。
冬去春來,年復壹年,經過多年的長期觀察和精心計算,他算出了準確的陽歷。當他向他的繼任者展示陽歷時,他被銀須覆蓋。君主深受感動。為了紀念壹萬年的功績,他把陽歷命名為“萬年歷”,並把它命名為日月壽星。以後過年的時候人們會掛上壽星圖,據說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的第三個傳說: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始於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歷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集》、《燕京歲時年譜》等著作,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符濤”。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傳說有壹個鬼世界,裏面有壹座山,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頂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壹鳴,夜遊的鬼魂就會趕回鬼域。鬼域之門位於桃樹區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神,分別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壹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會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繩子綁起來,送給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於是人們把它們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門口,以辟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紅木板上,認為這樣做也能消災。這種紅木板後來被稱為“符濤”。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殺煞之意,二則表達美好祝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他們還在象征幸福和好運的紅紙上寫對聯,並在春節期間貼在門窗兩側,以表達人們對來年好運的良好祝願。
為了祈求家族長壽,壹些地方的人們還保持著貼門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了兩個門神,所有的妖怪都會害怕。在民間,門神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認為長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氣質和非凡的技能。他們正直善良,捉鬼捉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鐘馗,這個被人們推崇的捉鬼人,就是這樣壹副奇怪的樣子。所以民間的門神總是怒目而視,面目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兵器,隨時準備與膽敢上門的鬼怪作戰。因為中國房子的門通常是兩個相對的,所以門神總是成對的。
唐朝以後,除了和,人們還把唐朝的兩位武將秦和尉遲恭當作守門人。相傳唐太宗生病,聽到外面鬼叫,徹夜不眠。於是他讓兩位將軍手裏拿著武器到袖手旁觀門口,第二天晚上就沒有鬼魂騷擾了。後來,唐太宗讓人把兩位將軍的畫像畫在門上,這壹習俗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各地春節的風俗習慣
燃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燃放鞭炮可以營造節日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湖南的瀏陽、廣東的佛山和東姚、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的溫州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他們生產的鞭炮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們不僅在春節燃放鞭炮辭舊迎新,還燃放鞭炮慶祝重大節日和喜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結婚、建房、開業等。
春節掃塵的由來
每年春節,每家每戶都要進行壹次大掃除。人們給房屋噴漆,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代稱之為“掃年祭”。
掃塵習俗起源於堯舜時代,由古代壹種驅除疫病的宗教儀式演變而來。唐宋時期,“掃年風”盛行。據宋代詩人吳的《夢與梁錄》記載,“十二月終......所有的普通人,無論大小,都要掃地出門,去除灰塵和汙穢,打掃家庭......為新的壹年祈求平安。”至今,“臘月二十四,拂塵掃屋”這句諺語壹直在民間流傳。
民間還有壹個傳說,掃塵的習俗來自通州(今南通)的佃農迎接玉帝的年糧。此前,這裏的佃農常年忙碌,除了交糧交租,所剩無幾。他們祈求竈王爺在臘月二十四上天給我們這份禮物的時候,多說些好話,讓玉帝大發慈悲,從天倉裏調撥壹些禮物,讓他們在除夕之前吃壹頓豐盛的團圓飯。佃農為了迎接玉皇大帝的恩賜,每年臘月二十八前都要把屋子裏裏外外打掃壹遍,以迎接天賜的年糧,這樣春節掃塵的民族習俗就代代相傳了下來。
慶祝春節的由來
守歲,也就是除夕夜,人們徹夜不眠,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的習俗始於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耿守武和許都寫過守歲的詩。“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在古代,守歲也被稱為“廢光”。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這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春節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壹,大家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祝來年好運。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相傳古時候有壹種怪獸,頭上有壹只獨角獸,嘴巴像血盆。人們稱它為“年”。臘月三十晚上,它跳出大山,捕食人。人們不得不準備壹些肉放在門外,然後關上門躲在家裏。直到第壹天早上,年吃飽飯走了,人們才開門相見,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就傳開了。
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燃放鞭炮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娛樂的壹種習俗。這壹習俗起源於漢魏,南北朝時的風俗書《荊楚隋紀》載:“正月初壹,雞叫,庭前放鞭炮辟邪。”據說古代住在山區的人經常得寒熱病(可能就是今天的瘧疾)。當時,人們認為是邪惡的靈魂在作祟,所以為了壹年的安全,在農歷新年那天用火焚燒竹子,發出巨大的響聲,趕走了山鬼。因為最初的爆炸是為了燃燒竹子,所以被稱為“鞭炮”。唐朝稱之為“爆極”。後來也叫“爆炸”。火藥發明後,鞭炮用硫磺做火藥,用厚紙包著,用鉛絲塞著。用火引燃引線後,體積突然膨脹,導致外面的厚紙爆炸,從而發出巨響。大約這個時候,放鞭炮不僅消災辟邪,還有慶祝的意思。現在放鞭炮只象征著歡樂。
春聯的起源
每到春節,我國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
春聯的起源還應該從符濤說起。據古代傳說,在東海的獨朔山有壹棵大桃樹。桃樹下有壹棵茶樹和壹個陰沈沈的二神,二神管鬼。萬壹遇到麻煩鬼,他們就把它綁起來餵老虎。後來過年的時候,為了驅鬼,人們就把這兩個神畫在紅木板上,也就是桃的象征。五代時,蜀國的主人孟嘗君在上親筆題寫了“新春迎新,佳節喜長春”的對聯,壹般認為這是最早的春聯。在宋代,貼春聯已經成為壹種習俗。王安石的詩中寫道:“千戶總換新桃換舊桃。”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
看門人的起源
以前過年家家戶戶都得買個門神貼在門上。壹個是為了表示好運,壹個是為了“辟邪”。
關於門神的起源,戰國時期的壹本書裏有這樣壹個神話。在東海的獨朔山,有壹棵彎曲三千裏的巨大桃樹,它的枝幹壹直延伸到東北的鬼門關,所有的鬼魂都從這裏來來去去。樹下有二神、申屠和毛玉,他們專門監視鬼魂的行為。他們發現哪個鬼胡作非為,就用草繩捆起來餵老虎。因此,人們把申屠和毛玉的肖像畫在兩塊桃木板上。把它放在門邊,保護它不受鬼魂的侵害。這是傳說中最早的守門員形象。
經過歷代的演變,門神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唐朝的守門人不是申屠和毛玉,而是秦瓊和尉遲敬德。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有壹次因為做噩夢而生病。半夜裏,經常聽到鬼魂的聲音。這件事被大臣們知道後,他們建議開國名將秦瓊和尉遲敬德穿戴整齊,整夜守在門外。沒過幾夜,太宗的病就真的好了。然後,他命令畫家畫出秦瓊和尉遲敬德的肖像,並把它們貼在門上以辟邪。這種做法很快在民間傳播開來。後來,看守人不斷增加新的內容。人們把秦瓊和尉遲敬德(還有其他聖賢)的畫像掛在前門迎客,把傳說中捉鬼人鐘馗的畫像掛在後門驅鬼,以為前後嚴密,野鬼進不去。
除夕不殺雞的由來
舊時浙江舟山過年不準殺雞,很奇怪。因為像過年這樣喜慶的日子,中國人都要大擺宴席,宴席上往往少不了雞。舟山為什麽會流傳這樣的習俗?
相傳明朝末年,魯王在舟山人張明珍的輔佐下逃往舟山。張明真是東海著名的抗清兵,屢戰屢敗清軍。1651年除夕,清軍突襲定海城,張明鎮率部出征。清軍殺光了所有人,他們相遇到雞叫。他們在舟山殺了18000人,只剩下六家六姓。清軍殺劉家坳時,突然聽到雞叫,停止了殺戮。正是因為這壹聲雞鳴,舟山最後的六大家族才得以保存,舟山人才得以繁衍。從此,為了紀念公雞的善良,舟山除夕不殺雞的習俗流傳下來。
過年吃年糕的由來。
新年吃年糕的習俗據說自周朝以來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因為谷物的成熟被稱為壹年,所以後人在新年吃年糕意味著祝賀谷物的豐收。吃年糕也有“老”和長壽的意思。在江浙壹帶,有壹個關於年糕的故事。春秋時期,吳國醫生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而死。傳說伍子胥臨死前告訴他的親信:“我死後,如果國家有難,人民缺糧,妳可以挖地三尺到湘門城墻上來取糧。”伍子胥死後,越王勾踐聽說吳國失去了統帥,於是攻打吳國,為自己報仇。夫差戰敗,首都被困,城內糧食耗盡,軍民餓死。這時,伍子胥的親信們,按照他的人生指示,挖地三尺如門,果然找到了“城磚”充饑。原來這是伍子胥當年秘密定下的計劃,以備不時之需。他在香門地區用的城磚,都是用米粉蒸壓而成的。這種米磚非常堅韌,可以當磚墻用,必要時可以充饑。從此,每逢過年,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像蒸城磚壹樣蒸江米年糕,以表對伍子胥功績的敬意。因為是春節期間做的,所以叫年糕,壹直傳承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時,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生日那天花的錢也各不相同。這些壓歲錢大多是孩子們用來買書和學習用品的,新的時尚賦予了壓歲錢新的內容。
說:過年最開心的事就是收壓歲錢!民間傳說,小孩子可以用壓歲錢來抵抗。
舞龍
玩龍燈,又稱“舞龍”、“舞龍燈”,是中國特有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節,中國城鄉都有打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壹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富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玩龍燈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來祈求龍的保佑,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習俗被海外華人發揚光大。每當中國人民有傳統節日和重大慶祝活動時,他們都會舞獅和玩龍燈,表現出強烈的東方精神。
說:可惜現在沒幾個地方還有這麽好的舞龍習俗~ ~
把祝福的詞向後貼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墻上、門楣上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民間幹脆把“福”字倒過來,表示“福已降”、“福已至”。還有壹個傳說是“福”字倒貼在民間。明太祖把“福”字作為暗號,準備謀殺。為了消除這場災難,善良的馬皇後讓城裏所有的家庭在黎明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自然,沒有人敢違背馬皇後的意誌,所以“福”字張貼在每個門上。其中壹家不識字,就把“福”字倒過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反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砍倒那座房子。馬皇後見事情不妙,急忙對朱元璋說:“家裏人知道妳今天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反了。這不就是“福道”的意思嗎?”皇帝壹聽真相,下令釋放,壹場大禍終於消除。從那以後,人們把“福”字倒過來,以求好運,紀念馬皇後。
吃年糕
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年糕的種類很多,北方的白年糕,塞北農民的黃年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省的紅甲魚年糕。年糕從北到南有不同的風味。北方有蒸年糕和炒年糕兩種,都是甜的;南方年糕除了蒸、炒,還有切片炒、湯煮,甜鹹兼備。據說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來祭神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食品,而且隨著壹年的過去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壹首詩所說,“人心高,和食作,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
堯春
立春時每天吃春餅被稱為“咬春”。立春的人們應該在這壹天吃壹些新鮮的蔬菜,這不僅是為了預防疾病,也是為了迎接春節。唐《四季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萵苣,無‘菜’。”可見唐朝的人已經開始嘗試春菜,吃春餅了。所謂春餅,也叫荷葉餅,其實就是壹種熱騰騰的面餅——兩小塊水,中間抹油,卷成煎餅,熟了之後剝成兩塊。春餅是用來卷菜的,包括熟菜和炒菜。過去吃春餅,講究去盒飯店,叫“潘素”(也叫盒飯)。盒飯店就是醬肉店,店家派人送餐上門。放熏鍋肚,松子鍋肚,烤箱肉,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嘴條,熏雞,醬鴨等。在盒子裏。吃的時候換把刀切成細絲,加幾樣家常菜(壹般是韭菜炒肉絲,菠菜炒肉絲,綠豆芽醋煮,素炒粉條,攤雞蛋等。).
2.中國人在春節期間有許多禁忌,主要是為了和平,以及來年壹切順利。第壹天到第十天的禁忌是:
第壹天:雞日。舊時過年貼雞辟邪祈福(雞諧音吉)。
第二天:狗日,出門拜年或祭祖。
第三天:羊日,容易吵架,不適合過年。
第四天:豬日,祭祀財神。
第五日:牛日,“破五”,可以打破很多禁忌:“窮五初壹至初四送垃圾”,避免傾財。從第五天開始的垃圾就被視為貧瘠的土壤,如果傾倒,就會被送出去給窮人。
第六天:馬日,送神仙的日子,燒了除夕送的財神紙馬,店鋪開始恢復營業。
第七天:人節,人的生日,也是聚餐、吃喝、放煙花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第八天:谷日,星星在下界,要祭天,寺廟也經常在這壹天設壇祭天。
第九天:神的生日,玉皇大帝的生日,祭天大典。
第10天:石頭生日,應避免壹切磨、鑿、磨等石制工具,使石頭不動,甚至不燒香祭拜石制工具。
Logo,和書寫logo壹樣,讀作biā ozhì,是人們在生活中用來表示某種事物特征的標誌。以下是我的選擇,供妳參考。歡迎閱讀。
符號同義詞
馬克:馬克;馬克。標記
標記:用來吸引註意力、幫助識別和記憶的標記:聯系~ ㄧ標記。
象征:①用具體的事物體現壹種特殊的含義:紅色象征革命。標誌
符號:①符號;標記:標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