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中隱藏著壹段曲折的中國歷史。
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現在是全國通用語言。然而,對於說廣東話、客家話、閩南話、吳語、贛語和湘語的中國南方人來說,普通話是如此陌生。對北方人來說,這些南方方言就像“鳥語”,根本聽不懂。
但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作為壹種不斷改革的語言,普通話並不是純粹的漢語,這些南方的“鳥語”才是我們的祖先所說的真正的語言。
01
公元前560年,晉國召集北方諸侯商議如何攻打楚國。
但是,這個時候的楚國很強大,剛剛打敗了晉國的盟友吳。衰落的北方領袖,晉國,被激怒了,他不能帶領公眾攻擊楚國。然而,他需要找到壹個出口。於是,晉國大臣範把註意力集中到北方諸侯姜戎的府邸上,指責戎人破壞,激怒北方諸侯,導致了南方楚國的分裂。
作為不懂華夏先民語言的中原榮民首領,此時的他並不卑微。他當場看了壹本名叫《青蠅》的書:《青飛營止於範。他不是君子,沒有信仰和誹謗。”
洪榕的演講壹向不同於中國的演講。居之能誦《詩經》,親自與各諸侯國王公大臣公開辯論。這就涉及到壹個語言問題,就是說各種方言的諸侯國自己能聽懂什麽語言?
先秦時期的中國古代人說的是類似於今天普通話的通用民族語言嗎?
對此,《論語》給出了答案。
記載,“孔子曰禮,其詩、書、禮皆雅。”這意味著,孔子在背誦《論語》,《詩經》,主持儀式時,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同語“雅言”。
對於擁有三千弟子的孔子來說,如何與各諸侯國弟子交流,如何在各國遊歷時向各國國王宣傳自己的思想,只能通過中國古代人民的***同語言——“西爾維亞”來溝通。
語言學家指出,在古代,“雅”和“俠”是相通的。所謂大綱,是指古代河洛方言,從夏朝流傳下來,在今天的黃河、洛水壹帶廣泛使用。由於夏商周三代都城都在河洛地區,東周遷都洛邑,作為東周諸侯國與世界交流的***同語言,《尚書》開始傾向於洛陽音,這是後世漢人廣泛使用的洛陽音古源。
說起來,不管是西北榮民的首領,還是今天山東的孔子,他們說的都是中國的“官話”,三三三五四,春秋戰國的雅言。雅語背後的古河洛話是吳語,流傳於江浙壹帶。是閩方言、客家話、粵語的***同祖先。它存在於福建、廣東和臺灣省。
換句話說,今天被視為鳥語的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等更接近漢族先民使用的語言,而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現代普通話尚未誕生。
方言混雜的古代中國人,被優美的文字緊密結合在壹起。也是通過優美的語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交流,孔子周遊列國,百家爭鳴,才得以說得明白。
02
從夏商周到西晉,中國各個朝代的都城基本上都是在黃河洛水的長安、洛陽壹帶由西向東擺動,特別是東周、東漢、西晉的洛陽,使得古河洛語中的“洛陽音”這個雅俗字逐漸成為古代漢語所推崇的通用語。
相傳《大綱》這本書其實是漢代寫的。其中記載,在先秦時期,他作為“行者”,掌管諸侯的朝會,並派遣使節到各國傳達君王的命令。他經常用先秦版的“普通話”來訓練各國的人,用漂亮的字做例子。
西晉八王之亂後,金南遷,但南遷的士紳們仍在中原說著“洛陽讀調”這個好聽的詞。當時的著名學者謝安,還喜歡以羅陽生活的口吻讀詩。安從小患有鼻炎,發音有鼻音,可能有點像今天漢語拼音中“ong”的發音。不過當時建康城的人都覺得謝安的《李周秋官達步行者》太好了,全城的人都喜歡捏著鼻子學謝安的字。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羅生勇”。
謝安的《洛陽讀書音》只是中國古代的通用語,《羅晟詠》,是西晉士紳南下後帶到南方的。
謝安《大綱》是句老話。
作為東晉、宋、齊、梁、陳等南朝的官方語言,逐漸吸收了金陵的壹些古代吳越方言。到了南朝齊梁時期,南方貴族逐漸形成了相對統壹的課綱體系。這是《洛陽伽藍》根據東漢東晉洛陽皇室的舊讀音寫的,流傳了壹些金陵輪廓。
這時日本人漂洋過海來到這裏,壹邊學習漢字,壹邊把“五音”改成了“金陵雅音”。後來,日本人把長安的“唐靜雅音”稱為“漢音”。今天的日語是以中國的“金陵雅音”和“唐靜雅音”為基礎,融合日本各地方言而形成的。
03
西晉滅亡後,雖然中國在南北朝時期經歷了近200年的大分裂時期,北方民族不斷南遷,但中國的亞洲和印度體系並沒有受到很大的破壞,而是不斷地聚在壹起。
在當時的南方士紳眼裏,他們認為金陵的雅韻是中原正統,而北方的雅韻是在其他民族的長期入侵下“逐漸與外族融合”的。相反,南方色調保留了洛陽典雅的色調特征。
梁武帝時期,陳慶之護送袁浩到洛陽。他與北魏大臣楊就梁北之際的國家統壹問題進行了爭論。對此,北魏時與楊爭論的陳慶之以輕蔑的口吻說:
“魏甚盛,尚有胡。鄭碩是同壹個起源。他在河的左邊的時候,很多皇帝都簽署了詔令。現在他在梁超。”
梁朝陳慶之說金陵的曲子很好聽,北魏大臣楊卻懂。首先,這要歸功於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南北朝時期,雖然中國嚴重分裂,外族不斷南下,但到了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23歲的時候,開始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並強行進行漢化運動,包括取締胡夫,改變漢族風俗,要求所有30歲以下的鮮卑人學習漢語“雅音”。
孝文帝規定所有不懂漢語發音的鮮卑官員都要降職革職。孝文帝強行提拔華人時,他的皇後馮堅決反對。正因如此,北魏太和二十年,孝文帝以皇後不肯改漢字為雅音為由,直接將馮從皇後廢為皇後。
對此,孝文帝解釋說,如果不學漢人的發音,即使是鮮卑人,過了幾代也會再次成為蠻夷。對於孝文帝來說,鮮卑人是作為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可以說
魏晉南北朝亂世,匈奴貴族劉淵和北魏孝文帝後來對漢化和漢語的推崇,使得來自河洛古語的優美漢語發音得以在北方得以保存,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整個北方動蕩了200多年。當時的北魏和南北朝的宋、齊、梁、陳都是向同壹個方向發展的,也就是傳統的洛陽音差不多,這就使得南北朝的標準語差別不大。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南北朝成為可能。
04
隋朝南北統壹後,當時的音韻學家盧法言制定了《洛陽伽藍》,規範國家標準語。他重新整合了南北朝時期孤立的南朝《金陵大綱》和北朝《切韻》,形成了新的隋朝官綱體系。
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制度,以及夏商周的雅音,秦漢大壹統帝國過渡後形成的洛陽音為官方語言。直到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洛陽方言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的***同語,仍然占據著很高的地位。
北宋時,有壹位著名的官員寇準,和別人討論世界上最正統的發音。他說:“世上只有西洛人。”這意味著洛陽的讀書聲是世界正統的雅音。宋代大詩人陸遊也在《金陵大綱》年寫道:
“洛陽是中原地區唯壹發音最準確的地方。”
但安史之亂後,中華民族的***同語開始發生巨變。
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兩宋,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相繼崛起,向南猛攻。因為北方平原地域廣闊,又多了壹個,更容易讓胡話在北方滲透和傳播。這也是為什麽今天的北方方言多了壹層奇異的色彩,而南方方言卻因為山水阻隔而能保留漢民族的古語。
西晉八王之亂以來,北方漢族大規模南遷。而北方士紳將吳語融入金陵雅音,中原人從河洛方言區南下到福建和粵東,吸收了壹些當地的越南語,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福建方言區,為漢族保存了古代的語言種子。
當時隨著北方的胡語不斷沖擊南方,漢人開始使用壹些輕蔑的語言,如口頭和書面語言中的“胡說”、“胡說”、“莽撞”等,實際上包含了早期漢人對胡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的輕視。
05
但是語言的影響不可避免。
前面說過,從夏商周到隋唐,中國的都城壹直是黃河洛水地區,從西到東被長安和洛陽包圍。但從五代十國開始,長安、洛陽開始衰落,開封崛起。
開封的崛起,意味著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都城由北向南的搖擺趨勢即將形成。
中國首都和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北移,對漢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開封崛起後,作為北宋都城的開封汴京方言對唐和北京的風雅也有很大影響。到了北宋,在汴京方言的影響下,漢族的雅音開始與開封的特色交融,形成了後來被稱為“宋調”或“中州調”的雅音。
值得註意的是,北宋的《夏洛大綱》和《老學庵筆記》仍屬於古漢語大綱系統,與現在的河南話不同。
127年,女真勇士南下滅北宋。隨著宋朝的南遷和南宋王朝的建立
然而,隨著蒙古人的到來,原本位於河洛古方言中原雅音系邊緣、遠離中原雅音系的幽州話,即將開始在未來700年內徹底改變漢語的歷史。
06
127年,北宋被女真人滅。隨後,在女真和蒙古人的統治下,中國北方的官話體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中古音變為近古音。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中國南北尊崇“洛陽尹姝”的原有局面被改變了。此時,隨著宋朝的南遷和南宋的建立,南方官話發展為南方官話,而北方官話隨著契丹、女真、蒙古的入侵,逐漸形成北方官話體系。
當時南方官話以南京為根據地,北方官話主要流行於華北地區。
279年,蒙古人正式進攻並消滅了南宋。在之前的滅金戰爭和隨後的滅宋戰爭中,蒙古人在中國北方和四川南部實行了種族滅絕的政策。這導致契丹占領幽州,女真攻打北宋。北方緩慢變化的語言和發音系統受到了全面的攻擊。
在蒙古人的屠刀下,由於北方漢族大規模的民族屠殺和殺戮,加上瘟疫、饑荒和戰爭導致的人口不斷南遷,北方出現了大面積的“真空語”。自夏商周流傳三千多年的中原古雅音制度,也在北方的毀滅性打擊中被摧毀。
元朝定都大都後,作為唐代幽州話的直接分支,“大都話”開始出現,這就是今天北京話乃至普通話的雛形。
此時,受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語言侵蝕影響的幽州話和後來的大都話,已經喪失了古代中原雅音系的全部濁音和入聲。
由於中國古代漢人的雅音和洛陽音的消失,在閱讀許多元代的古代大都詩時,往往不能押韻,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普通話。
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這些古詩詞很多都是押韻的,而始於元代的北京話在蒙古語傳入漢族後幾乎完全消失了。
這就是為什麽今天用普通話讀古詩詞經常不押韻的最重要原因。
大規模的種族滅絕使北方地區“空成壹個巨大的語言區”後,元朝政府規定學校教學必須使用以“大都”為基礎的世界性語言,使“大都”逐漸流行於北方地區,成為廣泛流行的北方方言之源。
成吉思汗和蒙古人推行的種族滅絕政策對古代中國人的發展是壹場災難。
也是在這個時候,經歷了少數民族侵蝕和改造的北京話開始逐漸成型。另壹方面,元雜劇和散曲的盛行極大地促進了大都方言的傳播。元代周德清《開封方言》以元雜劇的用韻為主,基本反映了元代都城語言的面貌。當時的語音系統和今天的北京話頗為相似。
也就是說,從那以後,中國北方大部分漢族人逐漸改變了祖先的語言,在唐朝幽州話的基礎上說大渡話。
我們祖先的語言已經悄然改變。
07
然而,明帝國生來就肩負著復興中華的重任。
元朝統治近百年後,流放路虎,恢復中華的明帝國正式建立。此時,中國的文化和語言已經受到了嚴重的侵蝕和改變。當時在以大都話為基礎的北方官話體系中,入聲等古漢語音系統已經被壹掃而光,遭到破壞,但在南方官話中,卻保留了古漢優美的發音,延續了漢語言的血脈。
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從南京遷走大量人口,將南方官話體系帶回北京。在這種情況下,從明朝建立到清朝中期,南方官話體系對北方官話的影響很大。雖然入聲、押韻等古漢語語音在明初的北京話中已經消失,但南方官話的清雅發音卻給北京話註入了古漢語清雅發音的種子。
在北京話中,以“伯”為例。南方發音是“博”,北方發音是“保”。前者主要用於書面語,後者常用於口語。另外,比如“color”中的“color”在北方口音中讀作“shai”,而“color”中的“color”在南方口音中讀作“se”。
這些復音詞的出現,是明帝國建立後,利用南方遺留下來的古漢語的優美發音搶救北京話的結果,使北京話沾染了太多的民族“血統”,還保留著古漢語的“雅”元素。
朱元璋建立的明帝國,將漢語優雅的聲調重新註入了中國的官方語言體系。
1644年明朝滅亡,滿人定居北京後,強迫北京的漢人遷移到南方城市,滿人則定居在內陸城市。當時北京的滿族人講南遼語,其他地方的漢族人講燕京語。在滿族人逐漸學習北京話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了“滿語”,這是今天北京話乃至北京官話的最終源頭。
清朝建立後,北京話開始吸收滿語、蒙古語和回族語言成分。比如北京話中的“有”、“胡同”就是來自蒙古語。“帥”“耷拉”“送”“大夫”“吆喝”“護士”等詞來自滿語。
以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的《宋寅大綱》為例。這部創作於清朝中葉的作品,也是曹雪芹在北京生活時創作的,被編成大量滿文。比如《中原音韻》的第14章,余寶說“我今天能讀到就好了。”“願”字來源於滿語“babacituttu”。
《紅樓夢》第十六章趙狗說:“我們師父只說好,到了就忘了我們。”“前面”是滿語“jakade”,指的是地點和時間。
對此,紅學專家周說:“沒有滿漢民族的融合,就不可能產生《紅樓夢》個作者和作品。”滿族作家老舍也說過,“滿族應該和京劇的創作者***享壹份榮譽。”由此可見,滿語對北京話乃至普通話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08
然而,語言連續性的強大慣性使得滿語北京話的推廣並不順利。當時清初的北京話,到了明代還帶著濃重的南方口音。況且很多南方官員根本不會說北京話,更別說全國人民了,尤其是南方。
對此,在雍正六年,雍正帝終於發脾氣了。
雍正登基以來壹直懊惱南方人不會說“官話”,讓他聽不懂。在雍正看來,在朝廷裁決正確的情況下,南方人,尤其是福建、廣東的南方人,最先說的是鴨子壹樣的語言。因此,雍正決定以閩粵為第壹目標。
1728年,雍正正式下令在閩粵設立尹正書院,為期八年,推廣普通話。還規定,如果福建、廣東的人八年後仍學不會普通話,那麽福建、廣東的子弟、監考、龔升、秀才、舉人都將被禁止提科舉。
作為封建時代實現社會階級提升的最重要途徑,雍正以禁止閩粵學生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相威脅,頓時把兩省的官員和學生嚇得半死。雍正頒布法令壹年多後,廣東省成立了2000多個專門研究普通話的安德魯學會
但由於經費不足等原因,雍正的普通話推廣活動並沒有在廣東和福建繼續下去。但在雍正的推動下,以滿語為主體的北京話開始正式確立其國家通用語的地位,並逐漸取代了之前的南方版北京官話。從那以後壹直到清末,北京話越來越流行。它以滿語為基礎,融合了南北方的普通話體系。清末民初,北京話作為壹種通用語言,在江湖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雍正強迫福建、廣東人學習普通話,促進了滿語的廣泛傳播。
在雍正看來,推行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是建立統壹帝國的重要壹環。但在滿漢民族鬥爭的背景下,語言也成為了民族和階級鬥爭的工具。所以太平天國運動時,廣東客家人洪秀全講壹種古漢話,被滿漢稱為“以胡言亂語混淆中國”。
09
但是,各國語言融合的趨勢已經逐漸形成。19世紀,隨著德國、意大利等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從德國到意大利再到日本,人們都在努力構建***同的民族語言。
光緒二十八年,京師大學堂首席講師吳汝綸赴日學習政治。他發現以東京方言為基礎的國語已經在日本普及。吳汝綸深受鼓舞。回國後,他提出用北京話統壹國語,命名為“國語”。
在吳汝綸提出這壹觀點之前,清朝的“官話”是滿語,因此吳汝綸的提議遭到強烈抵制。但鑒於當時的不利形勢,為了建立統壹的帝國,1909年,清朝正式下令,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普通話改名為“普通話”。但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實施,1912年,清朝正式滅亡。
雖然北京話的雛形——大都話,33,354,自元代建都北京就已出現,但經過明清之變,北京官話也融合了南北方言、滿語、蒙古語、回族等多種語言特征。民國政府也下大力氣統壹民族語言,這在晚清是不可能的。
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召開“統壹發音會議”,確定“國家發音”的標準。會上,有代表提出,雖然北京話是漢語的壹個分支,但作為深受蒙古語、滿語、回族語影響的語言,在北京話受到少數民族語言侵蝕後,古代漢語中的全濁音和入聲都消失了。最後,會議投票決定將古漢語的入聲、尖音融入以北京話為主的古語中,以解決北京話不能與古詩詞押韻,遠離古漢語的問題。
但是,作為壹種現實中不使用的語言,按照古漢語標準設定的“古國音”沒有實際語境,人們自然說不出來。這使得1913年采用的“舊國調”成為“滅絕語言”。但由於消除入聲會打亂中國傳統詩詞的規則,降低中國古文的節奏感,所以民族語言中保持入聲的力量還是相當強大的。但作為反對者,反對者主張尊重現實,將實際使用的北京話作為新的民族聲調。
1919年五四運動後,隨著白話文的廣泛興起,傳統詩歌逐漸失去了過去在文壇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1924年,國家語言統壹籌備委員會決定拋棄“舊民族口音”,以北京口音作為“民族口音”的標準,這就是“新民族口音”的由來。
此後,從1924年到1949年,除了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新普通話”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1924年,當學者葉弘回到福州講學時,他驚訝地發現“學校裏所有的學生都會說普通話,這使他非常驚訝。就在十年前,他還是全校唯壹會說普通話的人。”
10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國家語言文字改革運動繼續進行。1955年,北京官話被選為新國家語言的標準語。考慮到民族融合問題,政府決定將“國語”更名為“普通話”。對此,時任教育部部長張奚若表示:
“為了強調我們是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強調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使用民族語言這個詞。如果妳稱之為普通話,妳擔心它會被誤解為將中國人置於該國其他民族之上。”
至此,經過清末到民國乃至新中國幾十年的討論和改革,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普通話終於成型。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正式將普通話定義為“以北京話為標準語音,以北方方言為基本方言,以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中華民族的***同語言”
至此,壹個以北京話為基礎的現代版“普通話”終於成型,失去了入聲、濁音等古代漢語的發音特征。雖然與古代漢族先民的語言和語音相距甚遠,並且深受許多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但壹種廣泛使用的漢語終於在中國紮下了根。
但是,當時間回溯到蒙古人入侵中原之前,那麽中原大地已經和今天壹樣是雙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