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戴說:
中國歷史上壹位偉大的學者,在陽明先生之後,應該推馬壹浮。
閱讀馬壹浮,
要明白在全民西化的時代,
壹個學者需要信仰和勇氣來堅守傳統文化。
從65438到0888,6歲的馬壹浮跟隨父母從成都來到浙江紹興。
回國後,為了培養孩子,
他邀請著名的舉人鄭做他的老師。
誰知道,鄭只教了壹年就不幹了。
家人認為馬壹浮很調皮,拒絕上進。
所以我盡力挽留。
但鄭毅然辭職,並說了原因:
我不能再教這個孩子了。我會的。他什麽都知道。
他媽媽不信,就想測試壹下兒子的天賦。
隨便指著壹朵菊花,讓他用“馬孜韻”寫詩。
他彎腰摘了壹朵菊花,張開嘴想:
我愛陶梁元,我在東麗采菊。
枝頭傲霜雪,花瓣陰。
本來是神仙種,搬到高適家了。
秋天早餐更幹凈,不要羨慕亞麻。
從此,神童之名傳遍紹興。
他的父母不再為他聘請老師,而是讓他自學。
1898年,馬壹浮被錄取為秀才,排名第壹。
浙江名人唐守謙聽說後,很佩服他的才華。
並主動將女兒唐小雨嫁給他。
得到功名,娶白為妻,
16歲時,馬壹浮如日中天。
然而,三年後,他重重地摔了壹跤。
首先,我父親死於壹場重病,
後來他的妻子去世了,
馬壹浮的生活很灰暗。
雖然我和妻子在壹起才三年,
但是他的心已經和他的妻子走了,
他發誓:我將忠實於我的生活,從現在起不再和任何人結婚。
直到他85歲去世,他都沒有和任何女人有過瓜葛。
陪伴的只有書。
信守誓言,身體力行,才是真男人。
二
許多人認為馬壹浮是儒家大師,
那壹定是壹個不知道世界變化的老頑固。
事實上,他是第壹批出國留學的人。
不僅精通儒學,而且熟悉西方文化。
戊戌變法和八國聯軍侵華失敗後,
馬壹浮深知中國正在經歷壹場巨大的災難。
只有努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強大。
1902年,他隨謝無量來到上海學習。
在這裏,我學了英語,拉丁語,
第二年被錄取為翻譯,
跟隨中國代表團赴美參加第十二屆世博會。
到了美國後,除了辦好世博會,
馬壹浮壹心想學習西方知識。
在短短的幾個月裏,
他閱讀亞裏斯多德、斯潘塞、黑格爾、達爾文和其他偉大的歐洲作家的作品。
也譯作“日耳曼社會主義”,
法國大革命史、四部歐洲文學史和其他著作。
有壹天,他感冒發燒了。
迷迷糊糊走進壹家書店,
我看了馬克思的書《資本論》。
拿起來看,開心到忘了生病。
趕緊把書買回家,潛心研究。
他在日記中寫道:
“今天下午我拿到了《資本論》這本書。
這本書找了半年,今天才拿到,又快又快。
吃十劑仙藥,輸了就病了。"
馬壹浮成為把《資本論》介紹給中國的第壹人。
那時候的美國不是今天的美帝。
它是自由和民主的象征。
當馬壹浮來到美國時,他的心情充滿了喜悅。
但不久之後,他發現:
以為是文明國家,其實是專制野蠻。
他在日記中說:
“美國規定中國商人參加世博會必須每人交500美元。
到了會場,就不能出去了。
而且白人不允許進入壹流的俱樂部。"
他說:這不是展覽,這簡直就是壹個籠子。
在聖路易斯大學,
該校以“中國是否應該分裂”為演講主題。
讓學生爭論;
在中國傳統戲劇的舞臺上,中國人也被描繪成流氓。
這壹切讓馬壹浮既憤怒又無奈。
在美國的經歷給馬壹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讓他明白,西方文明終究是以“物”為基礎的。
不關心人們心靈和思想的培養,
中國人應該追求內聖外王的精神境界。
三
李叔同說,“馬先生天生就有這種本事。
假設有壹個人生來就是學習的人,
每天看兩本書,看完就背。
讀到馬先生的年齡,
我沒有馬先生讀的書多。"
1905,清朝廢除科舉,全力改革科舉的時候,
追求進步的年輕人都向往出國。
學習西方文化。
已經在國外學習過的馬壹浮,
但是他脫下了西裝和領帶,穿上了長袍。
在全國人民的呼聲中,
壹個人走到西湖邊的溫嵐亭,
這裏是清朝皇室收藏的完整的《四庫全書》。
在了解了所謂的西方文明之後,
他獨自走上了壹條背對眾生的讀書之路。
為了研究中國的文化,他放棄了壹切。
每天早上博物館開門的時候,他就來這裏;
晚上關門的時候,他舍不得離開;
晚上回到家,他要做讀書筆記。
他認為吃飯是浪費時間,
所以我想了個辦法。
他給文蘭閣帶來了壹個小火爐,
下面有壹盞油燈,爐子上有壹口小鍋。
他正在做豆腐。
看完壹本書,這鍋豆腐就熟了。
壹小罐豆腐是午餐。
吃豆腐繼續看書。
在這個破舊的冥想室裏,
他在文瀾閣讀完了三萬六千多卷《四庫全書》。
並且閱讀了7000多卷歷朝歷代哲學家的文章。
我寫了《哲學家們會得出壹般的目的和順序》。
獨處時,馬壹浮博覽群書。
這使他聞名於世,盡管他住在壹個簡陋的房間裏。
公元1924年9月,孫的直系軍閥占領浙江。
壹天,孫專程去家拜訪。
得知這位不速之客是孫,立即視而不見。
考慮到孫當時的勢力,
然後他說:“妳能告訴他妳不在家嗎?”?
馬壹浮果斷地說:“告訴他,人在家裏,但是不能讓人看見。”。
孫無可奈何,只得悻悻離去。
孫被拒之門外,可以理解,
但蔡元培、陳大器、竺可楨先後向他發出要約。
請他出來教書,
他還是用壹句話把人拉回來了:
只聞其味,不教其人。
他想要的是傳播中國的知識。
拒絕了三位校長的邀請,
因為我不同意他們的想法。
四
“他在20世紀初,
在中國眾多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青年學生中,
早點回歸傳統。"
那時候連魯迅都說:“線裝書有毒。”
但是在馬壹浮眼裏,
每個人都爭相向西方學習,
但大多數人看不清楚西方科學和思想的缺陷。
不可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面對這個全盤西化的大時代,
只有他是壹個替代者,
他用自己的行動提醒人們,或許還有另壹種可能。
再說革命和學習不能混為壹談。
文化不應該依附於政治,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
中華民族的命脈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如果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中國還會剩下什麽?
1938年,日本人來了,馬壹浮逃走了。
壹個半歲多的老人,
帶著15弟子,親戚朋友,長途跋涉,跑到桐廬。
盡管在逃亡的路上,馬壹浮仍不忘向下壹代傳播文化的種子。
壹路上都沒有停止給弟子和親友講課。
雖然天下戰亂,但我心依舊有禮。
也許是逃亡的路太難走了,黑暗中沒有光明。
馬壹浮想起了向他伸出橄欖枝的竺可楨。
他寫了壹封信請求幫助:
“自從寇叛亂以來,我們民族的生活遭到了破壞。
被連年的衰落搞得精疲力盡,壹路逃亡,苦不堪言。"
竺可楨拿到信,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向他發出邀請,
請他以“大師”的名義在浙大做講座。
妳永遠不知道,
已經隱居研究了近30年的馬壹浮,
原來日本人趕上了講壇。
在浙江大學臨時校區江西泰和的平臺上,
他將從天地的源頭開始,
我用清晰的頭腦和清澈的眼睛,給同學們講述了中國的輝煌和燦爛的文化。
並希望同學們能在這艱難的日子裏磨練自己。
不受環境影響,完成人格的建立。
他說:“聖賢只稱自己為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