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人自稱“基諾族”,意思是“我叔叔的後代”或者“尊敬我叔叔的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其余散居在基諾鄉周邊山區。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人口約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種植普洱茶。使用基諾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因為沒有文字,過去我們習慣用雕刻竹木來記錄事物。沒有國家腳本。
基諾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壹個全國性的說法。以前中文音譯為“優樂”,意思是“跟著我叔叔”。推而廣之,意思是“壹個尊重我叔叔的民族”。1979年6月,經國家確認,成為中國第56個民族。
基諾族鄉過去叫基諾山,清代文獻寫為幽樂山,都是以基諾族命名的,可見基諾族是當地古代居民。中國對基諾族的記載始於18世紀。由於基諾山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漢商進入,種茶制茶技術的推廣對基諾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諾山四通(今司徒寨)設磚城,駐軍500人。它想在這裏建立壹個雲南南部的重要城鎮,但由於嚴重的瘴氣,六年後被廢除了。從那以後,只有基諾族的首領被任命到這裏作為快樂之地。
後來戴土司統治基諾山。民國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任命嘉寶為基諾山酋長,與戴土司任命的基諾山酋長合二為壹,主要職責是為國民黨地方政府納貢。6月1941日至4月1943日,基諾族在曹瑤的領導下,團結哈尼族、瑤族、漢族人民,英勇抗擊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軍隊。
基諾族婦女的上衣為無領,上半部為黑布或白布,下半部和袖子為紅、藍、黃、白布七色或刺繡,帶紅邊。上衣背面縫壹塊約3寸見方的白布,繡壹個圓形的太陽花式圖案(基諾族稱之為月亮花)。內衣是壹種口袋緊身衣,上半部分是方形,下半部分是菱形。方形的上半部分飾有鮮艷的條紋,菱形的下半部分繡有各種圖案。下半身套著壹條紅邊的黑色縫裙,小腿上綁著壹尺左右的黑布。發型是椎髻,婚前在後腦勺右側,婚後在額頭中間。頭戴鬥篷式尖頭帽,這種尖頭帽是將長約60厘米、寬23厘米的豎線圖案土布對折,縫上壹邊,戴上時在帽檐上折壹根手指。
該男子身穿無領雙排扣大衣,多為白底直條紋土布,背面白色方布上繡有月亮花圖案,寬褲及膝,綁腿系白色土布。頭上留三綹頭發,額頭中間壹綹,兩邊各壹綹,但有的村子只留壹綹,有的在額頭中間,有的在頭上,大概壹寸長,用壹尺多寬壹尺多長的黑布把頭包起來。
基諾族男女戴耳,戴竹、木或銀刻耳鈴。新中國成立後。男人留三綹頭發和打耳洞已經不時興了。男女都有染發的習俗。方法是把燒過的梨木放在竹筒裏,蓋上鐵鍋片。當鐵片上的煙草油脂變成灰黑色的油漆時,牙齒就染上了梨木煙草油脂。染牙齒是相互愛和尊重的標誌。青年男女在壹起的時候,女生經常會給自己仰慕的年輕人帶來鐵片,讓他們染牙齒。
基諾族的文化藝術多姿多彩,民間流傳著豐富的神話、傳說、故事和詩歌。在神話傳說中,廣為流傳的是馬黑、馬牛和女始祖白瑤。前者敘述基諾族的起源、洪水故事和兄妹結婚。後者敘述白瑤開天辟地後,在基諾山撒下茶籽,使基諾族以種茶為生。民間故事有反映純潔愛情的兩個男孩,反映善行和惡行的包道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姐妹。基諾族詩歌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它們反映的內容廣泛,風格含蓄真實,生活氣息濃郁。
基諾族民間音樂也相當豐富。民謠包括敘事歌、民謠、慶祝新房的歌、哄娃娃的歌、兒歌等等。主要樂器有口弦、“比圖魯”——雙孔笛子和二胡、“七克”(由七根七音階的竹筒組成)、“賽圖”(大鼓)、鈸、鈸等。基諾族喜歡唱歌跳舞,從小學習傳統曲調,成年後即興作詞唱歌。在節日和壹些重要的儀式上,唱歌和跳舞壹般都很簡單。
基諾族還有精湛的刺繡藝術和竹編工藝藝術,基諾族婦女為戀人在衣服、挎包、手帕、腰帶上繡出精美的圖案,做工精致,圖案勻稱。
基諾族生活在中國南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基諾族以農業為主,種茶歷史悠久,以普洱茶聞名。
基諾族習慣三餐失色,以大米為日常主食,夾雜玉米、瓜豆等。基諾族人吃米飯很講究。他們應該吃好米,新米和陳米,這些米大多用於餵養牲畜或制作燒酒。玉米重在吃綠色。早餐壹般用手將糯米揉成壹團,午餐用芭蕉葉包裹米飯拿到地上,隨時加鹽和胡椒食用。晚餐除了米飯,還有壹些菜,家庭飼養的畜禽只能在婚喪嫁娶時宰殺。
基諾族人常吃的菜是菜園裏種的蔬菜、竹筍、野菜、家禽、野味。基諾族人中間有壹句話,叫做“,戴滴,基諾潘”。也就是說,漢族人喜歡炒,傣族人喜歡蘸調料,基諾族人的菜以臼鍋為主。每家至少有兩個木臼,壹個放鹽,壹個放辣椒,壹個放韭菜。常見的調味品有香茅、荊芥、姜葉、八角、薄荷、生姜、香椿等。
通常,肉的來源要靠打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這裏的蔬菜幾乎都是山上采集的,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和各種菌類都是經常吃的。竹筍是最常見的。豐富的野味和山野菜,加上當地特有的野辣椒、麻根、香茅和酸木粉,使基諾族人在不同季節都能做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肴。
肉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幹吃,也可以生吃。煮牛肉、狗肉時,放幾片黃果葉去腥,生肉切成小塊,放入辣椒、鹽、八角等佐料,放入竹筒中,放在火上烤,或剁成肉末,放入佐料中,用芭蕉葉包裹,放入火坑中煮熟。這是最美味的冷食方式。
基諾族人圍著竹樓二樓的火塘做飯吃飯,有壹定的禮儀和講究。基諾族人吃飯時,要先在火坑東側給祖先和竈神供奉壹些食物。吃飯時,全家人會按順序圍坐在餐桌旁,父母面對火坑,客人坐在火坑邊。少給客人吃,多給客人勤快。壹般來說,他們對為客人夾菜不感興趣,因為他們認為如果為客人夾菜,似乎意味著吃完這些菜就要停止進食,這是壹種粗魯的行為。他們認為人有靈魂,鬼有鬼,小米也有谷魂。所以吃飯的時候,甑裏的飯不能裝,就算肚子沒吃飽,也要留壹些。否則甑空了,谷魂不回,人無食吃。
基諾族人普遍喜歡喝酒,民間流傳著壹句話,壹天離不開酒。我們喝的酒大多是用大米或玉米釀造的。在釀造過程中,通常會加入壹些植物如鎖梅葉。這種酒是淺綠色的,有天然的植物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
基諾山是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洱茶是當地的特產。人們喜歡喝老葉茶。喝茶時,他們通常將老葉放入茶壺中加水,直到湯變濃。
毛額、切馬等村的基諾族婦女,有的有吃當地特有的壹種土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經吃土上癮,壹天不吃就會難受。研究表明,這種粘土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