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漢字的知識

關於漢字的知識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65438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的神秘面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結繩說”、“八卦說”、“圖畫說”、“書法契約說”等多種說法。古籍也普遍記載了創造漢字的黃帝史官倉頡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系統的書寫工具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如果倉頡真的存在,他應該是壹個文本組織者或出版商。

最早的雕刻符號是在8000多年前。

近幾十年來,我國考古界發布了壹系列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有關漢字起源的出土資料。這些材料主要指原始社會晚期和歷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的雕刻或繪畫符號,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石器等上的符號。可以說,它們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通過對全國19考古文化的100多個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雕刻符號進行系統的考察和比較,認為我國最早的雕刻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壹名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學考古和高科技手段等科學方法,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全面的整理,從而比較出商代以前漢字發生發展的壹些線索。

然而,情況並非如此簡單。除了現存的鄭州商城遺址和小雙橋遺址的小規模資料(近年來已發現10余例朱樹濤的商代早期文字)外,商代以前的其他符號比較零散,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大多與商代文字脫節。還有壹些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的符號。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

王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漢字是壹種獨立起源的書寫體系,不依賴於任何壹種外國語言。然而,它的起源並不單壹。經過多次和長期的磨合,大概在夏初,我們的祖先在廣泛吸收和使用早期符號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那個時候,漢字體系迅速成熟。

據報道,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文字材料,中國至少在於霞時期就有了正式的文字。例如,近年來,考古學家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壹件扁陶罐上發現了毛筆和竹書的“文”字。這些符號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配置,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料還不多見。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朝。

就目前已知和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看,文字載體的種類很多。當時,除了用毛筆在簡體字上書寫外,其他主要的書寫方式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陶器、玉器和陶鑄刻在青銅器上。以殷墟使用的甲骨文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的商代文字資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資料。

殷墟反映的商代文字不僅體現在文字數量多、材料豐富,而且突出表現在文字的創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基本字的結構特征可分為四類:以人體和人體某壹部位的形體特征為構詞基礎;以勞動創造和勞動對象為構詞基礎;以動物和家畜的形象作為構詞的基礎;以自然意象為構詞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來看,這些成熟較早的象形文字所選取的對象,與我們先民的社會生活相當接近,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征。同時,這些象形文字所描述的內容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此也具有配置來源廣泛的特點。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言時間:11-9 21:06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壹大進步。以象形文字為特征的漢字在人類語言之林中獨樹壹幟,其在書寫和語言方面的優勢正在被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於何時,是誰創造的,至今沒有壹致的看法。

《史記》、《荀子》、《呂春秋》、《韓非子》等古代文獻都說漢字是由倉頡和巨勇在黃帝時代創造的。許慎的《說文解字》試圖做出更委婉的解釋,認為伏羲八卦“垂憲象”啟發人們根據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符號。神農時代“以結治國”,但有很多平常事,最後都不能滿足。黃帝時代,倉頡出現,“見鳥獸蹄選之跡,可知其異而異,始作書約”;他還說,倉頡當初訂書約時,“象形按類”就是文字的意思,後來形音相得益彰。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發展,總結為漢字形成的六種方式,稱為“六書”,即“指物、象形、形聲、識記、轉註、借記。”《圓明報》說,倉頡對圓缺星宿的觀察,對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掌紋的觀察,是他寫作的基礎。在現代文字學建立之前,《說文解字》關於漢字起源的理論無疑是最權威的。'

但《尚書·孔子傳》和《集註》說伏羲立書約代替結子,文學作品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顯然比黃帝時代早得多。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六經變提出了漢字其實是孔子自己制定的另壹種觀點。好在這本書流傳不廣,甲骨文的發現很快擊碎了孔子的這個神話;甲骨文韻文的出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的文字起源傳說,並對傳說中的“六書”說提出了種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紀念品符號的發現,許多專家認為這是壹種帶有漢字的符號。根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二裏頭文化都出土了大量帶有大事記符號的陶器,其中有些確實非常接近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器符號等圖形,被解釋為金、許、桓、桓山或斧、棒、丹等。,所以人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於陶器符號。但平心而論,現存的接近漢字的陶器符號並不多,能解讀的就更少了。斷定漢字起源於陶器符號似乎為時過早,但陶器符號的發現和解讀畢竟讓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希望有更多的出土材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發言時間:11-8 20:43造字原則:劉舒是組合漢字的基本原則。儀式中提到了劉舒,但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闡述了漢字“劉舒”的結構原則:象形、表意、會意、形聲、表音、音譯、借用。

象形字:這種造字方法是根據壹個物體的外觀特征來描述的,所以把它畫為它的物體也是真的。如日、月、山、水,最早是描繪日、月、山、水的圖案,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指物:這是指抽象事物的表達方法,所謂“各指其物”也是如此。如果妳在上面寫“上”,人們會在上面寫“下”。

形音:這是壹種在文本中由特定的形(根)所表達的獨特的聲音。比如:胡,字也可以是根,結合不同的屬性根,可以合成為:蝶、蝶、湖、葫蘆、胡、氣等。,並用相同的發音表達不同的事物(有的只有聲母)。但由於古今語言的音韻變化,很多相似的古形聲字在今天的普通話中沒有同音字。

理解:這種造字方法是將兩個部首組合起來,衍生出新的意思。比如太陽和月亮合二為壹,陽光和月光就變“亮”了。“人”字和“話”字合在壹起就是“信”字,意思是以前人們說的話;有壹個信,就是這個人遵守他說的話。

註轉:這是用來註釋兩個詞,這兩個詞同義,但形狀不同。許慎在《漢書》中解釋說:“建類,同意互相接納,考而常之。”,這怎麽說呢?古代可以用“考”字表示“長壽”,“老”和“考”的意思相同,即所謂老人考,考生老。《詩經》雅?白樸還說,“周王壽考。" .蘇軾的《屈原塔》詩裏也有壹些不死的古人,為什麽要比較呢?壹句話。其中“考”意為“老”,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後世文獻學家對許慎的前述定義也做了大量解釋。其中,有三種類型,即形移論、音移論和義移論。但也有人認為這三種說法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學家林允先生也解釋說,“專諸”是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詞的壹種形式(詞根)。如甲骨文中的“掃帚與女人”、“母女”。

借用:簡而言之,借用這個詞是用來表達別的東西的。壹般來說,有壹個新生事物是無法描述的,所以我們借用壹個發音相近或者屬性相近的詞根來表達這個新生事物。比如“有”本來是右手的意思(最早見於甲骨文),後來被假借為“妳”。聞,就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比如“大學?第七章有壹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吃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用作嗅覺動詞(雖然有人認為是誤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二項,“結合法”也;最後兩項,“用漢字”也是。這六項原則是古代文字學學者總結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中包含的漢字造字規則是經過長期演變而來的,不是任何壹個人獨創的。

漢字的結構:漢字是由壹個或壹個以上的字根在特定的空間裏以二維的方式排列成壹個正方形組成的(歐洲語言是壹維字),所以又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看,漢字有以下特點:

在壹個單詞中有很高的信息密度。當妳表達同樣的東西時,可以用比表音法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信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壹個漢字由金、木、水、火、土等400多個象形字母組成,像搭積木壹樣組合在壹起。

壹個未知字符的意義是可以分離的,它的意義可以從字根的構成和空間的構型中推斷出來。當新事物在時代演變中難以表達時,也可以根據部首組合原則合成使用新詞。例如,中文單詞鈾是現代創造的壹個新詞,用來表達壹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

漢字字根的空間構型對詞義有影響:如果是同壹個“心死”組合,左右壹排“忙”,上下壹排“忘”,排列不同,導致詞義不同;文字右邊有“艾”字的部分,表示右手(左手的意思是左手)握著什麽東西,向左根做什麽事情(考古發現的金文、甲骨文)。如果右手在上面拿著什麽東西,就變成了“Ai”,幾乎所有有這個根的人都是攻擊性的,或者使用暴力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攻擊、擊敗、敲打、收集等等。

字形(中國書法):“國”字漢字的筆畫書寫方法不同,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字形。

用正規字體書寫的漢字(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都是壹種方形字符,每個字符都占據相同的空間。漢字包括字母組合字和組合字,字母組合字是不能分的,比如“文”、“中”。組合漢字由基本部件組成,占漢字的90%以上。常見的合成詞組合有:上下結構,如“微笑”、“尖”;左右結構,如“字”、“族”;半封閉結構,如“相似”、“傾向”;全封閉結構,如“團”、“會”;復合結構,如“贏”和“點”。漢字的基本部件包括單字、偏旁和其他非構詞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寫漢字的時候,筆畫的方向和出現的順序,也就是筆畫的順序,是相對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左後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然後封口,先中間再兩邊。不同書寫風格的漢字筆順可能不同。

發音:漢字是很多方言的同壹個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壹個音節。現在,普通話被用作中國大陸的標準發音。普通話的音節由壹個聲母、壹個韻母和聲調決定,實際使用的音節超過65,438+0,300個。因為漢字數量龐大,有明顯的同音字;同時也存在同壹個字有多個聲調的情況,稱為多音字。這種情況在各種各樣的中國人中普遍存在。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也不是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和地名,其次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壹些原音詞,如(易茗)“唉”和“哈哈”大笑。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壹些表意元素,尤其是國家的名稱和地名。即使是外國的名字、地名,也有壹些表意的底線,比如“布什”壹定不能音譯為“神仙”。

因為漢字本身是不表音的,雖然從漢代到20世紀漢字的數量和書寫方法都有變化,但是我們看不到語音的變化。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來推斷它們在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中的讀音。有學者認為,在漢代以前,壹個漢字的發音是兩個音節,壹個小音節和壹個大音節,類似於今天的朝鮮語和日語。詳見古代漢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可分為“音讀”和“訓讀”,壹個字往往有多個讀音,這是因為不同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讀音不同。

韓語的話,大致就是壹個字壹個音,沒有訓練。

除了日本,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也使用壹些復音字,如“裏”(海)、“浩”(加侖)、“浩”(千瓦)。但由於官方廢除,在中國大陸基本不使用,但在臺灣省仍在使用,大多數人理解其含義。

註音:最早的註音方法是讀音法和直接註音法。讀若法是用讀音相近的字做註音,這是許慎解釋漢字時所用的,如“射、射、讀若準”。直接註法是用另壹個漢字來表示這個漢字的讀音。比如《壹個女人為自己說話》,說話的人說“悅”是用來註音的。

以上兩種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太生僻,很難起到註音的作用,比如“襪子”。

反切法是魏晉時期發展起來的,據說是受梵文的影響,梵文用的是拼音文字。漢字的讀音可以用反切法標註,即把第壹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聲調組合起來做註音,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漢字讀音組合起來。比如“連”的發音就是“郎”的聲母和“點”的韻母、聲調的組合。

近代以來,發展了漢語音標(俗稱ㄅㄆㄇㄈ)和許多拉丁字母的註音方法。音標仍然是臺灣省教學的壹部分,但目前,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使用最廣泛。

因為漢字主要是表意,所以註音弱。這個特點使得最近壹千年的文獻,和使用拼音的西方世界壹樣,在措詞上沒有太大的差距,但也使人們很難推斷出古代的音韻。例如,“龐”的發音來自“龍”,但今天前者在北京話中讀作“龐”,後者讀作“龍”。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是音韻學的課題。

漢字和詞:漢字是漢語構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語表意文字的最小單位,類似於英語單詞和短語。絕大多數漢字都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I”,類似於英文單詞由單個字母組成,比如“I”。現代白話文的大部分單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但與英語中“單詞”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義往往與每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義相關,從而在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包括語素和由幾個語素構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的象形文字,可以合成成上萬個漢字,代表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幾千個常用詞,很容易組合成幾十萬個詞。

然而,另壹方面,準確把握這幾十萬個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壹種負擔。漢語常用詞約數萬個,總詞匯量約百萬。雖然從數量上來說似乎令人望而生畏,但由於大多數漢語構詞法的表意性,基本掌握它們並非遙不可及。所以就詞匯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的外來詞的記憶強度要大得多。

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看,漢字的本義比五四白話文運動更準確高效,比如朱邦復先生就推動了漢字在古代的準確使用。

漢字的數量:漢字沒有確切的數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數量大概是幾千個。據統計,1000常用詞可以覆蓋92%左右的文字材料,2000字可以覆蓋98%以上,3000字已經達到99%。簡化的統計和傳統的統計差別不大。

歷史上有8萬多個漢字(也有6萬多個說法),大部分是異體字和生僻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生僻字已經自然消亡或被規範化,壹般只是偶爾出現在除古漢語以外的人名和地名中。另外,在第壹批簡化字之後,還有壹批“二簡化字”,已經廢止,但仍有少數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第壹次統計了漢字的數量,* * *收錄了9353個字。後來南朝顧寫的玉片記載為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片據說有22726字。之後,宋代官方編輯的《類篇》收了31319字。另壹部由宋代官方編著的《紀昀》收字53525字,曾是收字最多的壹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的字數更多,比如清代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字。日本《大漢和詞典》有48902個字,附錄有1062個。臺灣省的《漢語大詞典》有49905個詞;《漢語詞典》有54678個單詞。20世紀,漢字的海洋是發表字數最多的,有85000字。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省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包含76067個可驗證的簡體、日文、韓文漢字,但並不普及,僅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中使用。臺灣和香港常用的大五碼包括13053個繁體字。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的內碼字符集。GBK包含20912個簡化字、繁體字、日文和韓文,而更早的GB2312包含6763個簡化字。Unicode統壹表意基本字符集包含20,902個漢字,有兩個擴展區,共70,000多個字符。

早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東西都是用通假字來表示,這就造成了文字表達的模糊性。為了提高表達的清晰度,漢字經歷了壹個逐漸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造成了漢字學習的困難,而單個漢字所能表達的意義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單個漢字的意義都是通過漢字詞來表達的,比如常見的雙拼詞。目前,中國文字的發展趨向於創造新詞而不是新詞。

漢字

漢字,壹種記錄漢語的書寫系統,在日語、朝鮮語和越南語中仍然或曾經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狹義上是漢族的文字;從廣義上講,是漢字文化圈的同字。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古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 * * *的書寫體系,所以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楹聯等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書法藝術。

壹個漢字壹般有很多意思,也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很多漢字可以獨立構詞。這就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個左右的常用詞可以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再加上表意文字的特點,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的信息密度比字母高,所以平均來說,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都要短。

目前,漢字系統分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前者用於臺灣省、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社區,後者用於中國大陸、新加坡和東南亞的華人社區。總的來說,雖然兩種漢字書寫體系存在差異,但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在25%以內。

由於漢字書寫的復雜性,“漢字落後論”由來已久,認為漢字是教育和信息化的瓶頸,有推動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趨勢。現在普遍認為漢字也有突出的優點。雖然剛開始學起來比較難,但是掌握了常用詞之後就不存在類似於大量英語單詞的持續學習問題,而且其表意特征可以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電腦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和“漢字拉丁化”實際上已經被大多數人逐漸拋棄。

目前,漢字體系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範化和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

  • 上一篇:暑假生活日記
  • 下一篇:朔州有哪些風土人情和特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