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壹個小小的香囊,被大唐玩兒出了“文化”,妳知道其中的玄機嗎?

壹個小小的香囊,被大唐玩兒出了“文化”,妳知道其中的玄機嗎?

唐代詩人章孝標《少年行》詩雲:“平明小獵出中軍,異國名香滿袖熏。”

在唐朝,香文化是盛行在上流貴族中的壹派重要文化,頗受“妃後貴人”的喜愛。

加之唐朝時開放程度高,許多外國商人來華經商,又帶來了許多外國特有的香料,壹時間,隨身攜帶香囊成了長安城中貴胄的標誌。

盛世大唐,萬國朝拜

事實上,唐朝時的香文化遠不止流行於貴族階層。

隨著制香技術的普及和成熟,唐代的熏香逐漸走向產業化,許多平民家的婦女也以佩戴香囊或家中放置香爐為時尚。

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中,唐朝可以被稱為“最愛美”的王朝,在這壹時期,無論老幼、男女、貧富,都十分推崇“香文化”。

.可以說,唐朝,即是香文化發展的巔峰,也是中國古代制香工藝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

大唐鏤空金香囊

“制香”究竟制的是什麽香?——那些大唐名香

中國古代香道中公認的四大名香有:“沈檀龍麝”,即沈香、龍涎香、檀香、麝香。

這四種香料最為珍貴,在唐朝香方中也最為常見。通過不同香料的組合,富有智慧的唐代手藝人創造出了不同的合香,有的香方流傳千古,甚至保留到了今天。

1、楊貴妃衙香

為了滿足宮中貴人的需要,宮中專門負責制香的人,常常會配些新奇的香方滿足妃嬪、皇帝的需要,因此唐朝的香方大多是從宮中流傳出來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陳氏香譜》中收錄的“開元幃中衙香”,後在《香乘》中被改名為“楊貴妃衙香”。從名稱中可以看出,這個香方是被用在床帳之中的,類似於後世的名香“鵝梨帳中香”。

關於楊貴妃對香的喜愛,在《全唐詩》中唯壹壹首出自她本人的詩中可窺見壹斑:“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裊裊秋煙裏。”

楊貴妃(妖貓傳劇照)

“楊貴妃幃中衙香”被用在楊貴妃就寢時床帳中的香爐裏,其中融合了沈香,棧香,雞舌香,檀香,麝香,藿香,零陵香,甲香,龍腦香,不僅有四大名香,還有其余五味輔料,***同打造了這壹味“美人香”。

不管是為了將自己打造成壹個“氛圍美女”,還是出於想要掩蓋體味的目的,楊貴妃對香料的喜愛,都是不容質疑的。

2、花蕊夫人衙香

除了“楊貴妃中衙香”,還有壹個“衙香”香方也十分出名——“花蕊夫人衙香”。雖然其出現在唐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但卻對唐朝的香方有所繼承。

花蕊夫人是後蜀後主孟昶的妃子,作為長居深宮的妃子,在君王不來寵幸的日子裏,總會給自己找些消遣時光的事情,而花蕊夫人徐氏的愛好就是制香合香。

花蕊夫人劇照形象

說起花蕊夫人和香,還有壹段軼事,相傳花蕊夫人和孟昶登樓乘涼時,曾將龍腦香抹在扇面上,龍腦香以涼爽出名,風壹吹,扇子掉落,被皇城外的人撿到,驚訝於扇出的風如此清香涼快,故引得蜀人爭相模仿,是為“香雪扇”。

這味“花蕊夫人衙香”就是她自創的帳中香,由旃檀、沈香、乳香、安息香、雪蓮花、降真香、豆蔻合成,因為花蕊夫人篤行佛教,故此香不若別的帳中香壹般甜膩,而是出塵淡雅,頗有佛家的莊嚴之意。

3、唐開元宮中香

古代有許多宮中香(宮中專用的熏香)是以皇帝的年號來命名的,如“漢建寧宮中香”、“唐開元宮中香”、“李後主宮中香”等。

唐朝皇宮“大明宮”

其中“唐開元宮中香”是唐朝壹種兼具藥性和香性的香。據中國古代香方的集大成者《香乘》記載制作“唐開元宮中香”的流程如下: 沈香二兩(細銼,以絹袋盛懸於子當中,勿令著底,蜜水浸,慢火煮壹日),檀香二兩(清茶浸壹宿,炒令無檀香氣味),龍腦二兩(另研),麝香二兩,甲香壹錢,馬牙硝壹錢。

其中龍腦香實際上是壹種樹脂提取物,古代人命名為”龍腦“足以體現其珍貴,可見唐朝宮廷生活之奢靡,熏香成本之高。

唐朝的制香工藝

在香道如此盛行的大唐,要滿足王公貴族和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制香業自然十分發達,在壹代又壹代人的鉆研下,唐朝的制香工藝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甚至對後來的宋元明清也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王公熏香,找肥胖婦女圍擋香氣

唐朝的制香工藝,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壹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同中國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相契合;二是唐朝時,香料逐漸從單品香走向合香;三是針對不同的香方,制作人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手法。1、天時地利人和方得上品香

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貫穿在整個香料的制作過程中,在選擇香料和藥材時,要按照方劑配伍的基本原則——君、臣、佐、使,進行配對。

其原理,需要用到中國傳統的五運六氣、天幹地支的學說進行推演,不同的年份對應不同的天幹地支,其五行屬性也不同,例如在“逢卯逢酉“則燥金司天,君火在泉,司天是指上半年,在泉指下半年,全年火氣較旺,要用能夠凝神靜氣的沈香作主料,也就是君臣佐使中的“君”。

香料搭配

此外,除了在香料的搭配選擇上上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香料出香的時間上也要經過演算,得出最佳節氣、時辰,方能出香,壹些香方上對此就有特定的要求。

2、從單品香到合香

雖然合香的巔峰出現在唐朝,但古人早在漢朝就已經對合香進行了探索,出現了合香的香方。

所謂單品香,就是指單壹的香料,如沈麝龍檀等,合香就是今天制作香料中普遍流行的將香料按照壹定比例搭配,創造出不同的香方。

相比起單品香,合香不僅味道層次更加豐富,同時也發揮了1+1>2的力量,能夠使各種香料的作用相輔相成,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唐朝的創新之處在於,將外來的香料,也就是異香,加入了我國的香方中,如乳香、降真香、來自波斯國的安息香等。

將這些異香來到中國以後,才大大豐富了我國古代的香方,就連古代四大名香之壹的龍涎香,也是唐朝末年才傳入我國的,被後世奉為香中極品。

3、不同炮制方法

在傳統制香的工藝流程中,不僅在選材、配方上十分嚴格,而且炮制手法也非常講究。炮制的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了出品的香的質量。

所謂炮制,其實就是對天然香料進行初級加工,理順其藥性、祛除其毒性,是制香中必不可少的壹步。

如生長在南方濕熱地區的檀香、性燥熱,直接入香不僅達不到凝神靜氣的作用,反而還會引得聞到的人心浮氣躁,對其進行炮制的目的就是去除其燥熱之性。傳統的制香炮制方法有:修制、蒸、煮、炒、灸等,根據不同的需要和香料的不同性質,制香人要選擇不同的炮制方法。

唐朝香文化的應用

唐朝的香文化十分鼎盛,已經深入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藥文化、宗教文化產生交匯,形成中中國古代特有的香藥文化、宗教香文化。

1、香文化與藥文化

天然香料有的來源於植物,有的來源於動物,其本身,都帶有壹些藥性,如影視劇中常見的麝香,既是壹種香料,也是壹味藥材。

可以說,從香料誕生之初,就“香藥”不分家。在探索的過程中,

唐朝人逐漸發現了更多香料的藥性,愛美的唐朝人將香料入藥,顛覆了傳統對中藥的應用。在《外臺秘要》中,唐王燾記載了430個藥方,全是以香料入藥,多起美容養顏、延年益壽之效。

《外臺秘要》書影

也因為藥理學的進步,唐代婦女喜愛使用加入香料的香膏、澡豆等,在散發香味的同時還能保養皮膚。

除此之外,唐朝人還將香料運用於外傷科,由於芳香藥大多具有抑菌的效果,因此,作為外傷藥也被廣泛運用。

2、香文化與宗教文化

有傳記載:唐玄宗在看大臣的奏折之前,必定要洗手、焚香而後才讀之。

可見,唐朝時期,香已經被賦予了避穢、清凈的作用。

唐朝是壹個宗教興盛的國家,唐三藏西天取經也可看出統治者對佛教的尊崇,佛家對香的應用體現在“焚香”。時至今日,走進寺院,我們還能聞到幽雅的梵香。

寺院焚香

在佛家眾人看來,焚香不僅是表達對神靈的尊敬,也是使自己安靜下來的壹種方法。唐朝百姓在這樣的氛圍中也掀起了壹股焚香的潮流,有如”佛蘭香“、”法華香“等,都被尋常百姓使用,用以驅邪、避穢。

總結

香道是與花道、茶道並立的中國三大傳統文化之壹,其在唐朝時發展迅速,在香料品種和制香工藝上都大有進步,更是與藥文化、宗教文化耦合,衍生出了更加多元的文化。

不管是在文學作品還是在神話傳說中,香料都被與美好的元素聯系起來,可以說,每壹個中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壹副”美人紅袖添香“的畫面。對於唐朝這樣壹個偉大而又浪漫的朝代來說,香料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壹呼壹吸之間,香氣撲鼻而來,使人靈臺清明,韻味無窮。

  • 上一篇:關於重慶節日習俗的650字作文。
  • 下一篇:果然清朝的妝容是最醜的!但是沒想到明朝這麽好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