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作者在北大講的中國美學。今天,我是壹個著名的壹般講座圖書部。這本書的大部分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獨特文字,而不是在枝葉中纏綿。讀書強而不傲,特別有啟發。
讀壹本書就像參觀壹個庭院。寫書評無非是感受壹下房子的豐富,材料的紮實,書架的合理,或者對自己有壹些啟發,想和房主多聊聊。沒有別的意思。
關於這本書,作者的出發點在於中西差異,進而把握中西哲學的差異。“西方哲學是知性的、思辨的,中國哲學是生活的、經驗的。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第2頁)可以想象,這樣的中國哲學會使它與藝術的關系更加密切..想想千百年來遠方的聖賢,更多的是他們活生生的生活,而不是他們坐著講學。這也許就是泰戈爾所贊美的中國文化的美好精神。所以,作者心目中的中國美學是“生命超越之學”和“生命定居之學”。(第2頁)對於這本書,作者已經明確表示沒有必要重寫,具體如下:“從中國傳統美學的吉祥羽毛中提煉出來的十五個問題,我認為都是人生超越美學的重要問題。本講座的十五講可以分為三個意義單元:前五講從道、禪、儒、騷、氣哲學五個方面追溯生命超越美學的起源和演變,是根本論。就審美而言,道家哲學要與萬物統壹,無形物化;禪宗確立了世界本身的意義,青山從青山白雲的告白中蘊含了這樣的思想;楚辭具有唯美、感傷的傳統,為中國美學註入了特殊的氣質。儒家哲學強調創造新變化;傳統的氣化哲學強調天地是壹個流浪的世界,等等,對中國美學基本特征的確立起了關鍵作用。第五講重點講述了中國人對超越知識(無言之美)、空間(精神空間)、時間(永恒之美)、自身(以小見大)、色相(巧為拙)的審美追求,體現了超越審美的獨特目的。這就是生活美學的形態學理論。後五講討論生命美學範疇,涉及境界、和諧、妙悟、形神、養氣五個基本範疇。這就是生活美學的範疇論。中國傳統超越美學包含的內容很多,這裏選取的壹些重要問題只是基本情況的粗略勾勒。”(第3頁)前五講可以學習鏡子的起源,特別是第四五講和第二講。從此以後,所有的章節都源於此。很明顯,整合是成功的。這本書第壹章是莊,第二章是禪,第三章是儒、騷,可見作者的取向和學識。我們看作者好像偏莊禪,但這只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美學貢獻太多,平心而論,他們理應得到這個好處。在引言中,作者說:“關於中國美學的研究,我認為不是中國有沒有美學,而是中國有什麽樣的美學;從內在邏輯上把握中國美學的特征,不以中國美學為材料來論證西方美學,是當今中國美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壹個方面。”(第3頁)這是對中國美學合法性的壹種解釋。在這個問題上,有人反復咀嚼,有人否定。如果“不在於中國有沒有審美,而在於中國有什麽樣的審美”,那就溫暖而實用了。這裏是作者的氣量和對中國美學的信心。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是值得作為典型的。到處都是精銳士兵。其中的妙解,專識,獨到,足以開啟智慧。即使偶然相遇,也常常看到寶藏。這本書並不全面,這也不是本書的目的。而中國美學的精髓,十有八九是這樣的。字裏行間,這本小書裏有壹個大世界。
匆匆而過,可能忽略了作者的苦心。能收到更多,不僅是作者的幸運,也是讀者的幸運。但是我沒有力量去接受它。我能從內心得到的只有以下幾樣東西:
1.悠閑討論學習之風。看這本書,文筆舒適,文筆幹凈飄逸,材料豐富細致,都很足。看了這本書才知道中國美學的美。其間,有閑風。對於歷史上的先人,作者能理解他們的精神,求同存異比求同更細致。但作者是在試圖“借此差異來證明其相似性”。對於儒、釋、道、騷、奇化哲學的章節,雖然作者沒有專門的章節來論述它們融合的方式和狀態,但有章有章。
對於現代人的理論,作者也多談其異同,很少談其對錯。明代儒學之例:“士要註意其異。.....就是學會用水節水。”至於作者的新鮮和真實的關註,我們讀者也要先觀察壹下差異。文章雖有歧視,但也沒辦法以氣取勝,弘揚自己的精神。但能在差異中創造新的想法。郝、梁之辯,莊子觀魚而知魚之樂,朱光潛認為是“推己及物”、“移情於物”,筆者認為值得商榷。(第16頁)對於朱光潛先生提出的三種態度,筆者提出第四種態度。這不是作者的肆意創新,而是在厚實的研究基礎上。對於第四種態度(即吳渺),作者有專著《大聲音與好聲音——吳渺美學考察》。
作者從來不以學問自傲,說作品粗糙。但是,作者絕不會因此而懈怠。“如果有任何疑問,重復引用肯定會到期;有獨到見解,必助古證今,必談而後止。”(潘雷《日本知識錄序》)通過這種比較,可以知道作者是壹個學者。在書中,壹切似乎都是人能說的,而道卻是人不能說的,比如莊、禪、儒、騷。作者是“因為人們知道,所以告訴他們不知道的。”關於獨特方法的解釋,更多見作者技巧。作者真的可以用孫奇峰的評論來形容:“讓人無所適從的問題,讓妳的歌成為參照物,讓人依靠的東西,讓妳心裏暖暖的,妳沒什麽好佩服的,也沒什麽好害怕的。”古人說,閑人不可閑,閑著也不等人。這種淡定不是心態的轉變,而是根深蒂固的出現。
2.讀壹本書的時候,妳會通過讀它的語錄知道氣味的廣度和技巧的密度,這是讀者所知道的。但這本書裏的引語僅限於常識,隱晦而不明顯,很難產生這樣的效果。就像我們不僅要看房子的美,更要關註建造過程中的艱辛。說獨特的方法,壹看就知道。也就是說,第40頁說“自然是師從外教”,第83頁說石濤的楚風,第146頁說中國的藝術是“無文字,不留文字”,第209頁說作者的理論充滿了古意,看似壹揮手,實則功利深刻,都是作者學到了東西的理論。這樣只能看到落在紙面上的東西,背後涉及的文件有壹萬多份。學習從來都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正如費延風在費的遺書中所說:“好的論點聽起來很美。”作者的勤奮在這本書裏很難窺見壹斑,但看這本書的後面,就能看出他壹直走的路極其紮實。章學誠《張遺書與陳貫民工史論》:“文士寫文章,恐不自刊;歷史學家的著作唯恐它們來自他們自己。”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所有的文字都是發自內心的,發自自我的,壹定是發自本源而不是發自自我的。能“為古人盡壹份心。”我在書中看到,中國美學的活的精神在於歷史。歷史的精神還不在理論上。也許理論本身就容不下歷史的精神。作者對歷史的癡迷,或許就在這裏。我想,就這本書的影響而言,它對理論的影響絕對不會小,但對歷史的啟發可能更大。
這本書可以說是“只自娛自樂,不忍贈君”,但因為有基礎,所以越來越是為自己。人們經常引用“文史通義?答客》:“智者更有主見,潛水者仍在努力學習功德;天下學問,不能不有這兩條路。”智者以考索為根本,智者從中受益。作者的研究就是如此。
3.為子孫後代打開大門。這本書可以指出,壹路向上,新人耳目,引發新思想。真的是“混沌出光明”比如這本書第七講和第八講重點闡明中國的時空觀。這壹論述使我們重新審視歷史學家們的小發明,卻給美學研究帶來了許多新的思路。由此,不僅時間和空間,其他概念也與審美相關。這本書在很多方面真的可以“接前人未竟之業,開後人未竟之業。”(薛《壹瓢詩話》)看完這本書,我知道“不多讀,不能證斯語之變,不求其心,是通俗之學。”(全引用黃栗洲方言)信而無偽。深深的認同和緬懷,讓作者深入人心,切中要害。作者說:“山林之思,雲水之樂,其實不在山川本身,而在人的心態。”(第8頁)山水詩不僅僅是畫山水,山水畫不僅僅是畫紅寫綠,還有背後的生命精神。所以,在作者眼裏,鄭板橋的“流水走了,孤舟隨意還”這首詩,不僅僅是關於流水和孤舟,更是關於他的心靈在齊世界裏的漂泊和漂浮。(編號114-115)壹個人真的很難得。比如作者說:“魅力的核心是傳達生命的意義。雖依形,重形而不可得。”(第113號)我認為作者的力量不在於指出這壹點,而在於從中汲取生命精神,並以生命的形式傳達出來。作者所傳達的形式和精神達到了壹種融合。作者真的是“以環境示環境”。
4.眼光高。做中國美學的人,很容易被史料的浩瀚和歷史的復雜所震撼。這本書的所有章節都來自歷史,通過作者的洞察,成為今天美學建設的中堅力量。歷史與理論的融合,的確是壹大本事。登峰造極,細致入微。在漫長的歷史中,作者在精神上提到過。您可以在歷史悠久的汪洋中遊泳和放松。真的喜歡安逸的男人。
就學者所知,很難找到壹本專門論述中國美學的著作。這本書叫《中國美學十五講》,作者的努力多在美學之外。作者在哲學與藝術的交匯點上得到了美學精神,古人的分析越精煉,逃得越巧,最受學者推崇,研究中國美學的學者更應重視。作者真的把審美藏在了人間。
再比如詩人的遺產,不是哲學,但對美學影響很大。作者極其雄辯透徹,也可以看出作者學識淵博。想必不僅對哲學以外的美國學者有利。也就是說,就哲學與美學的關系而言,並不拘泥於概念術語,而是著眼於兩者的相似性,並不強烈。兩者並不局限於名言的借用,更在於精神的趨同與融合。這為重新審視哲學、美學及其關系打開了新的視野。
5.這本書裏的酒精。作者嚴格區分中國和西方,但善於融合古代和現代。學者往往喜歡吸引西方尊重自己,這本書裏也有中西方的對比。但我感覺作者看到中西遙相呼應,謹慎多於高興。比如作者說:“莊子的自由其實是‘自性’,他獲得的是支配自己的權利,而不是給予知識的權利和內心世界的‘學習之心’。這有點等同於斯賓諾莎的“自因”理論,取自己原因的自由。”作者介紹了這兩個人,馬上告訴他們有問題,說:“但是有區別。莊子的自由是從奴隸到主人,從‘從他’到‘從自己’的哲學回歸。”(第20頁)這樣的事情並不復雜。我覺得這才是學者應有的審慎。
書中插圖特別豐富多彩,對理解文字遺漏的智慧很有幫助。其中有作者的作品,也有古人在萬裏跨越千年前來相助。此外,作者的閱讀方法也值得借鑒。
看完這本書,我也引起了壹些疑惑。雖然不敢說這是學術思維,但應該算是壹次談話吧,有水可以節水。是對話嗎?
第二講,作者的精神和技巧給我們展示了壹個靠在樹上獨自睡覺的莊子。我會理解事物,以物為量,不削而成大系統,忘記事物。晨曦初露,莊子生機盎然。作者從莊子的文字中展現了壹個世界。作者的研究是基於莊子所描述的情況,所以莊子是非理性的。但如果考慮到莊子對這種行為本身的描述,我覺得莊子還是有著清晰明確的人生態度的。這種態度,他描述的時候是生活的評論者,描述的時候是生活的玩家。我覺得兩者都和審美有關。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是清晰明確的,與現代西方國家的科學理性不同。不過,我覺得這種生活精神也不是完全不理智的。這是中國人的人生觀。我們很容易在蘇軾那裏看到這種智慧。這種智慧並不排斥過去難以期待的唯美,也不缺乏心有暗香的精妙。壹只生命之眼審視著自己,玩弄著生命。知道人生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
另外,“偉大創造”(第57頁)這個詞已經說了好幾代了,只是人們的心情不同。或因天道之性不能明察,令人恐懼,或因蒼勁有功,令人歡喜。即與魏晉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陶淵明的詩“我不喜也不懼”,說明他或當時的人都怕它,而邵雍的詩“壹切都在情理之中,不願被人代替”,充滿了和諧的話語,只是心態不同而已。還是原來的那個詞,而且它的意思被反復移動過。
這本書可以說是“定心為古人”的代表作。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無言的喜悅也是無以言表的。這本書是作者的精彩陀螺,船。作者真是“醉唱田舍酒,笑看古書”。
至於這本書與理學的關系,它在中國美學研究中的地位,以及這本書所展示的學術景觀的轉變,不是我這個學識淺薄的人可以妄加評論的。然而,我們已經從這本書印刷了太多,所以我們期待它也是如此。或者說,它不僅是壹部關於中國美學的著作,也是中國美學今後應該研究的著作。這篇書評沒有以小見大的能力。如果妳想了解作者和這本書的微妙境界,請讀者閱讀原著。玩家愛美,看完就滿足了;細心的人不僅應該知道這壹點,還應該知道它的辛苦。看完這本書,如果他還能看壹些作者的其他作品,絕對不會受益。所以前者可以隨其沈浮,後者得有獨到的眼光。所以,前者的眼睛可能只有可愛,而後者的眼睛不僅可愛,而且可敬。
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