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這篇短文屬於什麽文體?散文的具體概念是什麽?兩者的關系?

這篇短文屬於什麽文體?散文的具體概念是什麽?兩者的關系?

什麽是散文?有兩個概念: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散文是指古代所有不押韻的文章。但是,古代並沒有“散文”這樣的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在五四時期產生的。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除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以外的所有敘事、議論、抒情文體。如秦牧在《廣義散文場》中說“凡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但具有文學味的短文,都屬於散文的範疇”。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議論散文的分類。狹義的散文是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傳播特征、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都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每壹種都成為壹個範疇;議論文有個特殊的名字——散文,也是從散文中分離出來的,只剩下抒情散文,也就是狹義的散文。

散文是散文的壹個分支,是議論文的變體,兼具議論性和抒情性的特點。它們通常長度較短,形式多樣。作家常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在曲折中傳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語言靈動、溫和、諷刺。在壹個禁止用詞的社會裏,這是壹種流行的風格。

散文概念的界定與歸屬

關於雜文的概念和歸屬,眾說紛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屬於文學中的散文範疇。這種劃分占絕大多數。諸如

(1)《文學概論》(135頁)【1】將文學作品分為小說、詩歌、散文、劇本四類,明確將散文歸為隨筆。摘錄如下:

“雜文:文學論文是散文的壹種,特點是抒情與政治理論相結合,不拘壹格,快速反映生活事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邏輯力量與戰鬥激情融為壹體,形象中放入精辟的論述。以短小精悍、生動犀利著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犀利的戰鬥性和充分的藝術說服力。在中國文學史上,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古文,大多是名篇。到了近代,由於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倡導和實踐,雜文成為揭露和攻擊敵人的極其鋒利的長矛和匕首,也成為批判人民內部不良傾向的武器。雜文主要用來諷刺和揭露,也可以用來歌頌新思想、新人物、新風格。”

②20世紀中國散文史[2](第5頁):

“雜文是雜文,以討論和批評為主;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為主,通過揭露和批判假、醜、醜,普遍肯定和贊美真善美;雜文格式豐富多樣,短小靈活,藝術上要求討論和批評的理性、抒情和生動,具有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

(3)新華字典2001修訂版[3]:

“雜文,散文的壹種,是壹種以議論為主,敘事抒情的文學論文。以短小、尖銳、犀利著稱,文體眾多,如雜文、雜感、雜談、筆記等。”

(4)辭海[4]:

“隨筆,散文的壹種,是隨筆雜文。壹般表現為短小、活潑、犀利。內容包羅萬象,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漫談、短評、隨筆、筆記等。中國自戰國以來的諸子百家著作中,有很多這樣的文章。五四以後,在魯迅等人的努力下,它成為壹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或表達作者思想的文學報紙。它擅長意識形態和爭議。在藝術上,他在文字上機警,在文字上充滿感情。他經常借助形象比喻來談論人或事,具有很強的震撼力。”

(5)《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刊[5]:

“雜文,現代散文的壹種,不拘泥於某種形式,重在議論,也可以敘事。”

2.它屬於文學,但不屬於散文。比如:

(1)中國雜文史[6](第8頁):

“雜文,是壹種文學樣式,有小說、戲劇、詩歌和散文。可以說是壹種邊緣文學。”

(2)劉西慶的藝術散文:當代散文的審美規範”[7]。

“報告文學、史傳文學、雜文、雜文要從散文的‘母體’中分離出來,‘自立’要獨立。新的‘文學分類’可以采用十點法: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報告文學;歷史傳記文學;散文和隨筆;藝術散文;民族和民間文學;兒童文學。”

(3)著名雜文編輯、評論家劉·《什麽是雜文》[8]:“簡而言之,(雜文)是藝術的短批判性、諷刺性的文學作品,但不是小說或雜文。”

3.屬於“跨類型”的文學體裁。

(1)《文學概論》[9]將雜文和報告文學都歸為“交叉”文學,也稱“邊緣”文學體裁,兼具文學和非文學屬性。(參見P86和P87)

“雜文是壹種‘交叉’的文體,兼具政治理論的性質和文學的特點。”

4.屬於“文學議論文”

(1)現代漢語規範詞典[10]對“隨筆”的定義如下:

“雜文,以議論為主,特點是敘事性、抒情性的文學議論文,能迅速反映社會問題,生動活潑,富有戰鬥性。”

雖然對於雜文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是關於雜文的歸屬,大部分人都贊同將雜文歸為文學體裁,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雜文是文學的或者文學的!於是,這種觀點在教育領域被灌輸給學生,整個社會接受了這種隨筆觀念,產生了很多誤解和困惑。

散文的本質特征

雜文主要是通過“講道理”來表達作者的想法和觀點,即通過“講道理”來達到社會批判、文明批判和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分析某種(類)事物,或意識形態,或某種性格的言行,或某種客觀存在(如社會制度、政治秩序等。),闡述了他對愛憎、贊成、反對、評價的看法,並說明了這種看法的原因和後果。“推理”是散文的目標和過程。

我們來分析壹下短文是如何“推理”出來的

(1)作文常用推理方法

(1)演繹法:即運用作者的思想和觀點(當然必要時要說明觀點的來源和理由),對事件、某個人的言行、意識形態、各種現存的制度秩序進行判斷和分析,從而得出獨特的觀點和看法。

比如,在徐懷謙的《盛世沈思》[17]中,作者用了這樣壹個標準(“真正的盛世不僅有經濟發達、民生小康等經濟指標,還應該有壹個人文指標,即是否允許每個公民保持自己的人格,允許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來衡量歷史上稱之為盛世的時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盛、康幹之盛),於是得出除了唐朝,沒有其他時代可以稱之為盛世的結論,並特別推斷這壹觀點對今天的“盛世”應該有所借鑒。還有舒雪珊的《如果國家背叛了她的人民怎麽辦》【18】等等。

(2)層推:從事件的發生和存在出發,提出問題。先給出壹個淺顯的、表面的答案,再對答案提出質疑或質疑,從而進壹步深入分析,引導讀者到問題的根源和本質。就像壹層壹層剝開竹殼,核心最終展現在讀者面前。

比如張明的《從趙薇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19】首先借用人們對趙薇道歉的疑惑(“那段歷史我不太了解”):電影學院的學生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壹無所知嗎?然後經過分析,我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為什麽?最後歸結到壹點,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的重點不是如實記錄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和我們軍民的英勇抵抗,而是著重論證誰是正面誰是反面,誰打得多誰打得少。當然,孩子也很難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同樣,劉星宇的《嶽飛死因探究》[20]等等。

(3)歸納:通過對某壹類型的多個事件或同壹事件的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相似的原因或結果,得出新的觀點。

比如胡斌的《悲劇的根源》【21】對大順“11.24”沈船事故全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媒體報道、過往商船、海事局接到求助後采取的行動、救助行動、善後處理等)進行揭露和分析,展現給世人。於是作者得出結論,280條生命被遍布社會的麻木、冷漠和病理機制毀掉了,於是作者找到了悲劇的根源。同樣,Tom Chang的《腐敗與制度》(在國企改革中:出售、資產重組、產權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盤活國有資產等。)有壹個特點:以嚴重的資產流失為代價[22]。

(4)對比法:看業務,即通過兩者(或多者)的比較,找出其差異,然後對這種差異及其原因進行分析和評論。有國外和自己國家的比較;新材料理論與舊材料理論的比較;類似的問題,不同處理方法的對比等等。

比如張炘煬的《美國英雄觀》[23],用美國人人性化的英雄觀來審視和批判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奉獻、英雄主義、無私、英雄觀。

再比如:馮軻的《拿破侖這樣說》[24],王德的《馬傷人莫問》[25]

以上方法在雜文創作中往往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結合使用,這些方法在雜文創作中是常見的。毋庸置疑,雜文中還有其他壹些特殊的推理方法:比如用壹些包含特殊“理”的特殊意象來說明道理(下面會提到)等等。

(2)壹些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短文有形象嗎?有的散文形象生動,但散文中的形象主要是服務於“說理”的目的,以增強生動、活潑、幽默的風格,增強說服力。

1借用形象。

有些雜文的“意象”是借助已有的文學形象、歷史人物甚至動物來推理的,如《壹個對戴安娜王妃不熟悉的人》[26],其中魯迅筆下的小說人物阿q給英國公主寫了壹封信,以表現兩國政府和人民的不同關系。再比如張峰的《黑貓和老鼠》[27],用貓和老鼠的形象來諷刺我們社會的現狀。

②壹般是籠統、粗糙、不完整、不太細致的形象。

換句話說,是無法和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相比的。比如李昌平的《孫誌剛為我而死》[28],作者在其中見證了壹段北京警察在大街上攔人,在公交車上核實、抓捕無證農民工的過程描述,不到300字。所以說,與其說是描述,不如說是簡明的目擊者記錄或新聞報道更為恰當。對於文學來說,這並不是壹個成功的形象塑造和情節描寫,但對於雜文來說卻很常見。

散文是為了推理而塑造的。雜文壹般篇幅較小,要說明道理,完成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標。所以無法對人物的外貌、對話、動作、心理進行細致的描寫,無法設計出各種矛盾的、跌宕起伏的情節,無法對環境進行描寫,無法營造意境。所以壹般來說,雜文中的意象壹般比較籠統粗糙。

③用壹些包含特殊“原因”的特殊意象來說明原因。

有沒有不經過推理,靠形象寫出來的散文?答:是的!這類雜文必須有壹個條件,就是這個形象所蘊含的道理眾所周知,無需多言,也就是說觀點不僅有新意,而且隱藏在形象中,極其“彎曲”。總的來說,這類散文成功的例子還是不多的。

比如王大海的《白頭宮女說玄宗》[29],讀了壹位女文工團成員寫的回憶錄《與中央領導人共舞》(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被調到首都執行壹項“重大政治任務”——與中央領導人共舞,過著豐富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作者有壹種聯想:聯想延安的詩維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每晚都因唱歌而受到攻擊。聯想到她個人“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時代,到處挨餓的百萬;聯想唐詩:在褪色的舊皇宮,華公即墨紅,宮女們已經白發蒼蒼,討論唐玄宗的盛況...文章的呈現就像電影裏的畫面。作為壹篇雜文,其最大的成功在於敢於展示其獨特的“畫面”(意象),並利用這些“畫面”中所蘊含的被世人所理解的深刻的思想武器,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領導人(其中不少還健在),揭露了主官的腐敗和“醉翁之意不在酒,路有凍死骨”的強烈階級反差,使文章異常犀利。不可否認,這是壹篇不可多得的具有特殊形象的成功散文。

(3)部分雜文幹枯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評:“有些推理散文之所以幹巴巴,是因為作品缺乏文學性(即意象性)。”是嗎?沒有嗎?其實雜文幹巴巴的原因有兩個:壹是沒有深厚的思想理論基礎。二是沒有掌握推理的規則和技巧(包括邏輯推理能力和運用“形象”推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講究文學性,卻在小說裏講故事,卻無法深入闡釋真相,淡化批判。例如,劉錚的妙語錄音和莊周買水[30]就有這種傾向。

(4)短文不全是政治性或議論性的。

政風的概念和特征[31]:

書面文體分為:商業文體、科學文體、政治文體和文學文體。

政治話語體也叫宣傳鼓動體,通過討論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各種問題來宣傳動員群眾。政論文體包括社論、評論、宣言和短評。

政風特點;

a、因為在闡述各種問題時需要具體分析、系統論述、嚴謹論證、訴諸讀者理性思考,所以壹定要很有邏輯性。

B.為了達到宣傳鼓動的目的,往往采用生動或幽默的言語表達方式,經常采用比喻、排比、典故、反問、反諷、對偶等修辭手法。

C.在選詞方面,除了大量的書面語外,也偶爾使用壹些生動的口語和古體詞。大量使用政治術語和技術術語。

(2)議論文的概念和特征[32]:

議論文是壹種以發揮自己的見解,批判他人的觀點,辯論事物的利弊,使人認可為目的的寫作。議論文就是陳述反駁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說服讀者。

壹篇議論文的結構要求嚴謹,論點、證明、結論三部分清晰,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壹不可。

③有些作文不符合政風和議論文的概念和特點。

從目前大量的短文來看,應該說大部分符合政治語篇文體和議論文文體的性質和特點。但仍有部分文章不符合政治理論文體和議論文的性質和特點,不屬於政治理論文體或議論文文體。

例如:

以會議紀要的形式:陳禁酒研討會紀要(論文選輯,第5期,1996)

以問答的形式:魏明倫的《小鬼當家》填白(《文選》第7期,1997)。

以荒誕故事的形式:曾穎的死亡清單(《文選》第7期,2001)

以壹個新故事的形式:張峰的《鐵掌磨針新傳》(載《文選》2004年第9期)

以重寫報告的形式:朱建國的重寫葉喬波(《文選》第1,65438,0998號)。

以書信的形式:賈平凹《詞言書》(文選第4期,1998)

以對偶的形式:蘇中傑新版《性情的啟蒙》(載《文選》2000年第2期)

以擬人化的童話形式:思茅的百元大鈔人生(文選第8期1999)

以手冊條文的形式:張晨新幹部手冊(文選2000年第5期)

小學生造句作業:葉大春《丹哥》(散文選,10,2000)。

以年表的形式與註釋——黃壹龍評《程年表》(文選,第2期,2006,54,38+0)

以哲學語錄的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葉子》(《文選》第4期,2001)

以醫院診斷報告的形式:蘇中傑對患者吳良心的報告(《論文集》第7期,2001)。

以新聞稿的形式:張炘煬為壹個帶課記者寫的稿子(《文選》2002年第1期)

以日記的形式:嚴的日記(載《文選》2004年第9期)

以說明文簡介的形式:牟丕之《人形動物簡介》(載《論文選》2004年第9期)

以文學隨筆的形式:方莉的《如果梁山泊不入伍》(《文選》2003年第2期)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頭宮女說玄宗》,通篇沒有評論,只有圖片。

…………

夠了!足以看出,雜文的形式特征已經超出了政治或議論文文體的範疇,甚至手冊、年表、醫院診斷報告等形式都可以被雜文采用,而且不壹定都有嚴密的邏輯。

由此可見,認為雜文屬於政論或議論文文體的觀點是不全面的,也是難以站住腳的。

因此,散文不屬於政治或議論文體。總之,雜文是“雜”的,根本不能歸屬於某壹種文體,只能歸屬於文章。

  • 上一篇:有哪些才貌雙全的足球運動員?
  • 下一篇:橋頭與夏秋的麻辣之戰:重慶火鍋底料妳不知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