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熔金,暮雲合。人在哪裏?
染柳煙吹梅花笛,妳對春天了解多少?
元宵節天氣和合就沒有風雨嗎?
快來問候寶馬,感謝他的酒友和詩詞。
中州全盛時期,閨房缺陷較多,記得重點三五。
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競和。
現在我很憔悴,刮風結霜,晚上不敢出門。
不如聽人在簾下笑。
悲傷的回憶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就像生活中睡覺吃飯壹樣。人多了,人少了。而活著的人,都有著如夢似幻的過去。翻開過去的畫面,才知道苦澀的淚水已經流盡,年少時的歡笑只能心平氣和的表達。人生不是壹味的沈重。當妳的社會環境不要求妳重的時候,妳就很難裝深沈。曾經的風雨吹在我臉上,可以概括為不止壹樣沈重。壹個女人,尤其是壹個古老的女人,不會想到痛苦。他們寧願呆在閨房裏,蕩秋千,或者寫壹首可愛的詩,彈壹首心曲,度過余生。這只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女人,有福氣。不幸的是,好日子並不總是會到來。明明可以活得很幸福,但是無能的皇帝被俘虜了,國家破了壹半,戰爭把妳所有的夢想都燒掉了。這就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的遭遇。國破後,她隨人流南下,丈夫趙明誠死於途中。後來她定居杭州終老。
人老了,就喜歡想起年輕時的事情。況且李清照的才華讓她可以大膽落筆,所以她的筆下有更多的詩詞來緬懷過去和現在。這首《不曾遇到歡樂》是她晚年重溫青春時,壹次碰撞留下的傷痕。
今天我就試著用這首元宵詞去了解李清照晚年的內心世界。
元宵是上元。上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在宋代,它是壹個官民都重視、舉國歡慶的節日。所以,上元的詩,基本上講的就是它們的復雜和歡樂的強度。蘇軾的《華蓮周覓上元》是繼《火樹銀花》之後的下壹首上元詞。有“吹笙香吐帳底麝,馬後無塵”,“鼓笛入農桑社”之說,卻沒挖出比蘇味道更新的。詞韻大師周邦彥有壹部上元名作《婕妤花》,不僅擅長章法,而且在煉詞造句方面也顯示出高超的技藝。從“風賣絳蠟,露紅蓮”到“桂花流瓦。”沒了,素娥要“恢復”,“清漏,飛回來,舞歇”,這些都體現了他極其做作的姿態。他的文筆之華麗,古今作家無出其右。看完整篇文章就可以知道,這是壹篇歌頌美德的佳作,內容重復了“火樹銀花”的盛況,可以說是無與倫比。北宋末年唱這樣的悼詞,實在可惜。後來的追隨者也不得不感嘆“措辭完美,卻沒有歌手。”不過辛棄疾的《玉案》還是比較可觀的,應該是繼蘇味道之後的又壹首上元名句。“驀然回首,人在,燈火輝煌”確實寫出了新的意境。而李清照的上元詞,卻以壹種憂郁的基調出現在讀者面前,與以往的上元詞有所不同。為什麽壹反常態的《詠漁樂》擠進了壹流的歌詞?
“夕陽融金,暮雲合”這句話很工整。色彩鮮艷,景色壯觀。緩緩滑動的夕陽像是金子在融化,耀眼奪目,天邊的彩霞已經被染成橘紅色,讓人流連忘返。壹輪東方如玉的圓月已經從霧蒙蒙的懸崖邊上跳了起來,遠處的晚霞在它下面翻滾,就像壹顆華麗的珍珠鑲嵌在流動的彩色絲帶上。多麽生動,多麽壯麗!短短八個字就把杭州的上元黃昏寫得那麽詭異美麗,又不失大自然的純美。四四句的長調句子特別適合對仗。詞人向來大智大勇,爭奇鬥艷。“寒欺花,套煙柳”,“夜冷,春光掛燈”,“清水驚秋,黃雲凝黃昏”,“山抹魏雲,天連草褪”...不失風韻,但感覺是磚頭石頭做的,缺少天空之趣。李清照的八字句,以動人的筆觸開頭,既有詩情畫意,又有自然神韻。
女詩人描繪了美麗壯觀的自然風光後,幽幽嘆息道:“人在哪裏?”歷經劫難的原女詩人是否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這句反問其實是她對祖國刻骨銘心的反思,壹種強烈的思鄉之情已經開始浮現。她當然明白今晚是在臨安——杭州。但她不會,永遠不會忘記“兒孫近幾年南渡,隨人漂泊”。她怎麽會忘記青州老家賭書倒茶?她怎麽會忘記“雖然燈光在沙沙作響,翁仲卻在草叢中?”遺民是否還植桑麻,余孽如聞城池。”除非“我的家鄉在哪裏?忘記,除非妳喝醉了。”這壹問道出了李清照此時內心的迷茫,甚至扭曲了滄桑的幻滅。沒有真實生活感受的人寫不出來。在和平之際,富人可能會唱,“當妳從悲傷的夢中醒來時,夕陽深深地照在庭院裏。“感嘆時間飛逝。官場失意的人可能會說,“傷處,高城望破,燈火闌珊。“這些都是特定人在特定情況下的感受的解釋。沈重是李清照晚年詞的主要氛圍。前面提到的婉約派的兩位大家晏殊和秦觀,他們的詞多以感傷為主,缺少李清照詞中的那種沈重感。這是作家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定作品,別人無法模仿。在此,我想指出周邦彥的詞為後人所推崇,卻是“無歌之歌手”的原因。即使在北宋,他活著的時候,也是危機四伏,但這並不妨礙他寫下贊美和歌頌。所以周邦彥的詞技壹流,但內容空洞。這的確是壹大遺憾。
李清照和周邦彥最大的不同是,在她的詞裏出現了壹個真實的自己,在她的詞裏出現了壹個賣弄才華的自己。至於和人生相關的情感,周詞裏真的不多,即使有,也要在他極其精妙的篇章裏仔細尋找,往往妳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當然,這並不妨礙周成為格律詞的創始人。妳在虞書的作品集裏讀到的作品都有壹個相似的特點,就是語言純白,但感情深厚。這個詞當然也不例外。
杭州的黃昏當然很美,尤其是有夕陽的時候。李清照筆下的杭州也是那麽美。當李清照刻骨銘心的故國之思慢慢流淌出來的時候,她該如何面對自己已經蒼涼的精神世界裏的壹切?
窗外,有壹個沈重的劉海。黃昏來臨,廚房炊煙濃,懸掛的黃昏隨著飛舞的柳枝搖曳。柳初,輕煙習以為常,足以惑人,使人不安。此外,壹曲《梅花怨》的笛聲,正從淡淡的煙柳中傳來,直抵憔悴女詩人的心田。眼前的景色令人困惑不安。不見鮮綠,便是柳暗花明。然而,迷茫心情的春光,卻伴隨著悲傷的《梅花落》把越來越難受的心情送上了憂郁的邊緣。所以春天有點淺,無意去關註眼前的春色。“妳對春天了解多少?”這種情況下的心情才是最恰當的表達。總之,因為沒心情,所以再好的風景,也很難喚回悲傷的心。李清照年輕時不是這樣的。壹場持續的冷食雨煩死她了。“糟蹋柳花寒食近,各種討厭的天氣。”我曾擔心在寒食節不能出來玩,直到“朝露清,新桐初引”,我才松了口氣,慶幸generate有“多少趟春”!最後,我不太放心。“天高雲淡,硝煙彌漫,今天卻更加陽光明媚?”。經歷了國破家亡、文物流失、得金再婚、四處漂泊,李清照已經不再年輕,至少在心情上是這樣。柳葉的煙扇和笛聲會擾亂她平靜的心。享受春天這樣優雅的東西對她來說是壹種奢侈。人不可能回到過去。保持歡聲笑語就好。壹提起就會有觸動,尤其是像李清照這種生活變數很大的女人,比其他人更不堪。
遠處的景色壯美,近處的景色把人帶入失落的色彩。接下來,女詩人揭示了變幻莫測的世界和突如其來的亂世心態。“元宵節,與天氣和諧,難道沒有風雨嗎?”這種真情告白很刺鼻。好天氣怎麽可能很快就有風雨?看來李清照的擔心是多余的,而這恰恰是戰後烙在人們心中的害怕大災難的心理表現。這是特定的時代心理。靖康之亂後,社會動蕩,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戰爭的陰影深深烙印在目睹戰爭的人們心中。當權者早就忘記了我父親和哥哥被流放的事實。皇帝認為不是復仇。他害怕他的父親和哥哥回來後當不了皇帝。因此,杜南之後的上元節仍然充滿了色彩和繁榮。及時吃喝玩樂成了這些健忘權貴的主要追求。難怪後人說“杭州是汴州”。可以肯定的是,李清照此時透露的不僅僅是她自己的風流韻事。人有時候壹定要善於遺忘,不能牢牢記住太多的痛苦。這對身體不好,壹個人的力量也救不了壹個國家的衰落。該承擔責任的男人都躲起來喝酒找樂子了。作為壹個女人妳在抱怨什麽?李清照,妳能做到嗎?妳會打架嗎?因此,誠實才是正經事。不要諷刺皇帝,說“生是英雄,死是鬼。”項羽至今不肯過江東,令人汗顏。李清照的悲劇在於她不善於遺忘,不懂得“壹萬字換主人的植樹書”(辛棄疾《鷓鴣天》)。這是人的性格,不能怪李清照。在這段話裏,我們發現李清照那無法治愈的傷口又被撕裂了。就像壹個恍惚的人,前壹分鐘他覺得會很好,後壹分鐘他覺得會狂風暴雨。這個時候的李清照,在任何壹個普通人眼裏,應該都是這個樣子。而過去,會那麽重要嗎?這樣,傷害的人最終還是自己。李清照反復渲染她驚人的記憶力和她永遠的悲傷。
前三段和最後壹句都是反問句。從我身在何處的迷茫到春意已淺的悵然若失,最終揭示了世事難料的心態,生動描繪了作者歷經戰爭洗禮後麻木而不可動搖的心靈世界。這是壹個漸進而深入的過程,從對她在哪裏的模糊而無知的追問,到春柳煙海的空寂,再到後來襯托出她不可捉摸的心態。每段的前兩句是四句話,作者寫成描述性的句子,使之對立起來。三段第三句雖然字數不同(四字、五字、六字同相),但由於句子結構相同,仍然出現句子排列。朗讀有節奏感,每段末尾的疑問句增多,從而強化了情感成分。每壹行的前兩句都是正面布局,用花花綠綠優雅的文字寫出來的,後來卻用壹個問題否定了。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出詩人憂郁的情懷,隨著段末疑問詞數量的增加,表現出其密度。
在前三段中,讀者已經清楚地看到了這位女詩人晚年的內心世界。或許,才華橫溢的詩人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李清照呢?在《闕》前半段的最後壹段,作者還特意安排了壹集,“來相見,賞車寶馬,謝酒友詩。”畢竟李清照的名氣還在,那些達官貴人的夫人也沒有忘記李清照。但她都婉拒了他們的好意。這些朋友應該是有相當文學修養的人,平時也要經常和清照喝酒談詩,不然也沒必要用“酒友詩詞愛好者”。我本可以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和朋友們壹起玩樂,消除煩惱,喝酒寫詩,過壹個戰後少有的熱鬧元宵節。這是正確的做法。因為心情實在不好,她婉言謝絕了朋友的善意邀請。當壹個人陷入“試燈沒勁,沒心情踏雪”的境地時,還有心情出去玩玩,放松壹下。為什麽作者不想和朋友出去玩?後半部分,作者從中道出真相。
既然我們不玩了,我們只好壹個人呆在家裏。壹個人呆久了,難免會想些雜七雜八的事情,比如過去,今天,昨天,快樂,悲傷,壹串串的笑聲,還有夾雜著吳彤雨的淚水...李清照能讓她晚年還記得那麽多。老公死了,嫁錯了,國家毀了,文物全沒了。現在我孤身壹人。這種經歷,壹旦妳認真去想,必然會給妳的內心增添更多的痛苦。於是李清照開始把記憶拋向幾十年前的壹個元宵節。
“中州正處於全盛時期,閨房有很多瑕疵。記得重點三五。”原來,那時候女性對上元節特別重視。因為封建時代的女性無權參與政治、軍事等重大社會活動,只能在家勞作。有錢人家的女人或者體面人家的女人,最多可以加壹些紅漆女工喝酒聚會或者玩壹些打草打馬之類的遊戲。就連寫歌詞、詩詞、文章都被認為是閨房裏的雅事,只能在閨房裏流傳,不能誇大。人身自由和學習權利受到極大限制。因此,李清照前後的壹些著名女作家並沒有取得突出的成就。女人最向往的日子是盛大的節日,比如寒食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上元節、人人節。在這些節日裏,他們可以高興地打扮起來,與伴侶、丈夫和孩子壹起去戶外春遊,欣賞燈籠或與親人團聚,唱詩喝酒。或者邀請幾個好的玩伴壹起打草鬥馬。這些節日可以使他們完全與外界接觸。被鎖在閨房裏的年輕女性是多麽熱切地期待這樣的節日啊!在這些節日中,上元節是女性最喜歡的節日。上元是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壹天。在宋代,這是壹個官民都非常重視的節日。周覓《老武林故事·元Xi》載:“山燈千姿百態,極新異巧,奇奇怪怪,無所不在...他們總是在街上被宣講。眾皆女,羅綺如雲。”這麽盛大的節日誰能放過?尤其是對於被關在閨房裏的女人。
“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爭和。”鋪綠冠的是壹頂飾有玉石羽毛的帽子,是元宵節時女性的應時裝飾。扭金雪柳是用金絲線用絲或紙做的雪柳,而雪柳是用絲紙做的花。“簇帶”是宋代的壹種方言,指首飾密集地插在頭上,戴在頭上。“齊楚”的意思是美。後三句的意思是,女人為了打扮得比別人更美,用美麗高貴的飾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當然,女詩人當年的心情應該是淡淡的。她有意鋪綠冠,扭金雪柳,互相較勁。知道命運捉弄人,傍晚少了繁華與淒涼。“年年雪中,常醉柳花”(《清平樂》),意為“黃花滿地堆,憔悴殘損,如今無人可摘。”心情非常淒涼的寡婦。這段話是詩人對自己當年元宵節幹心情的回憶,在讀者和作者面前十分生動,如畫。多年的蒼桑美好生活,突然被壹場戰爭打破了應有的平靜。不該丟的都丟了。我不想擁有它,但現在我充滿了它。
現在是什麽樣子?
“現在我很憔悴,刮風結霜,晚上不敢出門。”現在的人白發太多,晚上都不敢出去散步。老了,真的老了。那些年的利益都沒了,現在只剩下很多苦,沒人能說也沒人想聽。這樣,“還不如聽人在簾下笑。”這是非常合理的。兩層的連接自然流暢,同時翻了壹層,越來越深。最後壹句話形象的把孤獨和悲傷的心情表現的非常生動。讓人覺得酸酸的。
誰知道詩人的心?誰知道詩人的哀悼?是詩人本人嗎?還是詩人用自己的作品與讀者交流?詩人終於和自己對話,和成千上萬的讀者對話。她用平靜的心情,平和的語氣,通俗的語言,掃清了歷史長河中的壹切障礙,讓今天的讀者依然可以通過她的描寫,走進當年中州鼎盛時期的元宵之夜,理解她只能在窗簾下聽人笑的苦衷。
此詞深刻地暗示了作者對祖國的強烈思念,所以能打動與李清照命運相似的流離失所者,甚至能傷透南宋試圖覆滅前愛國人士的心。壹百年後,愛國詩人劉辰翁創作了兩首歌曲。其中壹句話的前面,有壹段前言:“我從藝海背了元代李易安的《長生緣》,為之落淚。到現在已經三年了,每次聽到這個詞,我都控制不住自己,於是我聽著它的聲音,相信它是容易的,不言自明的。雖然我無法表達我的感受,但我很痛苦。”足見易安二字的強大感染力。南宋時期的劉辰翁生活在壹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所以他說的是“歷盡滄桑”。
至此,李清照晚年的精神世界已經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從她極其復雜的心態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戰爭中受到的傷害程度,從她所描述的早期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晚年的悲傷和震驚,我們可以讀到壹個女人的不幸,看到命運的無情,這壹切都是真實的,沒有虛假的成分。因此,我們可以在她的詩歌中看到壹個真實的李清照,壹個沒有偽裝的詩人。這是她在文學創作中不變的追求。這也是她成功的壹個因素!
其實大部分人早就忘記了北宋被人踐踏的恥辱,應該在忙自己的生活。我忘了,這是好事,也只能這樣了。對我來說,活得舒服很重要。人在受苦跟我有什麽關系?我真的很佩服李清照,為什麽她對過去的壹切總是記得那麽清楚。為什麽不算了?我曾寫過《馬達賦》、《尚書·密漢公、工部大臣公戶》甚至說過“生是英雄,死是鬼”等等。後人只能為妳慨嘆“廟裏只有太平和政策,打馬可恥。”我覺得不值得。
這首詩的構思不同於許多上元詩。在堪稱佳作的上元詩中,只有李清照的《長恨歌》以它的繁華來襯托孤獨,用歡樂之筆寫下憂傷的心情。其余的是寫它的繁榮和強度。
李清照在這首詞中采取了比較的方法。先從眼前的美景落筆,再轉身婉拒朋友的邀請。旁白結束後,我立刻回到汴京上元節,寫下所有快樂的思念和華麗的姿態,然後回到現在細細雕琢和追溯。最後我用壹句很普通很痛苦的口頭語結束了整篇文章。愛情和風景不斷對比,可以看出前後生活和心情的差異。讀者可以看到壹個無能的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多麽深刻,多麽醒目,多麽知道,多麽覺醒。當然,無能的統治者只能隨著整個王朝的衰落而迎來新的社會秩序的出現,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120年李清照去世前,南宋滅亡。
這個詞還有壹大特點,就是精細的書面語和口語融為壹體,達到了在俗中見雅,在雅中不避俗,以俗擦雅的高度。前人評論“以舊為新,易得之”,壹點也沒錯。
《詠漁樂》的壹首變態調,是已經形成嘉林的上元詞林中大家最好的作品之壹。
我不敢說李清照的《宵遠詞》是歷代最好的作品,但可以說是歷代的奇葩。有些人在落筆寫元宵詩的時候,要想到蘇軾的豁達,不能忘記棄辛棄疾的鼓噪,也不能拂去李清照瞬間的傷感,才敢重復話題。當李清照把這首《永不遇樂》譜成曲子的時候,就有了流傳千古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