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圖片,陽春三月,又是壹年草綠。眾所周知,3月12是我們的植樹節,為了通過這個活動來促進人們植樹造林的熱情,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我們來看看植樹節的照片。
植樹節圖片1植樹節的由來和意義
公歷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孫中山特別重視植樹造林,並把它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1915,正是在他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氣晴空萬裏,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春天是犁地和播種的最佳時間。正如民間諺語常說的“植樹造林不如清明”。
1981年65438+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出《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除老弱病殘者外,全體中國人民和11周歲的中國公民每年應因地制宜地義務植樹3棵。我們應該倡導將這項任務納入清明節活動的範圍,通過清明植樹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植樹節歷史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壹個認識到森林重要性並倡導植樹造林的人。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後不久,於1912年5月成立農林部,山林司主管國家林業局。1914 11年6月,中國近代史上第壹部森林法頒布。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將每年清明節定為植樹節,並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都要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儀式,搞植樹活動。當年7月21日獲批後,責令全國如期遵照執行。從此,中國就有了植樹節。
3月1925,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政府舉行植樹儀式,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每年的3月12被定為植樹節。
1928北伐完成後,國民黨政府於4月7日發布國家命令:“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紀念總理逝世的植樹樣式”,並於1929年2月9日由農礦部以部長令頒布《各省紀念總理逝世植樹暫行條例》。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部長易培基積極主張遵照孫中山先生遺願植樹造林,並於1930年2月呈行政院及政府。3月9日至15日為“植樹運動宣傳周”,在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儀式。在北方地區,現在是三月上旬,寒冷還沒有消失,不適合植樹。特別規定3月12日仍舉行植樹風采,植樹造林宣傳活動周去清明節。並由國土資源部公布了“省、市、縣植樹造林運動宣傳周方案”7項,以便各地可以效仿。
新中國成立後,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基本消除荒地和荒山,在所有的房屋、村莊、路旁和水邊,即所有可能的地方,植樹造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79年2月,根據鄧小平的建議,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正式通過決議,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這個決議的意義在於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中國把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定為植樹節,也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征著他未了的心願將在新中國實現。
1981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就綠化祖國作出的第壹個重大決議。決議指出,凡有條件的地方,除老弱病殘者外,所有中國人民和11歲的公民,都應因地制宜,每年義務植樹3至5株,或以相應的勞動完成育苗、管理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年年種樹,愚人移山,持之以恒”。
1982植樹節,鄧小平同誌以身作則,在北京玉泉山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壹棵樹。
1984年9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的義務”,從而將植樹造林納入法律範疇。
1990 3月12日,郵電部再次發行“綠化祖國”郵票壹套四枚。第壹枚郵票是“全民義務植樹”。
植樹節圖片2植樹節的意義
1.植樹造林是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它不僅可以綠化、美化我們的家園,還可以起到擴大森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這是壹項造福當代和後代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我們的生活環境將不斷得到改善。
2.植樹造林可以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量,改善氣候。茂密的林冠可以遮擋太陽光,將20%左右的熱量反射回天空,60%-70%的熱量被林冠吸收。另外,植物蒸騰作用的維持也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由於森林中空氣濕度大,熱容量大,風力小,所以溫度變化比較緩慢。
植樹節的由來
中國古代有清明節插柳種樹的傳統,但清明的習俗不只是種樹,清明也不是法定的植樹節。現代法定植樹節起源於美國。從1872起,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從1885起決定每年的4月22日為州植樹節。之後,美國各州乃至世界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
“植樹節”是壹些國家法律規定的宣傳森林效益、動員群眾參與植樹造林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節、植樹周或植樹月,統稱植樹節。通過這種活動,喚起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能的認識,促進國家的綠化,達到愛林護林,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這是壹個動員全民植樹的節日。1979年2月23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保留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以鼓勵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植樹節圖片3植樹節的由來
中國古代有在清明節插柳種樹的傳統。歷史上最早的路邊植樹,是在1400多年前,由陜西壹個叫魏小寬的人發起的。魏孝寬(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時期著名的軍人。他出生在京兆淩渡(今Xi安東南)。據唐代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五十二記,西魏二年(公元552年),魏孝寬因戰功被封永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壹英裏就在路邊設置壹個土制的平臺,作為計算道路裏程的標記,如今已是裏程碑。魏小寬上任後,發現土平臺有很多缺點。經過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的風化後,很容易坍塌,需要經常維護,既增加了國家支出,又使百姓苦於繁重的勞動,費時費力,不方便。魏小寬經過調查了解,毅然下令永州官道上所有設置土臺的地方,重新種上壹棵槐樹,代替土臺。這樣,它不僅沒有失去它的標記和滑行功能,而且為行人提供了庇護,不需要維修。魏小寬的做法,無疑是壹項造福桑梓,減輕家鄉人民負擔,利國利民的重要舉措。陜西作為歷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樹的地方,曾經是中國道路綠化的典範。魏小寬最早種植的國槐,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尤其是陜西人,對這種國槐情有獨鐘,十分喜愛,廣泛種植。現在這種槐樹已經被確定為市樹,作為Xi的象征。
由於時代的演變,中國的植樹節已經修改了三次。民國4年(1915),在孫中山先生的倡議下,農商總局局長周子琪向候任總統提出,將每年清明節定為植樹節,選定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出席,舉行植樹節儀式,搞植樹活動。經1965438+21批準,2005年7月,責令全國如期遵照執行。民國17 (1928)年4月7日,國民黨政府下令全國:“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紀念總理逝世植樹”,民國18 (1929)年2月9日,農礦部以部長令6506頒布《各省紀念總理逝世植樹暫行條例》。 中華民國19 (1930),呈準行政院及政府,3月9日至15日壹周為“植樹運動宣傳周”,6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儀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9年2月,在NPC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林業總局局長羅玉川提交《森林法(試行草案)》審議,並說明“決定將12年3月定為中國植樹節”,大會通過。1981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那時起,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壹項法律在全國實施。次年,國務院頒布了《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實施辦法》。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較大,各地適合種樹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所以很多省市也規定了自己的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