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歐洲人過去是怎麽畫中國地圖的?

歐洲人過去是怎麽畫中國地圖的?

中國和歐洲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中間是壹望無際的沙漠和起伏的山脈。壹開始,他們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後來,通過生活在歐亞大陸腹地的遊牧民族的口口相傳和間接貿易中的商品交換,歐洲得以對中國有了最初的了解,其中摻雜了許多神話傳說。到15和16世紀,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和傳教士來華,歐洲對中國的認識逐漸清晰和深入。地圖上,西方畫的中國地圖越來越準確。

學者們壹致認為,近代早期歐洲中國地圖繪制史上有三個裏程碑:壹是路易斯·若熱·德·巴布達的《中國奧林匹克地區(Noua Descriptio)》;壹本是《衛匡國新中國地圖集》;壹幅是讓·巴普蒂斯特·布爾吉農·丹維爾根據清朝康熙朝的勘測結果繪制的中國地圖。

巴布達的新中國地圖

巴布達的新中國地圖是西方歷史上繪制的第壹張單獨的中國地圖。在過去西方繪制的地圖上,中國往往被繪制在亞洲或東亞的地圖上,並沒有作為壹個獨立的地理單元來繪制。該地圖於1584年問世,首次被收入呂斯的《世界地圖集》,在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此後70年繪制中國地圖的標桿。巴布達地圖在西方地圖繪制史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復旦大學的何教授說:“這是歐洲人繪制中國地圖的基石。”

巴布達1584版新版中國地圖及其信息。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是壹張中國的水平地圖,它的方位顯示了上-西,下-東和左-南,右-北的趨勢。中國被群山環繞,北面是長城,西面是群山。中國就是這樣壹個半封閉的環境。巴布達在地圖上標出了明朝的兩個北京十三省和壹些州縣。地名分兩級,兩個北京十三省市的地名用兩種羅馬字體表示。復雜的水系和鄱陽湖、洞庭湖、星蘇海等湖泊也繪制在地圖上。在這幅圖中,中國西部畫了壹個名為“拉克斯”的湖泊,其實就是明代壹些地圖上的黃河源頭——“星海”。很明顯,巴布達參考的是當時明朝的資料。但是,巴布達的畫中也有壹些想象的內容,比如風馬車。

Jodokus Hondius的1606版《中國地圖》只是調整了方位,但大部分內容繼承了巴布達地圖。

巴布達從未到過中國,但他通過大航海時代以來中西交流中獲得的直接信息繪制了中國地圖,為西方人提供了準確而富有想象力的中國地理知識。這張融合了新舊知識的地圖,反映了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從想象到現實的過渡,因此是西方繪制中國地圖史上的標誌性作品之壹。直到70多年後,衛匡國的新版《中國地圖集》出版,其在歐洲的影響力才趨於衰落。

約翰·斯畢德的1626版《中華王國地圖》,斯畢德不僅繼承了巴布達的地圖,還豐富了地圖上的內容,關於中國或東亞的壹些風俗習慣的介紹也更多了。

衛匡國的新中國地圖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衛匡國受羅馬教廷派遣到東亞傳教,於1642年抵達澳門。在中國期間,他遊歷甚廣,經歷了明清鼎革。後來查閱了羅鴻先的《廣圖》等資料,結合個人的遊歷,出版了《中國新地圖》。《新中國地圖集》於1655年首次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是歐洲第壹部中國地圖集。這本地圖集包括15幅中國省級地圖、1幅中國通用地圖和1幅日本地圖。同時提供了中國城市、人口、風土人情等諸多方面的信息,堪稱中國綜合性地理著作。在中國的總地圖上,東南沿海的輪廓非常準確,黃河的形狀已經呈現出來。中國西北邊境線外緣是壹片帶狀沙漠,長城被視為北方邊境線。雖然明清被冠上革命,但這幅圖反映的是明朝疆域的輪廓。各省地圖的輪廓接近現在,其題框中的裝飾畫也體現了所在省份的特點。比如北方的直隸描繪的是皇帝,而湖廣省描繪的是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每壹個省圖都配有廣泛的描述,涉及到中國的沿革和建制、風土人情、氣候條件、產品人口等等,全方位的向歐洲體系展示了中國。

和衛匡國壹樣,他也有壹張中國的草圖。

衛匡國拉丁文版《新中國地圖》(1655)中的中華帝國新地圖。

明代羅洪憲廣圖?普通地理地圖,第壹版。

在衛匡國的《中國新地圖》中,“北直隸”和“湖廣”地圖的標題框中分別繪制了皇帝、皇後和在田裏勞作的農夫的形象,反映了兩地的特點,表明制圖者對當時中國各省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至此,中國的神秘面紗終於揭開,歐洲人發現,中國並不是凱爾·波洛筆下的花生樂園,而是壹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世界。新版《中國地圖集》體現了西方對中國深入觀察的認識。壹經出版,引起巨大反響,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因此,衛匡國也被西方譽為西方的“中國地理學之父”。事實上,衛匡國的地圖集壹直是歐洲地理學界關於中國及其地理的權威參考書,直到法國人唐維爾出版了他的《中國地圖》。

約翰內斯·房龍的《帝國新星描述》,1660版。

唐維爾的中國地圖

唐納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制圖家和地理學家,曾被任命為法國王室的首席地理學家。由於這種特殊的身份,唐納接觸到了法國傳教士或世界各地商人寄回法國的各種資料,他利用這些資料繪制了世界各地的地圖。其中,他利用清朝康熙年間法國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實測數據,繪制了壹幅精確度很高的中國地圖。這些中國地圖最早是在1735年杜赫德出版的《中華帝國全誌》中作為書中插圖出版的,後來以地圖集的形式單獨出版,命名為《中國新地圖集》(Nouvel Atlas de la Chine in China)。

唐維爾1737版《中國新版地圖集》中的中國總圖。

與以前的中國地圖相比,唐維爾的中國地圖對中國內陸的了解要詳細得多。自問世以來,它壹直被視為西方有關中國及其鄰近地區地理的標準信息源,直到19世紀才被其他更精確的地圖所取代。根據測量數據,唐維爾的中國地圖的精度與現代地圖的精度非常接近。它是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和三角測量技術的產物,是西方測繪走向現代科學的代表性成果。至此,中國以最準確的形式呈現在歐洲人面前。

歐洲人在16世紀觀測天圖,通過天文測量可以測出地球的經緯度。

17世紀歐洲的地圖作坊。

縱觀近代以來歐洲西方地圖上描繪的中國,我們會發現,中西交流越深入,中國在西方繪制的地圖就越清晰、越細致。西方對中國的認知從想象到科學理性,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巴布達、衛匡國和唐維爾的地圖構成了這壹過程中的三個重要環節。

  • 上一篇:關於光子和光子計算機
  • 下一篇:求關於紅樓夢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或“中國紅樓夢酒業”的文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