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超過十億;保持近十年來全球最快的GDP年增長率;在最近的全球經濟衰退中,它做出了最成功的應對。
差異:
1,完全不同的人口發展軌跡
(1)中印在人口增長趨勢和人口年齡分布變化上的差異,印度人口激增速度超過中國。目前印度總人口比中國少,但人口增長率是中國的兩倍多。預計2025年印度總人口將與中國持平(達到6543.8+0.4億),之後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預測,至少在2050年之前,印度人口將持續增加,而中國人口將在2026年達到峰值654.38+0.4億,之後將呈下降趨勢。
(2)人口增長率的鮮明對比主要是由不同的生育率造成的。多年來,中國的生育率壹直低於印度,部分原因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目前,每個印度婦女壹生中比每個中國婦女多生壹個孩子。印度的總生育率預計要到2035年才會降至“更替水平”。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從1991開始就壹直低於更替水平。
(3)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印度,而且越來越嚴重。中國和印度的人口年齡分布也有顯著差異,並且正在發生顯著變化。中國人口的平均年齡比印度高。2010年,中國人口中最大的年齡組是20-24歲、35-39歲和40-44歲的人。印度人口的年齡結構更類似於經典的金字塔:最年輕的群體最大,各個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都呈現略微下降的趨勢。到2035年,中國的人口比例將嚴重向老年人傾斜,而印度最大的人口群體將是50歲以下的所有年齡組。
作為這種年齡結構變化的反映,中國和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通常為15~64歲)將呈現不同的格局。2010年,在中國的比例達到峰值-73%,並開始下降,預計到2035年將下降到60%。據預測,印度比例將從2010年的65%開始逐漸上升,2030年左右將超過中國,達到68%的峰值,之後將緩慢下降。
(3)人口紅利還是人口負擔?
當壹個國家新增人口達到勞動年齡時,這個國家收獲“人口紅利”的條件可能已經成熟。相應地,中國未來幾十年的人口狀況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有利於經濟發展。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與撫養人口的高比例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處於最高點,很快就會開始下降。
目前,中國正在進入快速老齡化時期,贍養人口與勞動者的比例將繼續增加,老年人的醫療費用將繼續上升,這將抑制經濟發展。隨著更大比例的人口將儲蓄用於退休,儲蓄率可能會下降,從而減少私人資金流向投資;政府將把更多的預算從公共投資轉向養老金和醫療支出。傳統上,中國的老人是在家人的照顧下度過晚年的(印度也是如此)。如果成年子女將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轉向照顧年邁的父母,而不是加入現代勞動力大軍,預期的經濟增長率可能無法實現。
相反,印度的人口機會窗口依然敞開:勞動年齡人口不斷增加的重要優勢將為2030年前後的人口紅利創造有利條件。預計屆時,勞動年齡人口與撫養人口之比將達到峰值。
(4)影響經濟發展的其他因素。
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能否保持經濟增長,印度能否在未來幾十年收獲人口紅利,不僅取決於其國內社會經濟和政策環境,還取決於以下因素:
教育
人們需要技能和培訓來成為高效的工作者。中國的文化教育平均水平高於印度。如果印度投資於人力資本,讓越來越多的年輕工人實現高效就業,它或許能夠克服當前的教育劣勢。
人口健康和醫療保健系統
人們需要健康的身體和高質量的醫療來保證高效的工作。中國的人口健康狀況普遍好於印度,相對發達的醫療衛生體系也是中國的優勢。但是中國老齡化速度比印度快,所以醫療保健的成本可能會越來越重。
婦女的就業狀況
中國和印度的女性就業水平將成為刺激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傳統經濟中的男女差別在印度更為嚴重。2009年,中國65,438+05歲的女性中有67%參加了工作,而印度只有33%。此外,中國教育中的性別差距比印度小。因此,在女性就業方面,中國目前處於更有利的地位。盡管如此,印度婦女可以被視為未開發的社會資源,她們進入勞動力市場將導致勞動力的急劇增加,並極大地促進GDP的增長。
基礎設施
良好的基礎設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增加勞動力產出,通過擴大生產力對未來的影響來緩解社會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建立這樣的結構也可以提供就業機會。中國最近在基礎設施的許多領域,特別是在通信和能源相關領域的系統性投資遠遠領先於印度。
對外貿易開放和健全的金融體系
其他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包括:貿易開放——它可以增加高收益、高收入的工作崗位;健全的金融體系可以促進儲蓄和投資。中國在這些方面都領先於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