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謠,屬於民間文學的壹種形式,可以唱,也可以背,多以韻文形式出現。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語言藝術之壹。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音樂,唱出了最早的民歌——勞動號子。與人們的生存鬥爭密切相關的原始民歌,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表達征服自然的願望,或再現狩獵野生動物的喜悅,或祈求眾神的保佑。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階級的分化和社會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多,其社會功能也越來越重要。
《詩經·國風》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民歌集。是壹部從西周到春秋時期流傳於北方15地區約500年的民歌集。
《國風》中的民歌大多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剝削本質,表達了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思想和戰鬥精神,如《割譚》,以辛辣的語言諷刺和詛咒被剝削階級的不勞而獲;《說》中把剝削階級比作貪得無厭的老鼠,描繪了勞動人民對奴隸主咬牙切齒的仇恨和對“天堂”與“極樂世界”的向往。
春秋時期,楚國的民歌非常繁榮。戰國末期,詩人屈原等人收集、整理楚辭,根據楚辭的曲調創造新詞,稱為楚辭。《楚辭》中的很多作品都充滿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充滿了幻想和浪漫主義。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了壹個音樂管理機構——樂府,從事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進入音樂的歌曲被稱為“樂府詩”或“樂府”。
這些樂府民歌主要描寫人民的疾苦,直接表達人民的愛恨情仇,揭露封建社會的各種矛盾。這壹時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經發展為長短句、五言、七言體,並開始有樂器伴奏。《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歌曲的出現,標誌著這壹時期民歌的不斷發展和成熟。
唐代的民歌創作也相當繁榮。李隆基即位後,楊玉環得寵,楊家任人唯親。她的姐妹們都被做了妻子,她們的傲慢達到了“太羞於自己的粉和臟色,而忽略了飛蛾的美麗”的地步。壹個謠言說,“從今以後,繼承風,生女孩而不是男孩時的幸福”,因為“男人不做harems,卻把女人當門楣看”。這或許不能代表普通人的向往,但這只是對皇室的諷刺。
到了南宋,民間產生的諷刺歌謠更多了。南宋統治階級腐敗,玩弄政治權力。壹首民謠諷刺道:“想當官,殺人放火必招;要想發財,就跟皇帝賣酒賣醋。”可謂壹針見血。
到了元明時期,人民的苦難越來越深。百姓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有了朱皇帝,十年有九年饑荒。”由於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激起了農民起義的洪流。其中,潁州的劉福通勢頭最大。他帶領65438+萬農民,有“紅軍”的稱號,所向披靡。所以,歌中雲:“城內火起,官散,城中無人。紅軍坐在房子上。”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面臨崩潰,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這壹時期產生了大量民主進步的民歌。比如明朝的民謠:“吃闖王,穿闖王,闖王來了不接糧。”“盼星星,盼月亮,盼大王的意見。”
中國被清朝統治後,人們清楚地看到統治階級昏昏沈沈,貪得無厭,這是對外侵略和國家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個悲慘的年代,普通人連溫飽都不能滿足,於是這樣感嘆:
“天子坐金盆,政亂。黎巴嫩人民深受過去之苦,幹坤顛倒。從此,太平之年無望。”
1900年,袁世凱奉其主子清帝之命,在山東推行血腥屠殺政策,屠殺義和團士兵無數。人民對袁世凱恨之入骨,唱起了“殺了袁貴丹,我們才有飯吃”的歌謠。在袁世凱總督衙門的墻上,人們畫了壹只紅頂羽毛的烏龜,爬在壹個外國人的屁股後面。這幅漫畫和歌謠表達了人民對袁世凱的仇恨。
隨著清朝的覆滅,民國以來,帝國主義者為了扶植中國封建勢力,勾結軍閥,殘害中國人民,支持袁世凱稱帝。當時袁世凱聽說京城街頭賣元宵的人很多,認為這是大忌,把元宵當成了“宵遠”,於是發布命令,禁止叫賣元宵,強行改成“湯圓”,於是就有了民謠:“大總統!
自九壹八事變以來,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仇恨與日俱增。他們嘲諷賣日貨的商人:“綠馬甲真寬大,綠帽子還不錯。我叫妳再賣日貨!”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史詩在民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抗日戰爭爆發後,北方農民唱道:
“邊區本來就是根據地,趕走鬼子是為了殺漢奸。”“把權力還給我,我才敢鉆。”
中國人民的誕生賦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創作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時期。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壹個美好的未來呈現在人們面前。就像壹個人在沙漠中跋涉後,突然看到藍色的大海,人的情緒激動起來,激動的心裏不斷湧出歌聲。人們用歌聲唱出了對黨、對毛主席、對新生活的無限熱愛。人們創作了傳世之作,如《東方紅》《我們的龍頭何苗苗譯東》《瀏陽河》《八月桂花遍地開》。
民歌是在新中國的土壤裏培育出來的,像春天田野裏的野花,密密麻麻,搖曳生姿。社會主義民歌的沃土展現在我們眼前,勞動人民的歌聲沖天而起,響徹雲霄。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並派出工作組對傳統民俗文化特別是民俗進行大規模的搶救和挖掘。自1984開始,開展《中國歌謠集成》的編輯工作。通過這些大型活動,民間流傳的歌謠得到了保存,為豐富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