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黃河流域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黃河流域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河湟,泛指黃河上遊、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時,古稱“三江”。自古以來,許多民族在這個地區繁衍生息。至少自秦漢以來,許多民族的先民就在其中耕種和放牧,創造了燦爛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東部和隴西與青海交界地區先民在壹定物質文明基礎上的精神文明結晶,有其獨特的內涵和特征。研究其內涵和特征,對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繼承和統壹是非常重要的。

壹個

河湟文化是黃河源頭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誌。中國自古以來,從華夏到漢唐乃至元明清,都將黃河流域視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古人視黃河之源為聖遠,李白有感嘆“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也看不見”;沒有壹個地方是人們探索河源,甚至頻繁遷徙的地方。今天青海東部與甘肅接壤的地區,就是上述的“三江”。

看河湟文化在黃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我把黃河流域分成四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比較:青幹地區的河湟文化;今天寧夏和內蒙古的河套文化;今天陜西、河南等地區的中原文化;今日山東的齊魯文化。河湟文化是黃河流域上述四大傳統文化源頭文明的重要標誌,與黃河中下遊三大傳統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以河湟地區上世紀中國100重大考古發現之壹的劉灣為例,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彩陶近2萬件,其他地區無與倫比,有新時代至青銅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馬場文化、齊家文化、新店文化墓葬30座。彩陶裝飾圖案中的蛙狀圖案也是壹種神靈圖案,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的祖先崇拜。古代神話傳說中最早的視覺模式,青蛙分享同壹個嬰兒,女媧從地球上創造人。筆者認為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在黃河流域的文明化進程中創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早期文化內涵,至少這四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北宋以前已經熠熠生輝。如果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遊牧之路為主;中原文化以農業文化走廊即絲綢之路的文化內容為主;齊魯文化以海陸文化即蓬萊神話為主,所以河湟文化既有草原文化又有農耕文化。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和農耕文化走廊交匯的瑰寶。

人們很容易理解河湟地區是農業文化走廊之壹。但為什麽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壹呢?作者認為,中國北方各族先民都是依托於所居住地區的自然環境,耕種放牧的。許多地區農牧交替,農牧業生產相輔相成。以鮮卑人為例。他們的部落曾經在東北的遼寧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後來人獸繁衍。鮮卑諸部逐漸從東北進入漠北高原,在陰山龍山腳下放牧,有的遊牧到祁連山北麓,有的越過祁連山進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歷史上,吐谷渾人主要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南梁國的主體主要是農業和畜牧業;居住在青海東部的幾個民族由畜牧業向農業轉變的例子很多,比如土族、東部藏族等。因此,河湟民間廣為流傳的民歌《少年》,具有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雙重性。

在河湟地區,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流非常頻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內涵的多樣性。有很多文化現象並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比如自古以來的羊圖騰崇拜。至今農牧區民族眾多,藏族還有“長壽羊”?蔡樓?漢族人稱之為“神羊”,即壹群羊中有壹只被留著,從不宰殺。這種習俗與古代的“羌人役”有關嗎?即盤羊?這些習俗是壹脈相承的。筆者曾聽過壹句民間諺語“西寧有付梓,蘭州有鼓子”。《西寧的付梓》是平弦坐唱藝術的主旋律,清雅悠遠,給人以余音繞梁之感。平弦坐唱藝術也有“十八雜調”之說,唱腔旋律以歷史典故為主,是音樂農耕文化的產物。筆者曾有幸在蘭州聽過鼓詞的演唱。音色蒼涼悲壯,深沈高亢,明顯有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韻味。西寧和蘭州可謂是中國西部距離最近的兩個省會城市。從蘭州向北,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從西寧往東,是農業文化走廊之地。付梓詞和鼓子詞在時代的演變中幸存下來。不就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嗎?

  • 上一篇:重慶市巫山縣金平鄉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 下一篇:2019常州龍燈文化節時間+活動內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