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民間木偶戲的歷史。

民間木偶戲的歷史。

在我國,壹直有玩神遊遊戲的民俗。然而,時過境遷,這壹習俗在很多地區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直至被遺忘。2005年7月,筆者在視察木偶劇團的途中,有幸再次欣賞到如此盛況。

壹.歷史

高亭村是浙江省麗水地區松陽縣南部的壹個行政村。遊神遊戲在這裏已經幾代了。據當地老人說,除了文革時停止的活動,其余每年都有。文革結束後,高亭村在復興活動中向當地佛教協會申請了“松陽縣高亭中山古寺佛教協會”的正式名稱。在村民看來,這是壹把排除封建迷信嫌疑的保護傘。此外,中山古寺的特殊習俗也是使這壹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因素。中山古寺的工作人員都是誌願者,巡神比賽的費用由全村村民集資,金額不限。活動期間,廟裏需要的食物,如豆腐、鹹菜、米飯等。,由工作人員本著“家有什麽就拿什麽”的原則免費提供。所有的制度都是完全按照“有錢貢獻”的傳統規則。也許這個規則是為了人們壹直希望達到的宗教目的而形成的:只有免費服務才能為人民做好事,為自己積累美德。這樣的安排既保留了傳統習俗,又倡導了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凝聚了人心,鼓舞了積極性。於是,古廟裏的煙火越燒越旺,熱鬧的鑼鼓、幽默的木偶戲、神秘的道樂都有了其生存發展的民間基礎。

松陽民間有敬神習俗,信仰的神名很多,如鐵扇公主、土地爺、東海龍王、玉帝、皇太後、太爺爺、觀音菩薩、天王李塔、七聖女等,而高亭村村民信仰中山古寺。

第二,流浪

根據傳統,村民們必須在夏天和夏天之間的那個星期天請上帝出去。那壹天,整個村莊充滿了熱鬧的氣氛,沈浸在煙花爆竹中。

上午八點半整,隨著壹聲鞭炮齊鳴,拜神儀式正式拉開帷幕。拜神必須按照特定的順序排列,在安保人員的保護下,從數千名圍觀者中開辟出壹條行進道路,沿著裝飾得像星光大道的拜神路線緩緩前進。在整個團隊中,送佛者需要充沛的體力,每尊佛像由四人承擔。雖然姿勢和轎子沒什麽區別,但仔細看還是會發現壹些不同:佛像坐在暗紅色的扶手椅上,身體和椅子是固定在壹起的。送佛人只是將兩根紅色的粗木棒綁在椅子兩側,然後用粗麻繩將木棒兩端往同壹個方向捆綁,就形成了壹個簡易的轎子。拜神的路線是繞村壹圈。在整個過程中,要保證村裏所有的房屋和農田都陸續出現在神靈的視線中,也就是讓神靈熟悉全村的情況,保護村民的健康和安全,保證所有的農田都不生蟲不害,秋季豐收。除了4名負責安全的“安全員”,還有2名負責燃放煙花和火炮的人,分別在隊伍的最前頭和最後壹頭,被稱為“炮”來烘托遊行的氣氛。此外,100多名手持彩旗的兒童在遊行隊伍中間歡快地行進,他們都是誌願者。與成年人不同的是,活動結束後,每個人都會得到壹元紅包。

第三,鼓樂

鼓樂作為壹種民間音樂形式,仍然廣泛存在於農村,尤其是在喪葬儀式中,各種鼓樂班壹直很活躍。然而,民間藝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時尚的沖擊。這些農村鼓樂班演奏的音樂中,流行音樂的成分逐漸增多,而傳統音樂的成分急劇下降,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傳統風格。然而,高亭村不僅保留了完整的傳統曲牌,還保留了沈悠鑼鼓的表演形式。

高亭村的走神鑼鼓樂隊規模不大,在走神隊裏分為三組。第壹個開道的團體叫“開鑼”。兩人肩上扛著壹口大鑼,用壹根粗木棍,後者邊走邊敲,聲音有序;第二組,位於雕像前,由三人組成,壹梆子、壹鈸、壹鑼,形成三角形隊形;第三組跟著偶像,是最熱鬧的壹組。壹個小喇叭時不時吹壹個大三度的亮喇叭,接著是兩個大嗩吶不甘示弱,接著是小鈸、大鈸、小鑼、小鼓。這些樂手不是平日裏參加婚喪嫁娶儀式的主兒,而是村裏不折不扣的農民。他們學著玩,只為了壹年壹度的遊神盛會而玩,壹分錢不拿,所以能保持他們古老的傳統本性。

第四,木偶戲

木偶表演是高亭村遊神會儀式的重頭戲。為了報答上帝的保佑,村民們每年都會邀請木偶劇團來表演,以示誠意。這壹次,高亭村邀請了蔣永清的班級。浙江的木偶大多是25厘米左右的“提線木偶”,頭上刻有人物。根據他們的角色,壹個木偶掛著10到15的線,前臺木偶壹手拿著卡鉤(壹個有固定線索的小木板)壹手拉著線表演。舞臺由壹個木偶棚組成,木偶棚由20多根細竹竿搭成,放在壹個木制平臺上。舞臺前是壹個用單人草席鋪成的小舞臺,用於木偶表演。後面是掛備用木偶的地方,放戲箱。其中間是提線工所在的“前臺”,與小舞臺隔著舞臺中央(由兩根細木條支撐的十多塊背景幕布)。小舞臺的右邊是背景樂隊,按照正確的方向演奏。在舞臺的正面,有壹幅紅色的對聯。第壹部分是“祈福桂茂日風調雨順”,第二部分是“迎聖駕夏至”,披著“幸福生活”。關於這幅對聯,村民中流傳著壹種說法,上下聯的前五個字世代不變,後五個字每年可以適當改動,所以被村民們稱為“年年相同,年年不同”的奇怪對聯。浙南布袋戲的音色、曲牌、樂器、劇本等與浙江吳劇基本相同,多以唱徽劇、隨機演奏為主。因為木偶藝人大多是半農半藝的家族式鄉村藝人,無論是戲份還是唱腔都是口口相傳。在傳承的過程中,每壹個提線藝人都或多或少的表現出創作者的身份。他們總是根據現場的情況、觀眾的需求和自己的審美取向,對人物的語言和性格進行及時的再創造,而不是像專業劇團那樣嚴格按照劇本模式進行表演,所以總體上是自由靈活的。木偶劇團長期活躍在冷塢、窮鄉僻壤,決定了其人員精幹(壹般為4至5人),服裝簡單(所有木偶服裝和樂器只有壹箱),因此自然形成了木偶劇團的壹個共同特點——音樂和表演陣容都比較單壹。浙南木偶劇團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這些劇團都會唱松陽高腔,這是木偶劇團與人演的吳劇劇團的最大區別。畢竟神遊比賽很少,所以這類戲班主要表演的是正月許願戲和平日的平安戲。這種迎神劇很少演出,在演出日程和演出程序上與許願劇、和平劇略有不同。請神遍全村後,要把他擡到臺上看戲。這時,戲班還會在後臺敲鑼打鼓迎接他們,在小舞臺上,四個布偶扮成四尊佛像坐在中間,為他們獻上壹柱香。此時,正是遊神遊戲中所有因素最集中的時刻。等待上演的木偶戲,千奇百怪的祖宗對聯,安詳而坐的雕像,念誦玄經的道士,鏗鏘的鑼鼓,都同時匯聚在同壹個平臺上。接下來是“從馬戲中下馬”的表演——《鮮魚的故事》(壹部獲獎的古老傳統戲劇)。除了村裏的男女老少,還有從其他村子趕來觀看的村民。2000多人的場面十分壯觀,村裏最大的看臺座無虛席。臺下黃黑黃黑的臉更是看得過癮。

五、道家誦經

神秘道士讀書唱曲。之所以神秘,或許是因為,壹方面,自始至終,大多數人都不明白道士在唱什麽;另壹方面,道家是道家,念的經,唱的經,都是祖上教的。沒有要拍攝的視聽圖像,也沒有要測試的文本。在遊神的隊伍中,頭戴紅黑八卦帽,身穿紅黑八卦服的道士走在最後。他右手拿著壹個銅鈴,左手拿著壹個黑龍角(由竹子制成,彎曲成角的形狀)。遊行過程中,他不時按鈴,吹響龍角,只能發出“嘟嘟”的聲音,而且每次吹響之前,他都要把手中的龍角旋轉幾下,以示靈驗。松陽地區的道士歷來分為文士和武士。武士多活躍在驅鬼、祛病等地方。做事時,他們壹邊持劍壹邊唱歌跳舞,動作粗獷有力,時而跳躍,時而舞動,時而翻滾。但大多數文士都活躍在求雨求神、祈福消災、翻死者、祭祀等場合。與武士相比,從表面上看,最大的區別是武士強調跳舞,而文士強調唱歌。做事情時,文士不僅使用與武士相同的樂器,如鈴鐺、龍角,還使用旋轉、彎腰等簡單的舞蹈動作,始終專註於念經。現在松陽地區僅存的幾個道士都是文士,所謂武士的神通都沒有流傳下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這種神秘的文士讀唱樂,卻奇跡般地被神遊比武大會等習俗流傳下來。

下午16: 30,“馬戲”結束。這時候就需要以同樣的隊伍規模把神送回神廟。唯壹不同的是,返回的隊伍不是往回走,而是往回跑。或許是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神總是可以在雲霧中行走,所以用奔跑來代替神的“飛翔”。

雖然今天的遊神遊戲娛樂性遠遠超過了神,但我們不能否認,隱藏在人們頭腦中的神崇拜意識,不僅保存了古老的傳統儀式,也為遊神鼓、逗樂神偶、道教唱樂等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社會動力。

  • 上一篇:所有關於茶的信息
  • 下一篇:元宵節有哪些種類的燈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