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民樂有哪些鮮明的特點?

民樂有哪些鮮明的特點?

中國民族音樂的特征

1.位置

所謂局部性,也叫地方性或區域性。中國幅員遼闊,面積接近整個歐洲(中國面積960萬平方公裏,歐洲面積1016000平方公裏)。從地形上看,有高原、山脈、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氣候方面,有四個明顯的溫帶、四季常青的亞熱帶和最南部的熱帶;就經濟生產方式而言,有工業、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不同類型。因此,地理氣候、自然生產條件、社會變遷、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等。不同的地區在同壹性別的大民族和文化下有不同的特點。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氣質、審美情趣也各不相同。而且這種特征和差異的程度與發達的交通狀況和對外交流的頻率成反比:交通越發達,對外交流越多,地域特征越模糊;反之,交通越閉塞,與外界的聯系越少,地域特色越鮮明。所以偏遠、人跡罕至的山村,民樂突出的地域特征,往往足以讓新人無法接受,無法理解。而這也恰恰是在過於封閉的環境下產生的音樂難以傳播到國外的原因。

民間音樂的地域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語言特點

中國有許多民族。根據1990的統計數據,除了56個已確定的族裔群體外,還有749,000人沒有確定其族裔歸屬。56個民族中,除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語言,分屬5個語系,11語系。壹些民族由於歷史遷徙等原因,民族語言屬於同壹語系但又屬於不同語系的情況比較復雜。比如生活在中國西北的裕固族屬於阿爾泰語系,但是西部的裕固族語言屬於突厥語系,東部的裕固族語言屬於蒙古語系。譜系分類法是將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分為語系、語系和語族分支,根據某壹母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匯* * *同音異義詞對語言進行分類。語系是同源語言的總稱,根據語言新奇程度細分為語系和分支。越往下,其成員的親緣關系越近。每個民族的語言都有自己的語音系統。從民族到語支、語系、語系,越往上,語音系統的差別越大。發音有四個要素:音高、音色、音長、聲強。它們也是音樂的四大元素。語音特征通過歌曲中的歌詞影響音樂的音高、音色、節奏和力度,以聲樂作品為橋梁影響器樂作品中的音樂詞匯和潤腔方式。另外,在壹個更大的民族內部,方言也有差異。方言是壹個民族內部語言的區域性變異。以漢語為例,有七個方言區,即普通話、吳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和粵語。在每個方言區下,還可以進壹步劃分方言片、方言片、方言點。壹般來說,方言之間的差異小於民族語言之間的差異。但是漢語的壹些方言之間的差異,比如北京話和粵語,要大於壹些民族語言之間的差異,比如俄語和烏克蘭語。就語音對音樂的制約而言,語音差異越大,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音樂差異越大。因此,使用民族語言或方言的民間音樂比使用同壹種語言的專業音樂要有特色得多。

漢語方言很多,有“十裏不同音”的說法。這就使得同壹首民歌因為不同地區的發音不同而變調。以下是江蘇和河北民歌《孟姜女》的兩個變奏曲。在保持基本樂音不變的基礎上,音高運動的壹些細微變化,導致了兩種曲調在性格和氣質上的差異。綜上所述,江蘇的曲調柔美委婉,河北的曲調渾厚棱角分明:

中國統壹後,秦始皇在全國統壹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以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和地區間的交流。但他只解決了“同音字”的問題,卻解決不了“諧音”的問題,所以他給後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

②人格特征

關於地理模式的作用,黑格爾曾經總結了三個方面,即地理環境對經濟、社會關系和政治制度、人的性格的作用。地理環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熏陶著人們的性格和氣質。有過壹些旅行經歷的人,往往會覺得不同地區的人性格傾向不同。總的來說,中國北方人粗獷豪爽,南方人細膩溫柔。作家沈從文曾說:“雲是局部的:中國北方的雲是重的,人也壹樣重。南方的雲是熱鬧的,人也壹樣熱鬧。”豐子愷也說過:“周圍的風景對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桂林的奇山給了廣西人壹種奇特的性格,勇敢頑強,直爽直爽。”四川長江浩浩蕩蕩,水流湍急,山勢險峻。那裏的人們豁達頑強,生命力旺盛,民樂也機智勇敢幽默;西北黃土高原幹旱荒涼,黃土地襯托著高原上空的藍天白雲。到處都是風沙,那裏的人們性格淳樸深沈,民樂在它悠遠的歷史中有些蒼涼。江南地區山川秀美,物產豐富。這裏的人們聰明機智,民樂細膩委婉,曲調優美動人。東北氣候寒冷,黑土地肥沃,民風淳樸,民樂清脆、活潑、風趣...

地理環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創造的性格創造了與環境相和諧的文化,文化又進壹步強化了環境氛圍。長期以來,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地理環境、文化氛圍和歷史傳統的影響下,形成了各自鮮明的文化類型。這種文化類型尤其表現在地方戲曲中,空間更大,更包容,更有表現力。比如,評劇擅長表現父母的人情世故,越劇擅長表現才子佳人的喜怒哀樂,秦劇擅長表現激昂悲壯的恩怨情仇,京劇擅長表現帝王將相的功績與奮鬥,等等。

③音樂特征

由於文化發展和傳統的不同,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的音樂元素也存在差異。壹般來說,北方民樂多采用七音,南方民樂多采用五音;北方民樂的旋律音較大,旋律運動躍入其中,而南方民樂的旋律音較小,旋律運動多階段推進;北方民樂的旋律線是有棱角的,南方民樂的旋律線是曲折的。北方民間音樂充滿敘事特征,南方民間音樂充滿抒情特征;等壹下。

通過無錫民歌《無錫戲》及其北方變體《探清水河》,我們可以看出南北民間音樂在特征上的差異:

隨機應變

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傳播方式是口頭傳授。老歌手、老藝術家或大師在傳承藝術時靠唱歌來表演,而新歌手、年輕藝術家或學徒在學習藝術時靠聽覺和記憶,基本不采用傳承書面樂譜的方式。壹方面,中國沒有完善的民樂記譜法;另壹方面,所有優秀的歌手和藝術家都有機會在傳承下來的民間音樂中發展自己的才華,並對其進行加工和改編。民族音樂的成就是千百年來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口碑傳承的方式造成了民間音樂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為集體加工提供了條件;而不斷的集體加工,讓代代相傳的民樂越來越完美。隨著這種發展,民間音樂在演唱和演奏中的即興性已經成為檢驗歌手和藝術家修養的標準。在各個民族和地區的農村地區的二重唱活動中,獲勝者是善於即興創作所學曲調和歌詞的歌手。在江南絲竹的合奏中,定分只是基本框架,每次表演都不壹樣。要看音樂家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即興創作能力進行現場處理。為了配合默契,樂手們總結了壹套合作方法,比如妳繁我簡,妳動我靜,妳斷我,妳優我等。過去,老戲迷或業余戲曲演員去劇院往往不是為了“看”歌劇,而是為了“聽”。他們可以在臺下聽得津津有味,閉著眼睛搖頭。他們熟悉舞臺上上演的故事,幾乎能背出唱段的詞和歌。他們來聽著名演員的即興變化。當演員不按慣例在某個地方演唱,而是做現場表演,而且這種表演更有利於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故事的進展時,就會鼓掌。

即興是民樂的壹種創作方式,創作者是表演者。即興創作雖然只是相對固定的曲調中的局部變化,但通過幾代人的積累,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展。在這種創作中,觀眾既是欣賞者,也是評判者,他們不必等演員謝幕時才給予認可、鼓勵或恭敬的掌聲。賽場上的喧鬧、歡呼、噓聲及時表達了自己的好惡,也體現了觀眾與演員(創作者)之間更為密切的關系:除了商業演出中觀眾是演員的衣食父母的關系,民樂中的演員與觀眾之間有著更為和諧、平等、直接的關系,這可能也是民樂比專業音樂更生動活潑的原因之壹。

3.傳播可變性

民間音樂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以及地方性和即興性的特點,導致了其在流傳過程中的多變性。這種變化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①地區差異

當壹首民謠在異地傳播時,旋律會因為歌詞方言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曲調也會因各地人的性格特點不同而產生情緒上的變化。上述江南和河北的孟姜女(1)實際上包括了這兩種變化。請看同壹首詩《繡兜》在晉中和陜北的演變:

這兩首詩的歌詞和曲調基本相同,只有幾處細微的差別,卻表現出情感上的不同:山西的繡包鮮艷、美麗,充滿歡樂;陜北的繡荷包簡單壓抑,透露出壹種蒼涼感。另外,山西繡兜的歌手用的是明亮甜美的音色,而陜西繡兜的歌手用的是沙啞呆滯的音色,凸顯了兩者的對比。唱陜北繡兜的二、四、六、八小節時,沙啞的音色和下行的旋律結合起來,造成了壹種哭泣的效果。

②情緒呈現變異

壹些相對簡單、直白的曲調,在情感表達上是中性的(如例6),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加工改編後,具有鮮明細致的情感傾向(例7)。前壹首曲子簡單直白,後壹首曲子火熱熱烈,生動地表達了壹個女孩子看戲前的興奮:

③表達功能性增寬變異。

民間音樂有多用途的傳統。將某壹主題的曲調換成其他內容的歌詞,並修改曲調以適應新的內容,是民間音樂常見的創作方式。比如民歌中的壹些曲調,最初是用來形容民間傳說中的悲傷內容(如孟姜女(1)),後來用來表達愛情(送別愛人)或言情小說中的英雄(三國嘆);同樣的曲調,《斷橋》既能表現女性相思之苦、憂傷之情的纏綿(“穿心調”),又能表現新娘上轎時的喜悅(“轎子上門”),或唱出四季生產勞動的繁忙(“四季歌”);等壹下。戲曲和曲藝音樂中的壹些曲調或腔調,中速時流暢順滑,慢速時抒情,快速時活潑熱烈或激烈。當然,除了改變這些曲子的速度,旋律的復雜程度也有所增減,曲子的臺詞也要相應改變。

(4)體裁間交叉和滲透的變異。

壹些民間曲調吸收了曲藝音樂的表現手法,增強了講故事、展開情節的表現功能。有的曲藝音樂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拓展了表現戲劇沖突和激烈情感的能力;壹些民間器樂,從曲目的情節到音樂的結構,都受到歌劇的強烈影響;有些器樂或聲樂,在演奏和演唱時,互相吸收潤腔的方式,拓寬了表現手法和範圍。諸如此類。

總之,民間音樂在流傳過程中的變異是其發展和豐富的壹種手段,使民間音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4.人的本性

從《詩經·國風》來看,民間音樂表現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別於統治階級的,如歌頌勞動,痛恨嘲笑有錢沒心沒肺的,不公平反抗政府黑暗統治的,同情窮人不幸遭遇的,歌頌純愛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等等。由於民間音樂的內容往往與封建統治的要求不合拍,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下令禁止。如元代五宗至元旦期間,明太祖禁止歌舞,清代康熙、同治、道光禁止秧歌、蓮花落。面對皇帝的禁令,百姓也毫不示弱。陜北壹首民歌唱道:“天上大星控小星,地上平臺控軍門。只有知府控制知府,知府才能控制歌手。”(何其芳編選的《陜北民歌》)另壹位福建市民唱道:“新官上任事多,不管錢,不管飯。若禁民歌,則文武士絕。”對政府和文人的蔑視,以及對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自信和自豪,都是極大的震撼。

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以及統治者的不斷禁止和改造,民間音樂中的叛逆和其他積極因素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總的來說,這種積極因素在農村比在城鎮更大,在偏遠地區比在內地更大。在大城市很少演出的流派和品種大於經常在大城市演出的。

5.多功能的

專業音樂的作用是娛樂他人,在舞臺上為觀眾表演。民間音樂是多功能的。它可以自娛自樂,在極度悲傷或歡樂的時候唱壹首歌來發泄強烈的感情;也可能是他的娛樂,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駕馭音樂的能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敬佩;可以作為傳達青年男女之間感情的媒介,也可以用於婚喪嫁娶。它可以是集體勞動的組織者和指揮者,也可以是傳授生產生活知識的手段;可以作為史書,記錄不識字的勞動人民中時間的變遷,也可以作為教材,宣傳民族英雄的光輝業績;可以是小孩子的遊戲,也可以是長輩或領導對人民的鼓勵和號召;等壹下。民間音樂的多面性使其與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成為了壹部民間百科全書。

  • 上一篇:為什麽特斯拉壹年賣30萬+的車,而且顛簸噪音大的Model Y?
  • 下一篇:求古代女裝、發髻、配飾的名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