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侗族大歌產生的生態環境
侗族民歌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於以民族和地域為特征的自然生態和以豐富多彩的侗族民族民間文化為載體的人文生態的多圈系統運動中。因此,它離不開侗族地區的生態環境,這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圈。
壹,兩地土家族民間音樂的現狀
土家族傳統民間音樂種類繁多,有山歌、勞動號子、敲鑼、搖擺舞、冬冬葵、哭嫁歌、哀樂、草鑼鼓、戲曲、毛古斯舞、馬體神曲等。這些土家族民間音樂在兩地的生存方式是不同的。
今天在保靖縣流行的土家族民間音樂主要有民歌、敲鑼、搖擺舞、戲曲、婚喪歌、鑼鼓等。
當地民歌分為“沿河調”和“坡頭調”,都屬於四大曲。沿河調唱正字前往往有借口,坡頭調沒有。如果用這兩種腔來放歌[1],往往會簡化成兩句話。筆者通過收集民歌了解到,在當地每年的調歌會上,民歌對唱仍然是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節目。不管是從縣城來的,還是從山裏來的,不管是老是少,大家都爭著唱,不會唱的也圍著桌子看,遇到好的還會拍手叫好。從歌詞內容來看,除了傳統民歌中的土家族歷史、歷史典故、道德淪喪、日常生活之外,實用歌(政策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出現的新的民歌形式。對口支援、新公路建設、普及教育、發展農副產品等。都是政策歌的即興主題。本次巡演采訪的兩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以保靖縣的新面貌為內容,用“延河腔”即興創作了幾十句。我怕兩位老人聲音太大就停不下來。
砸錘子在當地被稱為“砸家夥”,也是年會上必不可少的節目,經常以砸錘子比賽的形式舉行。參賽的分隊伍不限於保靖縣,花垣、龍山等周邊縣的人也會自發組成分隊伍在年會上比賽。此外,在搖擺舞、哭嫁等場合,也少不了錘打。在采風的過程中,筆者也看到,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當地中隊的人數也比原來的三四人有所增加,最多時達到十幾人,場面十分熱鬧。
擺手舞在當地壹般被稱為“念念舞”。它最初是土家族壹項重要的祭祀舞蹈活動,在手搖廳、三月廳或年輪坪舉行,壹般在農歷正月或三月的每壹天結束。筆者在這次遊覽中註意到,當地的搖擺舞已經與以往的祭祀活動分離開來,而且主要是為了慶祝新年,場地和時間也沒有以前那麽嚴格。但是音樂、動作、舞蹈的內容還是和以前壹樣。
哭喪歌、跳喪是當地土家族婚喪習俗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屬於儀式歌。由於婚喪習俗在當地土家族中傳承至今,哭喪歌和跳喪也壹並保存下來,其風格、功能和傳承方式與傳統基本壹致。
割草鑼鼓當地稱為“鑼鼓”,是壹種勞動歌曲。起初,由於大多數土家族人居住在偏遠的山區,人們敲鑼打鼓驅趕野生動物,以防止他們在耕作時受到野生動物的侵犯。後來逐漸加強唱歌,鼓勵勞動。壹般來說,保靖縣的草鑼鼓在唱腔上分為“歌頭”(唱晨景或唱古)、邀神(先邀歌者,後邀五方五神)、唱歌(題材廣泛,可以是傳奇故事或隨編隨唱)、送神(含結束語、時代、邀神)等,主要由音調、節奏不同的兩段組成。先把鑼鼓引向唱腔,旋律高,節奏自由,然後節奏變得活潑有力。這種勞動歌曲在當地的山野裏還能聽到,但在縣城裏已經不流行了。
可惜的是,在這次巡演中,沒有現場錄制上述婚禮歌曲、喪跳、割草鑼鼓。
張家界現存的土家族民間音樂主要有情歌、敲鈸、擺手舞、割草、鑼鼓、毛古斯舞等。在遠離旅遊區中心或尚未開發成旅遊景點的地方,仍流傳著哭嫁歌、喪舞和馬體神曲。由於當地土家族民間音樂與旅遊活動緊密結合,筆者以各旅遊景點為例進行介紹。
黃龍洞:這個景區有專門的導遊。在導遊的過程中,導遊除了介紹各個景點,還會在旅遊結束前唱壹兩首土家族民歌。
金鞭溪:旅遊景區沿線的壹些茶館和餐館將為遊客提供土家族歌舞菜單服務。除了茶、飲料、小吃,這類地方還有土家族歌舞的特色菜單。按照女獨唱、男獨唱、男女對唱、歌舞的分類,列出了歌曲的名稱和演唱的價格。表演者多為居住在景區內或景區附近的當地人,多為土家族。演出時,歌手們都穿著土家族服裝。他們經常根據季節、當天的天氣和遊客的不同情況即興創作歌詞,大多數是歡迎遊客或與遊客開玩笑。事實上,遊客點歌時,接受服務的不僅僅是點歌的人,其他圍觀的遊客也收到了同樣的土家歌。所以壹個人點歌,大家都受益。寶峰湖:這個景區也有專門的導遊。遊覽過程中,有壹個景區,土家族男女成群唱歌,表演者站在兩個山頭上兩人壹組唱歌。此外,還有兩個分別安排男女獨唱的景點。表演者的歌都是土家族民歌,用中文演唱,歌詞壹般不變。在遊湖過程中,導遊還會為遊客演唱土家民歌,或與其他導遊、特色景點歌手對唱,甚至鼓勵遊客參與。這樣,遊客也能體驗到土家族的生活樂趣。同時,參與性和互動性的增強,加深了景區在遊客心中的印象。
毛焰河/猛洞河:這兩個景點主要提供漂流服務。有兩個人在橡皮割刀上撐船,壹個在壹頭,壹個在另壹頭。因為撐船需要兩人配合,所以在漂流的過程中,撐船師傅必須要唱撐船喇叭。這是景區內現存的壹種不可多得的保留了傳統功能的土家族民間音樂。
民俗山莊:此處免費為就餐遊客表演民歌、搖擺舞、敲鈸等土家歌舞。
手搖館:按原土家族手搖館建造,主要為遊客表演搖擺舞、毛古斯舞、哭嫁歌等與土家族民俗密切相關的歌舞節目。
除了上面提到的景點,秀華山亭、土家風情園、張家界民俗別墅、民族藝術園等民族文化旅遊項目也是當地文化旅遊的重要環節。)
此外,介紹土家族民俗和音樂、土家族民間樂器的各種音像制品,是當地文化旅遊的另壹種形式。
二,生存環境對土家族民間音樂生存的影響
保靖縣和張家界都是土家族聚居地,都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距離超過100公裏,但兩地的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卻相差甚遠。
(壹)兩地土家族民間音樂的差異
首先,現有的音樂種類、功能和傳承方式存在差異:
兩地現存音樂的功能比較;
傳統
新舊共存
新的取代了舊的
保靖
哭嫁歌,鋤草,鑼鼓,哀樂。
民歌,擺手舞,敲鈸,戲曲。
——
張家界
跳喪
哭嫁歌,割草,鑼鼓喧天,
馬體的贊美詩和撐船之歌
搖手舞,敲鈸,情歌,莫格斯舞。
兩地現存音樂傳承方式的比較;
傳統
新舊共存
新的取代了舊的
保靖
漢劇,哭嫁歌,玩木樁
喪,山歌,草,鑼鼓
搖擺舞
——
張家界
哀悼,除草,敲鑼打鼓,
哭泣的婚禮歌曲,馬體神曲
劃船號角
情歌,毛古斯舞,搖擺舞。
上圖清楚地表明,保靖縣失傳的情歌、勞動歌、毛古斯舞、馬體歌至今仍在張家界流傳。而且那兩個地方* * *功能不壹樣。保靖縣土家族民間音樂基本保持了傳統的功能和傳承方式,壹些功能發生了變化的音樂種類主要是宗教功能的下降和娛樂功能的增加,這裏的娛樂以自娛為主。在傳播傳承的方式上,仍然以現學現傳為主,但絕大多數種類的音樂已經不再局限於親子教和同宗教。在張家界,土家族民間音樂主要以新的功能和傳承方式再生。它的音樂本身不再是當地生活的反映,而是服務於遊客和經營者。其功能也從交友、催功、敘事、祭祀、自娛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到以商業為主,娛樂為輔,而此時的娛樂也從自娛自樂變成了娛樂他人。從傳播渠道來看,土家族民間音樂不再局限於當地個別種類的音樂、歌曲所對應的場合和對象,而是通過書籍、唱片、民俗村等旅遊景點、餐館、茶館等經營場所,不選擇對象和時間進行傳播。在傳承方面,父母子女代代相傳,不言而喻。只是為了保證文化旅遊的質量,要求當地景區的導遊參加培訓班學習土家族民歌。土家族民俗村的演員們要求了解更多的土家族民間音樂。除了這些因工作需要而通過學習班傳承的方式外,那些對此感興趣的遊客還可以通過購買的書籍和唱片或在旅遊過程中直接向導遊和演員學習。對於那些專業的研究者來說,這些相關的商品,再加上各地文化館的相關信息,也是相當豐富的壹手資料。其次,同壹種音樂的曲式不同。以《采風》收集的打鈸、揮舞資料為例:
1,錘打
在保靖縣,三人抹子和四人抹子是最常見的組合形式。四人鈸由壹個大土鑼、壹個馬鑼(即小鑼)和兩套鈸組成。大鑼音調低,馬鑼音高強,兩套鈸以鈍鈸為主,復雜難彈。三人鈸是在四人鈸的基礎上去掉而成,用“劉鈸”[2]代替領奏,對鈸的技術要求較高。從這種組合形式可以看出,當地的打擊樂器以純粹的打擊樂器為主,依靠豐富多變的節奏來展現其音樂魅力。即使今天鈸的數量可能有所擴大,但對於各種節奏,挖掘節奏,註重樂器(尤其是鈸)的演奏技巧,仍然是主要手段。音樂家根據各種樂器的特點,運用相應的演奏技巧和節奏模式,相互配合,以最接近現實的音色和音響效果,生動地表現各種生活場景和形象。
在張家界,多是五人打鈸,即在四人打鈸的基礎上加壹種當地的嗩吶,所以也叫“五人吹”。與保靖縣的鈸相比,表面上看只有人數和樂器的增加,但有質的區別,即從單純的打擊樂器到有旋律的打擊樂器。在張家界民俗村這樣的地方,箏隊壹般采用與嗩吶等有旋律的樂器相結合的形式,很多曲目都是改編自壹些大家熟悉的民間曲調。這無疑是旅遊區土家音樂迎合大多數遊客審美習慣的結果。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比起純粹的有節奏的三人鈸、四人鈸,悠揚的五人鈸、六人鈸當然更有吸引力。
2.搖擺舞搖擺舞主要是在春節期間在保靖縣表演。表演者壹般不是專業表演者,壹般都是有其他固定職業的當地人。新年舞會前,我們會組成舞蹈隊臨時自發排練。但在張家界,擺手舞不再受時間限制。為了吸引遊客,張家界的舞動館幾乎每天都有舞動表演,完全融入了商業娛樂表演。這樣看來,張家界的擺手舞演員的服裝和道具比保靖縣的要好得多。另外人多了,演出時的陣型變化也更加豐富。在傳承方面,保靖縣有兩種情況:壹是過年慶典節目上或表演隊排練時,當地人“看”會。這種做法還是屬於傳統的“獻心”;第二,本地演藝單位特別為某些表演或比賽安排搖手舞。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涉及到教師和演員之間的教學過程。值得壹提的是,無論是春節慶典上自娛自樂,還是參加表演隊,成員都是當地的土家族人,不跳舞的時候還有其他正式職業。因此,他們采取的行動很容易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就這樣,他們跳得很賣力,觀眾看起來也很親切。同時,由於年節的自發性,表演者對服裝、道具、舞臺布置等要求相對較低。他們的觀眾平時也是認識的,看演出也是以支持、刺激、感受氣氛為主,不會在意其他的。
在張家界,擺手舞主要由專業的表演者表演,動作往往由專門的老師編排。但由於它們與搖擺舞原本所表達的生活內容相對較遠,所以它們的動作無論是選擇、編排還是表演都遠離現實生活,無法從日常生活中體驗,只能模仿。但由於表演者和編舞大多接受過壹定的專業訓練,往往可以通過隊形變化和舞臺定位來彌補之前的不足。此外,由於當地的擺手舞表演單位屬於各旅遊景點,經濟條件相對寬裕,服裝、道具、舞臺布置等質量相對較高。
(二)兩地民間音樂生存環境的差異
鑒於上述兩地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的對比分析,本文探究了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兩地不同的生活環境是造成土家族民間音樂現狀差異的主要因素。
保靖縣主要經濟來源為農牧業和礦業,當地經濟結構仍以農業和以農業為主的農副產品為主。由於地域有限、交通不便、對口銷售對象有限等諸多原因,當地的礦業、畜牧業和農副產品生產無法形成較大規模。這些使得經濟水平很難有大的提高,基本維持自給自足的狀態。這就為草、鑼鼓等民間音樂的保存提供了相應的生存基礎。此外,由於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有限,本地人口流動(尤其是外來人口流入)並不大,壹些純享受性的服務和休閑娛樂方式(如電影、卡拉ok、迪廳等。)在當地並不受歡迎。這無形中保護了土家族的壹些傳統習俗和娛樂活動。哭喪在當地仍能盛行,唱山歌、敲鈸、唱地方戲很少受到其他音樂文化的沖擊。但正是由於保靖縣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使得毛古斯舞、馬體神歌等各類音樂,在失去了相應的生活內容後,無法從其他方面得到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最終失傳。
再來看張家界,總面積9563平方公裏。其中,武陵源地區山峰眾多,造型生動,山谷縱橫,植被茂密,為世界罕見。1988年8月,當地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 65438+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使當地旅遊業蓬勃發展。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下,張家界制定了“旅遊帶動”的發展戰略,明確將旅遊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富民強市的支柱產業。當地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不再是當地經濟的主要來源;以此為基礎的農副產品在旅遊經濟中只是作為旅遊紀念品的壹小部分在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是,酒店、餐飲、旅遊團、快速攝影等服務業,土特產、民間工藝品、特種郵票、紀念冊等旅遊產品快速崛起;此外,由於旅遊業的發展,當地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交通、信息交流、當地郵電通信業和運輸也得到發展,對外貿易、吸引外資等壹系列措施也比較容易實施,進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自然,當地人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真正下地幹活的農民越來越少,而從事服務員、導遊、攤販等服務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原本以農業為基礎的生活內容、價值取向、藝術審美等等也被改變了。傳統的土家族生活習慣逐漸城市化、現代化,傳統的喪、喪、年會等土家族生活內容逐漸消失,相應的音樂形式也逐漸失去了生存載體,即將消失。然而,事情發生了變化。湖南省政府在湘[2000]8號文件中指出:“支持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加快旅遊景點和旅遊線路開發,大力發展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旅遊”[3];此外,《湖南省旅遊管理條例》第七條也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旅遊工作的部門應當...開發旅遊產品,豐富旅遊文化生活”[4]。在上述規定的指導下,張家界努力成為壹個生態旅遊城市,將神奇的景觀與獨特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因此,文化旅遊給土家族民間音樂帶來了活力:土家族民間音樂成為當地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家族音樂表演、土家族民間表演、土家族工藝品及相關的專輯、書籍、唱片等。在這個優秀的市場上搶盡了風頭,哭嫁歌、土家族情歌、馬體神曲、毛古斯舞、草鑼鼓等失去了生命載體的土家族音樂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
/papers/papers_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