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沒有關於氣功起源的直接文獻。目前對氣功起源的研究是基於幾個間接文獻的相互佐證。主要是:
據古代記載,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4000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的中原發生了洪水。史記和孟子都有類似的記述。還有另壹本歷史書《呂春秋》?古樂》記載,
因為下雨潮濕,人容易氣血凝滯,或者全身、關節疼痛,所以用舞蹈來活血補血治療疾病。2000年以前的經典醫學著作《黃帝內經》?蘇文?在談到不同療法的來源時,伊倫說,中原地區地勢平坦潮濕,人容易出現四肢冰冷、關節腫痛、四肢痿軟無力等骨關節病,要用指壓高蹺進行治療,所以指壓高蹺的療法起源於中原地區。這說明,在唐堯曾經具有“宣傳”功能的“舞”,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發展為“導踩高蹺”。
《內經》?蘇文?“化精為氣”的理論;“古人生活在動物與動物之間,是為了避寒而搬家,是為了避暑而住在陰涼處。裏面沒有仰慕的疲憊,外面也沒有官架子。在這個荒涼的世界,邪惡無法深入。”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生活艱難,生活在野生動物出沒的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中,靠運動加強新陳代謝,增加熱量來避寒;找壹個陰涼的地方安靜地休息,減少新陳代謝,減少產熱,避免夏季高溫;心不為七情所擾,貌不為名利所沖;這是壹個簡單的社會,人們有壹種寧靜、快樂、淡泊的心態,所以疾病和邪惡的入侵不會深入人體。這是對原始氣功保健的描述。氣功至今仍分為動靜兩大類,與古人動靜養生壹脈相承。
據1975考古發現,在青海省樂都區劉灣三平臺,出土了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壺等文物。彩陶缸上有壹幅彩塑浮塑人像,雙眼微閉,嘴近圓,微微前傾,腹部隆起,雙手張開,置於腹部兩側,雙膝微曲,兩腳分開,略寬於肩,為站樁呼吸的雜技形象。據有關專家考證,這件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雜技人像只是古人的壹種姿態。更有意思的是,畫像是男人的頭和女人的身體,也就是男人的上半身和女人的下半身。雖然這是古人的壹種生殖崇拜,但男女壹體體現了調和陰陽、陰陽壹體的理論思想。這有力地說明了中國氣功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1957年,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也發掘了壹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其中有壹個繪有舞蹈圖案的彩陶盆,上面繪有黑色的舞蹈人物。整幅畫人物突出,表情生動,五人壹組,手拉手,面向同壹個,佩戴飾品,壹共有三組。據考證,也屬於馬家窯文化。從最初的模仿動物到引導,稱為仿生氣功,如五鳥戲、六鳥戲等。
據說氣功起源於原始人的自我保健。除了古籍和出土文物,古代醫書和醫生對氣功療法也非常重視。從儒、釋、道、武、藝等流派對氣功的運用來看,雖然目的不同,但都是發揮氣功的健身養生作用,這與氣功源於人的本能的自我保健有關。
中國氣功經歷了漫長的原始萌芽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發展,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煉丹進入學術殿堂,體現在百家爭鳴的理論中。
“蘇文?《古代天真論》中有記載:“聽說古代有真人,舉天地,抓陰陽,吸精氣,獨立守神,有同肌,故能長命於天地,無盡頭,是活路。”“虛邪為賊風。當妳回避的時候,妳是冷漠的,虛無的。真靈跟著它走,靈被關在裏面,妳總是生病。"
莊子?黃帝向廣請教養生之道的故事在《易》中有描述:黃帝去拜訪廣,廣叫他回去齋戒三個月再回來;黃帝照做了,廣見他如此虔誠,就把氣功養生的秘訣概述如下:“我好含蓄,我好無知,我不聽,我心平氣和,我自以為是。”它必須是安靜的,清晰的,妳可以永遠活著,而不需要辛苦和動搖妳的本質。"
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他是歷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儒家經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中,提出了所謂的儒家思想,比如“學東西”、“誠”、“廉”、“修身”、“治國”、“平天下”。
孟子主張“修吾浩然之氣”。
在《莊子》壹書中,我們以孔子和顏回對話的形式,詳細描述了“心齋”和“坐忘”。如《莊子?在世界上,孔子說:“有意誌,不能用耳朵聽,要用心聽,用心聽。“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者也,空而待物者也,空者也,空者也。”顏回在莊子?大宗師跟孔子談坐忘的心得,說“墜入姿態,靈動,離形而知,在道,謂之坐忘。”坐忘就是早期的禪定,所以郭沫若在《坐忘功夫》中指出:“坐忘功夫可以追溯到顏回,...顏回的坐忘論,這甚至是中國坐忘的開始。”
《管子》也認為“能守壹,棄萬災。”
戰國余明,又名齊明玉佩、齊明余明、齊明,是公元前5世紀末至公元前4世紀初的文物,現藏於天津博物館。這是反映氣功歷史的珍貴實物,也是迄今為止最早完整描述氣功鍛煉的實物。四十五個銘文刻在這個空心的十二面體玉飾上。文曰:“動之氣,深則存之。儲存的時候會拉伸。當妳拉伸它的時候,妳會下降。當妳下降時,妳將被固定。實為可愛,可愛為長,長為退,退為天。天在上,地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目前,雖然碑文中所描述的氣功功法是什麽,眾說紛紜,但說明戰國時期氣功功法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而華佗則基於“流水不腐,六畜動於《淮南子》中”的思想,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自創了壹套動技能,說:“我有壹出五禽戲,其壹為虎,其二為鹿,其三為熊,其四為猿,其五為鳥。能“除疾病,益蹄足,以當向導。不開心就扮演小鳥的角色,開心的流汗。因為妳全身都是粉,身體輕,想吃。”
1973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隨葬品中,有導遊圖、雀骨吃氣、養生方子等幾件珍貴的氣功文物,反映了當時氣功的發展狀況。
《導遊圖》是壹幅彩綢畫,畫有男女各種姿勢,出土時殘缺不全。現存圖片44幅,分四排排列,銘文很多,但能辨認的只有28幅。據考證,墓主人是當時長沙丞相李滄之子,葬於公元前168年。全圖高50厘米,長約100厘米。原來總名和作者都沒有前言和後記。現在是出土後命名,看內容而定。
《闕骨石齊篇》是壹部主要描述吃氣(即呼吸鍛煉)練習方法的專著,也是歷史上第壹部專門研究闕骨的著作。書只有26行,刻在壹根竹筒上,對吃五谷、吃氣的方法和適應癥都有明確的論述。此外,書中還講述了如何掌握不同季節、四季氣候不適宜吃氣的特點,體現了中醫養生整體觀在氣功鍛煉中的具體應用。
養生方劑學致力於養生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氣功養生。《十問》壹書中描述的治氣方法是“吸氣須深而長,新氣易守,舊氣易留,新氣易活。善氣者,夜間使氣滯消散,新氣匯聚,以通九竅,實為充實五臟六腑。”它強調了呼吸練習的祛舊吸新作用。文中討論的治療氣的四個註意事項與《闕骨吃氣》中的內容是互補的。“忌食氣:春忌濁陽,夏忌湯風,秋忌霜霧,東忌靈隱。”
在長沙,還出土了東漢初年的“神仙飲玉泉”銅鏡。除了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仙人、瑞獸外,還有三個銘文:“方上在壹個美麗的地方,真是太巧了,天下有仙人喝玉泉吃棗不知渴。”方上是當時為皇帝制作禦用器皿的官員。黃帝用的銅鏡上,刻著神仙家練谷的方法,可見當時氣功發展的程度。這和《內經》有關?蘇文的遺產?針法理論中的吞津法也是如此。
從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氣”這個概念出發,來說說氣功的內涵。要弄清這壹點,需要從我們對人類生命運動的看法說起。
眾所周知,人與普通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他獨特的精神活動——意識活動。因此,人的生命是精神和肉體的統壹。對此,古人有過很多精辟的論述,比如《淮南子》?陶淵明荀說:“夫形者也,生也;生氣的人充滿生命;天,命之制也。”這裏的形式是指身體,而神是具體的物質,人的意識和精神活動是其功能的體現。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的精神和身體活動是由人體內四處流動的氣來滋養和維持的;各級氣化過程不僅以形式為基礎,還受精神和意誌的控制。
根據上述以神為主、形氣神三位壹體的人的生命整體觀,人可以通過精神和心靈的積極鍛煉,加強精神和心靈對身體的控制以及氣化過程和氣在體內的運行,從而激發和強化人體的內在功能,達到身心的高度和諧。這種方法被古人統稱為“修身”。
先秦諸子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都非常重視修身之道。管子把這種修身方法稱為“心法”和“內功”;莊子認為“素食之道”和“修形之術”是有區別的;孟子主張“立意”、“養氣”,說“我善於養我的浩然之氣”;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提倡“治氣養心之術”;養生家和醫生都有“導”、“行氣”、“吃氣”、“養生”的藥方。戰國文物上的銘文,齊的玉雕,就是“齊”的方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中,有導遊圖、鵲骨食氣、養生方子等。秦漢時期,以長壽為目的的丹道開始流行,它有別於內丹和外丹。東漢以後,佛教傳入,道教創立。當這種修身養性的方法與宗教實踐結合在壹起時,名稱就更加五花八門了。明清以來,武術家都說自己有內功。
“氣功”壹詞最早見於金?許遜的淩簡子,但直到宋代,它才成為雲起七大標誌中的壹個術語。清末少林拳秘笈中,有壹章名為“氣功解說”,指出“氣功有兩種學說:壹種是養氣,壹種是練氣”,但氣功壹詞並未被廣泛使用。直到20世紀50年代,劉·《氣功療法實踐》壹書問世,氣功作為壹種傳統醫學的治療方法才得以普及。
從先秦諸子的“修身”到今天流行的“氣功”,有壹個歷史的演變過程。內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本質上是壹樣的。據此,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將我國在氣功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有壹定造詣的專家編寫的《健身氣功培訓班(試行)》中“氣功”的內涵整理如下:
氣功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人類生命整體觀。它是壹種通過調整自己的心、呼吸和身體的運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開發人的潛力,達到身心高度和諧的技能。
以上對氣功的定義表明,氣功的理論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類生命整體觀;總結出古往今來各派氣功功法的* *性質是“調心、調息、調身”;指出氣功的基本功能是改善身心,開發人的內在潛能。
需要指出的是,氣功不僅是加強自身生命運動的有效途徑,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生命運動規律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