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節膜溫度。苗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出苗,在播種至立針前完成出苗。早春播種時,外界氣溫較低,在溫度管理上,封膜是主要的保溫方式。播種後,要經常檢查是否有露水或風。如果有露水或風,用土覆蓋種子,並及時封膜。出苗前,膜內溫度控制在30-32℃,出苗至1.5葉期間,白天膜內溫度控制在25℃。揭膜後,如果日平均溫度大於20℃和攝氏度,苗床應遮蔭降溫。
2、豎針揭膜。早春覆膜播種的目的是為了增溫保墑,促進秧苗早出苗、全出苗。但如果過早揭膜,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幼苗會生長緩慢,甚至變得僵硬;揭膜晚,隨著氣溫升高,膜內溫度高,幼苗過長,抗逆性差,第壹葉節難分蘗。壹般來說,揭膜的最佳時間是播種後5-7天,第壹片葉子完全展開之前(針狀,約2厘米)。揭膜當天,如果空氣濕度大,溫度低,應在早晨揭膜;如果天氣晴朗,電影應該在傍晚前上映。
3.徹底倒入揭膜水。揭膜的同時,要同時揭膜澆水,澆透。因為揭膜後苗木周圍空氣溫度急劇上升,根系吸水往往得不到,容易造成綠苗死亡。因此,應及時澆透揭膜水,以彌補揭膜後土壤水分的不足,使幼苗盡快適應環境變化。
4.補充“斷奶”水。在2-3葉期,幼苗的耐性最差,從卷葉到死亡的時間最短,對水分虧缺最敏感。這個時期也是防治死苗、提高成苗率的最關鍵時期。如果未覆蓋的水分不足,蒸發過度,水分含量差,必須及時補充“斷奶”的水分。
5.適度的化學控制。在土壤未用壯苗劑處理的苗床中,特別是為了培育較老的幼苗,分別在1葉和1葉的心期噴灑250-300ppm的多效唑與賽賽碘藻酸鹽的混合物,以促進分蘗和矮化幼苗。
6-3葉期後,進行控水和旱作。第三葉期後,幼苗較大,根系逐漸發達。壹般不能隨意澆水,要以控水和旱作為主,防止水分過多而白長。如遇高溫幹旱,中午葉子枯萎卷縮,晚上葉子不展開,晚上壹定要及時澆水。但水量不宜大,次數不宜多。
7.澆透“結婚水”。種植前壹天晚上,用1%尿素水溶液施壹次婚禮水和婚禮肥。這次用水很有講究,既要適量,又不能太多或太少;也要適時,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達到拔苗不費力,盡量不毀根的目的。移栽後盡快噴施海藻酸碘,促進根系愈合和生長。
進壹步閱讀
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1,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意義
水稻是我們城市的主要農作物之壹。在不影響水稻產量和效益的基礎上,通過各種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達到以下目的和意義:
1)通過對灰飛虱引起的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及其傳播的綜合防治,可有效保證水稻產量穩步提高。
2)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可以使大米的品質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要求。
3)通過各種綜合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將水稻生產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達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這三個方面是近年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優質高效無公害的農產品和省工省本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也是農民的需求。近年來,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灰飛虱的越冬能力不斷增強;由於農村土地承包制的限制,很多溝渠沿線的雜草沒有及時清理,客觀上增加了灰飛虱的數量,增加了防治的難度和成本。在灰飛虱大發生初期,由於防治藥物種類單壹,灰飛虱抗藥性不斷增強。通過采取各種綜合防治技術,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減少了環境汙染,節約了成本,提高了防治效率,從而步入良性循環。
2.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集成控制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水稻生產過程中應該采取什麽樣的綜合措施才能保證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用化學藥品浸泡種子;控制麥田灰飛虱,降低基數;4月下旬,結合小麥後期病蟲害整體防控,減少灰飛虱種群數量,減輕秧池危害。及時收割、翻耕和滅茬;稻區收獲壹片成熟小麥,耕壹片殘茬,可殺死灰飛虱的大量若蟲,減少有效蟲源。適當推遲種植期,增加種植密度;除田外的雜草。
2)水稻品種的選擇,抵禦條紋病毒和黑條矮縮病風險的能力不同,是成功的關鍵之壹。
3)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如何采取綜合措施防治水稻病蟲草害,使水稻達到無公害的要求,不使用吡蟲啉等單壹農藥,盡量使用兩種或三種復配。
4)水稻生產中的科學肥水管理。
綜上所述,水稻綜合防治技術實施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稻米品質大大提高。通過其他措施的不斷改進,達到了無公害農產品的要求。通過近年來水稻條紋葉枯病防治技術的推廣,確保了水稻的安全生產,保障了農民的高產,為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