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可能叫盆栽,但“盆景”壹詞更能概括其內涵,源於古典園林造景藝術,模仿自然景觀。所以,真正的盆景不是隨意的種植物,而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模擬,給觀賞者壹種震撼的力量,讓他們內心平和。中國的哲學壹直說“天地之大,謂之生命”,靈動的生命流動是自然最大的內在規律。古人練畫時,也要遵循“觀天地之性”的傳統。“自然”就是自然,了解自然就是了解生命。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融為壹體,盆景近在咫尺。眼睛看到的是天地的景色,心胸自然開闊了。宋人以“觀天地之氣象”來增強心性。
盆景的選擇和設計要以自然規律為依據。怎麽設置最好?明代學者陸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真知灼見:“盆景純芳,宮廷雅趣...它像朱霞壹樣腐敗。在寒風中呼吸,像紅雨。四令含香,香壹會推薦,美極了。最好是古色古香,搖曳生姿,疏花疏落,青苔青翠,山石玲瓏。更是青翠欲滴,婀娜蓬松,竹籬綠籬,婀娜多姿。水在妳的業余時間,妳會得到這個稱號。生而有韻,生而有情,非惡也。”盆景雖小,自然境界大。它設置在生活環境中,跟隨四季的變化,接受大自然的洗禮,閑暇時給它澆水,真的很自然。為什麽推崇“老幹部”“奇石”的原料,為什麽青睞“疏花”“青苔”的陪襯?這時,妳是否會想起古典繪畫中總被人喜愛的“枯樹”和“西方寒鴉”的形象?這就涉及到中國古典文藝思想的“古拙”,古典文人畫特別愛“古拙”。
老子的《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拙”不是蠢,也不是醜,而是指事物的本來面目。就藝術而言,過多的外在裝飾會遮蔽內在境界,於是“古拙文風”“古拙畫風”成為歷代文人的追求,可謂“剝了皮毛,才是真”。把生命投入到“老幹部”“死石”這種極度荒涼的語境中,不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嗎通俗點說就是“老樹發芽新芽”,觸動人心。此外,與中國藝術息息相關的禪,也對盆景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無論從設計者還是觀賞者的角度,都是不斷追求在短距離內對生命本真的直觀認識,頓悟,從而達到精神上的自由。因此,古松、古柏、古美和古戎是制作盆景的最佳選擇。在疏花、苔蘚等生命力萌發意象的點綴下,古今生命的輪回,生命本色的彰顯,是如此震撼!
明代的季承認為最好的園林是“雖是人造,卻是自然”,盆景藝術也是如此,如今無論是家裏還是辦公室,都會布置盆栽,大多是綠蘿之類的易生花木。雖然吸引眼球,吸收輻射,凈化空氣,但缺乏心靈的創造。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砍掉花木如曇花壹現,滿足了當下,卻缺少了大自然真正的魅力。古典盆景藝術強調寫意和境界,就像宋代的郭認為最好的山水畫能使人“遊而生之”,高雅的盆景也能使人把身心置於所見之處。就像李煜說的“妳要隱居,但妳不能住在巖下,住在木頭裏,所以壹拳換山,壹勺換水,太沒意思了。”古代文人如此喜愛寄情山水,舒展身心。既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依山傍水,那我們就把盆景放在桌前、窗前、花園裏吧。放眼望去,山川流動。
反正盆景雖小,藏著大千世界,真的是壹盆壹景壹世界!如果有機會再去壹次古典園林,不妨在閑暇時品嘗壹下散落的盆景。機會多了,在自己的房間裏裝修多少,既讓環境安靜,又能愉悅身心,極為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