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比常人更敏銳地捕捉到了壹個新時代的氣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作為藝術家、思想家、數學家和建築師,達芬奇更是以他在繪畫上的成就而聞名。在大師為數不多的作品中,“聖母瑪利亞”是壹個重要的主題。在他的作品中,壹系列具有人性美的聖母形象反映了文藝復興的真正精神。本文試從繪畫者從小到大形成的題材、結構、技法、心理機制等方面,按時間順序分析幾幅繪畫作品,從而探究達芬奇作品中的聖母之美。並與之前和同時期的畫家所畫的聖母像相比較,揭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的精神。
關鍵詞:文藝復興;達芬奇;聖母院;人性之美
西方藝術史上的文藝復興全盛時期是指15年末至16年中期。此時,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藝復興三傑”之壹的達芬奇就是其傑出代表。他是畫家、雕塑家、建築師、作家、數學家、醫生、制圖師、工程師和科學家。在他的藝術和科研生涯中,始終有著對知識探索的深深熱愛。他無愧於“Homo Universalis”(“全能的人”)的稱號。他在繪畫上的創新技巧在他死後100多年影響了意大利和歐洲國家的藝術。他創造的“sfumato”使畫面的輪廓線和色調更加柔和,更加立體。而“明暗對比”使被描繪的物體看起來有壹種真實的錯覺效果[1]。這深刻地反映在他的聖母瑪利亞畫像中。達芬奇是壹座高不可攀的藝術高峰。
萊昂納多?6?1?6?1達芬奇出生於1452佛羅倫薩和比薩之間的達芬奇鎮。他的父親是壹位精力充沛的著名律師塞爾?6?1皮埃羅?6?1?6?1(皮耶羅·達·芬奇爵士),他和壹個貧窮的餐館女仆卡塔琳娜生下了這個孩子,卻沒有和這個可憐的女孩結婚。據文獻記載,壹般認為達芬奇五歲前由生母撫養,五歲後回到父親身邊,由繼母和祖父撫養。雖然不缺衣食住行和親朋好友的關愛,但作為壹個五歲的男孩,他離開了親生母親,這種影響將貫穿他的壹生,並在後來的達芬奇作品中有所體現。他筆下的女性都是慈愛的、美麗的、和平的,她們的表情既有母性又有聖潔。在達芬奇壹生的創作中,“聖母瑪利亞”似乎是他偏愛的主題。
少年時期的萊昂納多已經表現出了多才多藝的特點:他不僅外貌出眾,而且天生歌喉優美,彈琵琶,歌聲嘹亮;他憑借自己的藝術天賦和光影效果,畫出了壹個栩栩如生的像龍壹樣的怪物。所以他的父親把他送到佛羅倫薩韋羅基奧的繪畫工作室。佛羅倫薩是藝術家的搖籃,這裏學術自由、藝術流派和各種新思潮非常活躍。韋羅基奧是文藝復興早期最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他提倡認真學習數學、透視學和解剖學。還提倡用精細的描寫方法來表現對象,灌輸徒弟熱愛自然的思想。在這裏,達芬奇不僅受到了人文主義的影響,而且為他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致力於研究各種表現技巧和造型藝術,認為大自然創造的美是繪畫的對象,人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創造。達芬奇在韋羅基奧的《基督受洗》中左下角畫了壹個半跪的天使,比畫面主體更加柔和自然。他的表情、神態和柔和的色調顯示了他的繪畫天才,被沃爾夫林稱為“像是從另壹個世界傳來的聲音”[2],表明這不是15世紀藝術界的東西,而是壹種新的因素,預示著壹個前所未有的藝術時代即將到來。年輕的達·芬奇在作品中展現了由素描激發的新思想,使他從畫室中優秀的同伴中脫穎而出,進而超越了他的老師,超越了佛羅倫薩眾多有才華的人。
1473-1475年期間,當他還在韋羅基奧的繪畫作坊時,達芬奇完成了《告知懷孕》,這是最初體現達芬奇風格的作品之壹。它采用了15世紀繪畫中常見的橫披構圖。這幅畫是根據聖經畫的?6?1傳統宗教題材的《新約》,描寫了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婚前得知自己懷孕後的恐慌和焦慮。當畫家表達這個傳統主題時,他違背了前人的刻板印象。他把瑪麗亞的閨房置於美麗的自然風光中。來告訴瑪麗亞神諭的天使加布裏埃爾跪在鮮花盛開的草地上。背景有挺拔的柏樹,重疊的山岸,潺潺的流水。天使加百列左手拿著壹朵素凈的百合,面部表情十分柔和,毛茸茸的翅膀富有質感。瑪麗亞右手拿著壹本書,左手意外伸出。她年輕的臉上顯示出驚訝的尊嚴和美麗。瑪麗亞的手勢和表情表達了她對這個事實的驚訝。而且驚訝中似乎還流露出壹點害羞的表情。在這幅畫中,達芬奇的素描和透視已經爐火純青,他開始註重動作、手勢和姿態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未來光影的處理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畫面布局井然有序,安靜歡快。柔和的色彩洋溢著清新自然的青春氣息,沒有宗教的神秘感。人物之間的戲劇性場面濃縮在這壹瞬間的畫面中,展現了抒情的意境,生動地表達了《懷孕通知》復雜的思想感情。整個畫面彌漫著壹股清新的氣息,像壹股清流流過當時的意大利藝術界。
夢娜。6?1麗莎(1503—1506)似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壹幅畫,它曾經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啟發了後人無數的詩歌、繪畫、雕塑和小說。雖然她也是壹幅未完成的作品,但畫家確實為這幅畫做了特別的努力。據說在繪畫的過程中,畫家為了喚起畫中人發自內心的感情,請來了音樂家為她演奏,小醜為她表演,但這位女士並沒有讓達芬奇得到他想要捕捉的東西。直到有壹天,她看到畫家畫的飛機設計草圖,她感到了極大的震撼,露出了由衷的微笑。這種難得的發自內心的微笑,立刻被達芬奇捕捉到,並成功塑造。“她不同尋常的眼神仿佛跟隨觀眾,展現了她的堅毅、魅力和智慧。她溫柔、優雅、深情,使整個畫面的意境充滿了無限的深邃和極其飽滿的色彩;但她那微妙而神秘的微笑,卻透露出壹種美女在世俗生活中的愉悅和安逸,是人文主義者所追求的世俗精神的生動寫照。[3]“其實達芬奇筆下的這個令人難忘的微笑,並不是壹位女士的特定表情,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它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所擁有的,也是我們都共有的人性的微妙之處。也許,這就是蒙娜麗莎?6?1麗莎的魅力。顯然,這幅畫繼承了希臘古典主義的莊重、典雅、理想主義的特征,但又進壹步突破了希臘古典藝術在人文特征上的局限,進壹步走向了現實和內在性。
畫中的她是那麽平靜的看著我們,溫柔的眼神占據了我們的視線。她的表情難以形容,迷人而難以捉摸。壹種強烈的美滲透在整個畫面中。難怪瓦薩裏在《著名藝術家傳》壹書中寫得如此忘乎所以:
“任何人想看看藝術能在多大程度上模仿自然,只需要看看這幅肖像,她所有微妙的細節都被忠實地再現了。她的眼睛明亮而濕潤...睫毛和眉毛都是精心復制的,而梳向兩邊的頭發好像是從皮膚裏長出來的...紅潤可愛的嘴唇與鮮活的臉頰融為壹體,仿佛不是畫出來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急切地看著她喉嚨下的凹陷的人,壹定會想象自己看到了脈搏跳動。這是藝術的奇跡[4]”
這幅畫的背景就像神話中的場景。就像《巖中聖母》這幅畫中,畫家對巖石和流水表現出無限的興趣。值得註意的是,在這幅風景畫中,畫家引入了大氣透視原理的描寫,並進壹步創造了“盛開法”的畫法,運用模糊處理明暗的過渡,讓人仿佛能在畫中看到空氣,加強畫面空間的縱深感。相比早期作品《搖滾聖母》,更能讓人明顯感受到這壹點。
對於五歲就離開親生母親的達芬奇來說,即使他從小就受到繼母的疼愛和照顧,但他對親生母親的深深依戀卻伴隨了他壹生。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把聖母畫成這樣的樣子。畫過聖母瑪利亞的畫家很多,壹般都是善良正直的,但達芬奇的聖母瑪利亞卻能壹下子打動人心,因為畫中人物的表情。在他的晚年作品《聖母、聖嬰和聖安娜》中,聖母和聖安娜同時出現在畫面中,這壹點尤為突出。相信每壹個看過達芬奇《聖母瑪利亞》的人,都會被畫中人物的表情深深打動。
《聖母子與聖安妮》(1508-1510)是壹幅宗教畫。畫面中,聖母坐在母親桑塔·安娜的腿上,而嬰兒則準備在地上抱壹只小羊。這種畫面在當時很少見。所以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經為此大做文章。人文三角的構成包含了畫家童年的創傷經歷,即作為私生子,他渴望親生母親和繼母雙方的愛。但藝術史學家發現,這樣的構圖其實早在中世紀就出現了,並以此來表達生活的代代相傳。畫中的三個人物有著鮮明的時間含義:聖塔安娜代表過去,聖母代表現在,兩個聖徒指向未來。甚至連背景中的小羊和樹都暗示了嬰兒未來的苦難。
然而,人們眼前看到的難道不是壹個迷人的禮物嗎?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三個角色之間的和諧交流,不正是藝術家想要肯定和贊美的現實生活嗎?
金色的畫面中,嬰兒正在和小羊玩耍,旁邊的瑪利亞面帶微笑,伸出雙臂,向孩子做了壹個擁抱的手勢,仿佛要阻止他的頑皮——“到我這裏來!”旁邊的聖塔安娜,微笑著看著這壹切,畫面和諧而平靜,像是夏日裏壹個悠閑的午後。母女倆臉上都帶著淡淡的笑容,嘴角安詳地翹著,表情如在夢中。其實這張圖的背景並不是真實的背景,高高的山和朦朧的天空,畫面中的人物是壹個室內的姿勢,但是這種與現實沖突的背景和人物的組合並沒有讓人覺得有什麽不妥,反而讓人覺得和諧。現實中找不到的環境,可能只有在聖母瑪利亞身上才能看到。
伯靈頓之家漫畫(1499)是壹幅早期未完成的素描,但它與聖母、聖嬰和聖安娜非常相似,其中瑪麗亞在左邊,聖安娜在右邊。兩人似乎在談論著什麽,瑪麗亞垂著眼睛,歪著頭若有所思地聽著。在右邊,桑塔·安娜的臉在陰影中,但給人的感覺是她的五官更明亮,因為她的眼睛是睜開的。她面對著瑪麗亞,舉起左手,對她說了些什麽。瑪利亞的臉很迷人,而桑塔·安娜的眉宇間充滿智慧,更加迷人。她在構圖中的位置比較靠後,身體被天使遮住了壹半,前面的光線也被瑪利亞擋住了,在臉上投下了壹些陰影,但她的臉在黑暗中閃閃發光,深邃的眼窩像兩潭深泉。畫家在這裏沒有留下空白,而是全部進行了陰影處理。如果妳把其他的部分遮住,只看這裏,人們看不出這幅畫是什麽,但是當妳把它放到整體中,它就變成了壹雙眼睛,也讓人覺得她在盯著側面的前方。過了壹會兒,她發現她的眼睛仍然在微笑。“明暗”在畫中的應用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不同疏密的線條表現出光影的微妙變化。拋開達·芬奇精湛的繪畫技巧不談,畫中聖母瑪利亞和聖塔·安娜安詳的神態真的是感人至深。
在現實生活中,我從未見過這樣的表情。在我第壹次看到達芬奇的聖母像之前,我從來沒有想象過這樣的樣子,但它無疑是吸引人的。畫中的聖母靜靜地看著妳,仿佛無論妳做錯了什麽,她都會原諒妳,告訴妳總會有機會的。即使閉著眼睛,她臉上還是露出這樣的表情。當我懷念這種神情的時候,我不得不翻開達芬奇的繪本,它給人平靜和安慰的力量。我覺得這才是母親的樣子。
現實中,我們的母親不是這樣的,但我不否認她對我們的愛。他們並不都很漂亮,滿臉皺紋,有些頭發已經變白,皺著眉頭——那就是在為孩子的溫飽而努力。如果拋開這壹切,我們的母親會有這樣的表情,隱藏在她平時的表情後面,被生活覆蓋,但她確實存在。我想壹個孕婦在第壹次看到自己孩子的那壹刻,壹定會表現出這種表情。這是神聖和純潔的時刻。達芬奇只是把這種潛在的神聖挖掘出來,用紙筆展示給我們。這是壹個理想化、神化的母親。她美麗,冷靜,包容,有愛,沒有壹絲煩惱,不食人間煙火的聖潔。只剩下她對我們的愛。
如果壹幅畫只是賞心悅目,那它就不美。如果它能撫慰人們的精神,到達人們的心靈深處,那它就是壹件完美的藝術品..藝術的目的不是滿足人們的眼睛,而是滿足人們的心靈。這就是達芬奇筆下的聖母瑪利亞之美。
自中世紀以來,大多數西方藝術都是宗教繪畫,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也是宗教繪畫,或聖母瑪利亞和耶穌的繪畫等。然而,在中世紀當時的繪畫中,畫面上的人看起來是呆滯而痛苦的:聖母瑪利亞是悲傷的,耶穌總是在那裏受苦。中世紀的教堂裏經常會有很多基督教人物的壁畫和馬賽克,比如埃及西奈山聖凱瑟琳修道院裏的聖女與聖西奧多和聖喬治壹起坐在王座上,這在當時是非常美妙的,但它的整體繪畫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大的不同。慢慢走近14世紀的“文藝復興”,以喬托為代表的佛羅倫薩學派,其作品猶如清新的空氣,重新具有了濃厚的世俗意味,人文主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達芬奇到了之後,畫風突然變了,聖母瑪利亞變成了壹個非常漂亮的女人,非常美麗溫柔,抱著耶穌,壹個非常好玩的孩子。即使是同時代的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也是紮實有力的,但人物卻遠不如達芬奇那樣溫文爾雅。達芬奇的聖母像是獨壹無二的。在達芬奇的作品中,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迎來了它的藝術巔峰。
從字面上來說,“文藝復興”源於法語單詞“文藝復興”,我們翻譯成“文藝復興”,但它所放射出的光芒不僅僅是文學藝術,它具有壹個時代的特征,它反映的是壹個時代的精神,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文學的先驅,那麽達芬奇就是藝術領域的先驅,人文主義當然可以在古希臘找到源頭,但在基督教文明的統治下,“理性”在幾個世紀後逐漸回歸人性,這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功勞。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文明開始進入現代,“現代西方文化中日益明確的個人主義意識逐漸確立。這是壹個具有改變世界巨大力量的思想,無疑激發了推動者強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它創造了英雄輩出的‘巨人時代’[5]。“恩格斯說過,這個時代需要巨人,也確實產生了巨人。從時代分析,基督教文明的自然神論已經到了壹個階段,必須由人來代替,需要巨人,也產生巨人。在過去,人被視為上帝的附屬品,但文藝復興是壹個需要承認人是人的時代。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產生了許多這樣的巨人。如果要找壹個代表文藝復興真正精神的人,肯定會指出列奧納多?6?1達芬奇,巨人。
達芬奇是藝術大師,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他像神壹樣有無限的理想,卻只有常人有限的力量。他什麽都想做,而且想做得完美。他構思了成千上萬個計劃,但只完成了幾個。因為壹旦發現自己做的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他馬上就放棄了。他的人生是壹條未完成的路,充滿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片段。臨死前,他痛心疾首地說:“我這輩子壹件工作也沒幹完。”[6]“但他對人的崇高觀念,對現實世界的充分興趣,對自然之美的無限向往,對人類理性精神的真實理解,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看著他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聖母瑪利亞雕像,雖然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作品,但從它們身上折射出的光芒足以讓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人文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