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新農業觀認為,目前玉米的下跌更多是受情緒影響,而非需求疲軟。
因為玉米需求疲軟不是壹天兩天了,現在沒有理由突然反應。
隨著持續下跌和持續降雨,部分幹糧保存難度加大,貿易商急於出售,而企業則趁機壓低價格,造成壹時恐慌。
但如果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玉米其實是在等待“起飛”的。
為什麽這麽說?
我們不止壹次提到玉米的種植成本,但是很多人認為糧食價格的波動是隨著市場供求的變化而變化的,市場供求變化的時候根本不考慮種植成本。
這話沒錯,但只說對了壹半,因為有這句話的後半句,就是“市場為主,政策為輔”,市場可以不管,但政策不會不管。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不會考慮該策略。
什麽情況?
就是供需缺口大的時候。
比如去年豬價大部分時間都在成本線以下徘徊。即使跌破養殖成本後,也沒有太多政策幹預。為什麽?因為生豬產能過剩,供大於求。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依靠市場自發的產能縮減來恢復平衡。
那我們再來看玉米。很明顯,玉米的供需不是這樣的,甚至玉米需求的性價比也在回歸。
玉米能否“起飛”取決於需求。
深加工需求就不用說了,變化不大,大多在補庫和淘汰之間反復,所以對玉米的影響相對有限。
而飼料需求的大頭是玉米,對玉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今年玉米的幾個“競爭對手”都表現疲軟。
首先,我們來看小麥。壹方面,小麥價格上去了,替代玉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政策意圖很明確——口糧不用了,所以小麥的威脅基本解除了。
其次是定向稻,定向稻壹度被市場認為是玉米的“勁敵”,但最近勢頭也在下降。
截至8月11,今年定向水稻* * *已拍賣18次,累計投入3057萬噸,成交2327萬噸,成交率76.1%。
今年6月中旬,大米拍賣第壹次拍賣,隨後交易量逐漸下降。
到8月4日,又有壹次流拍,到8月11,全部流拍。
之前我們也分析過流拍的原因,主要是性價比問題。
理論上大米和玉米有壹定的價格差,但企業考慮的是大米價格加上運輸成本再加上運輸時間的綜合成本。當玉米價格上漲時,這種綜合成本的優勢依然存在,但當玉米價格下跌時,這種優勢就大大降低了,玉米的性價比正在回歸。
第三,進口玉米方面,雖然國際糧價從6月份開始全線下跌,基本回吐了俄烏沖突以來的全部漲幅,但近期北半球的熱浪和天氣投機再次將玉米推上風口浪尖,至少支撐了進口玉米的價格。
價格難降,意味著進口玉米的優勢不會太明顯。
此時,國產玉米正在暗中積蓄力量,等待“兩次機會”。
首先是需求拉動。
下半年豬肉消費旺季的到來,帶動了豬價的上漲,從而帶動了飼料需求的上升。
雖然下半年消費大概率會小於預期,但是豬價上漲的趨勢依然存在,意味著飼料需求的增長依然存在,所以玉米在等待需求。
二是收獲情況。
今年南方幹旱多,北方暴雨,給玉米的生長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
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任何變化都可能影響玉米的走勢。
所以現在的玉米雖然繼續暴跌,但基本已經到了跌不動的地步了。在“保證種糧農民合理收益”的前提下,玉米的底部支撐還是比較明顯的。
但我們說的“起飛”,並不是指玉米會壹飛沖天,而是指觸底反彈。至於能彈多高,能飛多遠,要看後續玉米收成和水產養殖需求的變化。
更多資訊,歡迎收藏《農業新概念》,了解新時代三農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