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從不溫柔,從不體貼,從不講道理。
四德:不打不罵不說不惹。
三從四德是我國古代習俗之壹,是“三從四德”的統稱。“三從”即女子不從父嫁,從夫嫁,夫死子;“四德”是指女德、女言、女貌、女功。
不從父嫁,從夫嫁,夫死於子。意思是女孩子結婚前要聽父母的教導,不要隨意反駁長輩的指示,因為她們的社會知識豐富,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
婚後要對丈夫禮讓,持家與丈夫修行,尊老愛幼;如果丈夫不幸先於自己去世,他應該堅守自己的職責,想辦法撫養孩子,尊重孩子的人生哲學。這裏的“服從”不是表面上的“服從和服從”,而是“協助和輔助”。
相關內容: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來約束女性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三從”壹詞最早見於《禮記·喪·夏紫傳》。在討論已婚婦女為夫為父喪年(夫三年,父壹年)時,有人說,婦女有三從之意,沒有特別的辦法,所以沒有嫁父,而是嫁夫死子。
“四德”壹詞見於李周天官內載,天官內載是教授後宮女子的官職,負責逐級教授後宮女子的淫禮和婦職。其中,地位較高的九位女性,講授的是女德、女言、女貌、女功,這本來是宮廷女性教育的範疇,後來變成了對女性的道德和行為教育。
關於“三從四德”,首先要看到,這些對女性的要求是在特定時代的某種需要下產生的,並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周朝建立宗法婚姻家庭,明確界定男女界限後,才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
四德是女性踐行三德目標所必須具備的禮儀、儀態、操作技能,三德勸誡,四德的弘揚與訓練,七戒的威嚇與懲罰,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逐漸規訓傳統的女性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