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保留了最古漢語的強勢方言。
形成於唐代的閩南方言是中國東南部最早的方言之壹。吳語應該是最早的方言。由於靠近長江,加上普通話的巨大影響,它的地方色彩已經淡化。閩南人生活在東南,與中原交流不多。相反,閩南語成為最具古漢語成分的方言,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極大興趣。閩南語的形成是多源多層次的,包括百越民族的“語言底層”、古代吳楚移民的語言和古代中原的語言,形成了獨特的方言體系。閩南語最早形成於泉州,後向南傳播到漳州、廈門、潮州、雷州、海南,再傳播到臺灣省和東南亞。說閩南話的總人數達到了7000多萬,是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
閩南語是向心方言,大部分不同地方的閩南語可以互通。此外,閩南語還有壹種“崇正統”的感覺,就是在漢語中假裝正統,保留了很多古語詞。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行”就是古時候的閩南話;閩南話把“吃”叫做“吃”;“壺”叫“鼎”;“人”叫做“農”,這是壹個很古老的說法。說閩南話對學習古漢語很有幫助。由於閩南語穩定保守,註重語言的本源,對原生的中原文化有著濃厚的感情。不同時代講閩南話的人,對民族流行諧音都很尊重。唐宋時科舉選士,詩在考中押韻,用廣韻,其中的反切法被閩南話吸收。形成了閩南語特有的“文學閱讀”,即普通話閱讀,註釋使用閩南語,兩種傳統並存,在全國方言中最為完整和堅定。羅昌培來廈大時寫過壹本書《廈門音韻》,稱贊識字與讀書並存是閩南話的根本特征,這在全國方言中是不多見的。閩南話對普通話持包容態度。清朝雍正五年,上諭。鑒於閩粵兩省進京為士,普通話不準,下令兩省設立尹正書院。這道聖旨在廣東沒有受到重視,但在福建卻執行得非常認真,福建設立了許多正字書院,編寫了許多正字教科書。
我把這種用語音朗讀、用閩南話說話的現象稱為“啟蒙教育中的雙語教育”。我覺得這種做法在今天很值得推廣。其優點在於:壹是使方言與* * *共存的傳統得以“傳宗接代”而不切斷方言;二是讓孩子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方言知識得到發掘和利用,從“習得”到“習得”,讓方言變得活起來;三是以方言系統為基礎的地域文化得以保存和發揚。
廈門與臺灣省在閩南語交流上沒有距離。
臺灣省的閩南語和廈門的最相似。廈門的閩南語是張泉和臺灣省的混合,閩南語也是“張泉語”。廈門的閩南語和臺灣省的閩南語交流沒有障礙,但和詔安、龍巖的閩南語交流有困難,這是語言來源不同造成的。我去過臺灣省。我們家和的第二棟房子隔了壹層,臺灣嘉義縣元昌鄉和李家的長屋隔了壹層。我毫無困難地用閩南話和那裏的村民交流。他們真的“鄉音沒變”!閩南語是壹種非常重要的語言。臺灣省曾經被日本人統治了五十年,國民黨也統治了五十年。當政者要求禁止在公共場所說閩南語,大家只在家裏和小範圍內小聲說。就這樣,地方口音沒變。太神奇了。所以我說,閩南語是溝通海峽兩岸乃至東南亞華人的壹座無形而不朽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