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消息在引起外界廣泛興趣的同時,也引來不少質疑的聲音。當然,我們可以理解質疑的理由。在日常體驗中,練瑜伽幾乎等同於健身。從培養職業從業者的角度來看,似乎應該和烹飪、家政等技術類專業壹樣,沒有必要納入學術研究和碩士教育的範圍。其實它屬於體育學的分支,被命名為“民族傳統體育學”,無論是從理論學科的設置,還是大學裏專業的劃分。
筆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壹門以中國武術為基礎,涵蓋中國民間體育和傳統養生體育的綜合性新興學科。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體育大學都開設了這個專業。從大多數高校對該專業的介紹來看,都強調它是“基於多學科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似乎它的主要特點是交叉性、創新性和實用性。
而且這個專業講究“傳統養生”和“強身健體”。顯然瑜伽也有這個特點。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據不同大學的學科優勢,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生成”壹個獨特的專業方向。既然有些學校可以以傳統武術為主,雲南民族大學有國際合作的資源,開設瑜伽專業方向無可厚非。
雖然目前瑜伽愛好者眾多,但瑜伽行業也存在亂象——準入門檻低,行業考核標準不統壹,瑜伽老師水平參差不齊,培訓機構良莠不齊...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瑜伽行業的長遠發展。從專業教育上重視它,而不是從較低層次的職業培訓上“支持”它的發展,自然有助於促進行業更加科學有序。
在此基礎上,瑜伽產業要想在中國實現更長久的良性發展,有必要提高其理論性。就像中國武術有嚴謹的理論支撐壹樣,深入研究武術的人不可能不了解傳統文化甚至古代哲學。瑜伽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從古印度的梵文典籍記載了早期瑜伽的內容後,它就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理論深度。如果不追根溯源,不了解瑜伽的歷史文化,只是把它“改造”成壹種都市男女熱衷的修身養性的技術,甚至與瑜伽的本質背道而馳。
事實上,在高校教育自主權擴大的趨勢下,這種現象還會再次出現。只要適合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地方和學校文化教育資源的支持,能夠滿足行業市場的需求,進而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外界都應該給予支持和理解。即使壹時不喜歡,也不必大棒批評。留點時間和空間給它,效果會慢慢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