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帶著帳篷穿越北京壹個月是壹種怎樣的體驗?

帶著帳篷穿越北京壹個月是壹種怎樣的體驗?

2017年5月,十余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誌同道合者,帶著印第安帳篷,在北京各地紮營。在壹個月的時間裏,參與者在樹林、畫廊、工廠、公園、辦公樓、胡同和長城搭起帳篷。圖為移動營地。參與者在長城上搭起帳篷。

帳篷旁,人們談論著木工、種植、音樂、繪畫、機械、建築、編織、弓箭、心理學、教育等話題。在遊行的過程中,發起人所說的“現代城市遊牧”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流動營”裏安家落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藝術和文化,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圖為“流動營”的參與者帶著帳篷在夜色中登上長城。

發起人表示,“流動營地”以遊牧文化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為出發點,以和平、利他、分享為理念,希望參與者能夠突破不同領域的界限,相互交流,通過自主互助完成壹次社會實踐。圖為壹名參與者站在帳篷旁。

發起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這樣壹種觀點:人與人之間應該真正的合作,而不是依賴同類,尊重友好的生活和工作,而不是靠勾心鬥角來壟斷資源。遊牧這種原始極簡的生活方式,回應了人們目前面臨的精神困境和心理壓力,促使人們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圖為參與者在長城上表演。

壹群有識之士如何聚在壹起,靠自己過上可持續的生活?這就是發起者要討論的,帳篷這個特殊的符號,用發起者的話說就是“我們外化的自由的符號”圖為移動的營地。參與者在長城上表演。

“動營”的參與者參加了長城上的“動箭”項目。

長城上手工編織的“流動營地”的參與者。

“流動營地”的參與者在北京壹個四合院的屋頂上臨時搭建。

“流動營地”的參與者在北京壹個四合院的屋頂上臨時搭建。

“流動營地”的參與者站在北京的壹個四合院裏。

“移動營地”的參與者在北京壹個四合院的屋頂上交流。

“流動營地”的帳篷搭在北京壹個四合院的屋頂上。

“流動營地”的參與者在北京壹個四合院的屋頂上展示他們的作品。

在北京壹座四合院的屋頂上,年輕人坐在壹起聊天,和尚“無用的米沙”在高處打坐。

“移動營地”的參與者“沒用的米沙”拿著壹個缽盂站在北京的壹個森林裏。

在北京壹座四合院的屋頂上,和尚“沒用的米沙”把煙頭放在桌子上。出家前,他背著竹籃去撿垃圾,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音樂節上。出家後,他周遊世界,撿垃圾成了他生活的常態。

藝術家範妮在北京壹家工廠的辦公室工作。她說,她希望給工人們帶來身體上的震撼。

藝術家範妮在北京的壹家工廠工作。她說,她希望給工人們帶來身體上的震撼。

參與者在北京的壹家工廠搭建帳篷。

在北京郊區的壹片樹林裏,壹個跟隨大人參加“流動營”活動的小孩扔出了標槍。

在北京郊外的壹片樹林裏,參加“流動營”活動的魯晶晶演奏著自己創作的歌曲。

在北京郊區的壹片森林裏,“移動營”的參與者們參與了“移動箭”項目。

在北京郊區的壹片森林裏,“移動營”的參與者們參與了“移動箭”項目。

在北京郊外的壹片樹林裏,參加“流動營”活動的魯晶晶靠著帳篷休息。

在北京郊區的壹片森林裏,“移動營地”的參與者聚在壹起交流。

在北京郊區的壹片森林裏,參加“流動營地”活動的孩子們坐在充氣沙發上。

在北京郊區的壹片森林裏,“流動營地”活動的參與者在壹起玩耍。

在北京郊外的壹片樹林裏,人們在“流動營地”的帳篷旁交流。

  • 上一篇:現當代作家有哪些?
  • 下一篇:電子艾灸儀哪個牌子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