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名方,如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大承氣湯等,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其中壹個被譽為“最符合中國人文傳統”的方子,就是“小柴胡湯”。
本方由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七種重要功效成分組成。處方中的柴胡味苦、辛、微寒,有散苦、疏肝解郁的功效;黃芩味苦,性寒,善清陽瀉火。兩者結合,壹散壹清,有清熱祛邪,調理少陽之氣的功效;半夏、生姜性味辛溫,能和胃、減少不良反應、止嘔、消腫散結;人參、甘草、大棗能益氣和中,扶正祛邪。七味藥配伍緊密,相輔相成。寒熱、辛苦、補瀉相結合,既能清少陽之邪,又能調理氣機。
已故著名中醫劉渡舟教授曾說:“小柴胡湯善於打開肝膽的郁結,所以它能促進氣機,使六腑通暢,五臟安寧,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它見效快,治療效果好。雖然藥方裏沒有麻黃和桂枝,但還是可以發汗的。沒有芒硝和大黃,還能通便,沒有茯苓和白術,還能利水,沒有常山和草果,還能治瘧疾。所以,劉教授稱之為“不溯其形,單治其因,解郁行氣,其病可治。”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湯具有解熱、抗炎、抑菌、保肝、利膽、增強免疫、鎮靜、鎮痛、鎮咳、抗過敏、調節胃腸功能、減輕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等作用。臨床上常用此方治療外感疾病及各種內傷。
小柴胡湯的臨床應用日益擴大,但如何正確應用小柴胡湯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據統計,小柴胡湯在27種中醫藥期刊中有143個病例,包括內科、婦科、兒科、五官、腫瘤等49種中西醫疾病,臨床癥狀有80多種。如食欲不振、口苦、嘔吐、發熱、惡寒、頭暈、胸痛、心煩頭痛、咽幹、脈細、苔白黃等。
另對265例醫案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小柴胡湯治療的最常見癥狀為各種外感發熱;其次是消化道癥狀,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再次,疑病癥。就舌脈而言,最常見的是薄白苔、薄黃苔、弦脈、弦脈。
從上面可以看出,小柴胡湯治療的癥狀主要是發熱、消化道和情誌癥狀。發熱主要表現為寒熱交換。此時由於正邪之爭,正氣漸虛,不足以抗邪,尤其是外感疾病;消化道和情誌癥狀反映氣滯、脾胃不和、三焦不暢,體現在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掌握小柴胡湯的基本病機和主要臨床表現,對臨床正確應用小柴胡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傷寒論》第101條曾說:“傷寒中風有柴胡之證,但見其壹證,則不必知之。”但歷代醫家對此說法不壹,認為小柴胡湯不應據此誤用。在日本,也發生過誤用小柴胡湯致死的事件。所以,任何壹個好的方子,都要把辨證和辨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用。
服用小柴胡湯時要特別註意以下幾點:
(1)忌生冷辛辣。
(2)上實下虛,上火者不宜用。
(3)不適用於陰虛或肝陽上亢而吐血的高血壓患者。
小貼士:
總之,今天我就給大家總結壹下中醫知識,和自己對比壹下。如果妳懷疑自己的證候屬於這壹類,就不要急著應用了。妳壹定要在專業的中醫醫生的辯證指導下使用,確保正確無誤。不要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只有壹個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