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早在唐代就有種植茶葉的史料記載。唐代陸羽《茶經》記載:“永嘉東三百裏有白茶山。”據考證,這裏所說的“白茶山”是指福鼎是白茶的原產地,主要分布在柏林、點頭、攀西、成勛、殿下、銅山等地。其中,柏林、盤溪、點頭是福鼎三大茶葉產區。自清代以來,以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為原料生產紅茶,名曰“柏林工夫”,名揚四海,遠銷東南亞和西歐各國。
柏林功夫經歷了四個時期:從開始到繁榮,從繁榮到衰落,從衰落到繁榮,從繁榮到衰落。
清朝和民國以前,是開始和繁榮時期。據有關記載,清朝光緒年間,福鼎出口紅茶2萬箱,每箱50斤,遠銷上海等地。
民國初年,茶業由盛轉衰,年產值不足百萬元。
從民國中期到解放前,是壹個由衰落走向繁榮的時期。福鼎工夫茶的主產區柏林和店頭的茶產業非常繁榮,茶商貿易繁榮,茶館眾多。茶商與洋行或大茶行簽訂合同,將上好的工夫茶送到指定的港口和碼頭,再由洋行和茶行出口到香港、澳門和歐美國家。在柏林,出現了許多資金雄厚的茶館,擺脫了外國茶店和洋行的控制,把功夫紅茶運到營口,再轉運到滿洲裏,賣給蘇聯。
從解放到六七十年代,功夫紅茶盛極而衰。50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國外對紅茶的需求下降。20世紀70年代初,紅茶進行了重組。柏林功夫的主要產地柏林鎮位於福鼎市中部。陸地與柘榮縣的Nodding、Panxi、Dianxia、Qinyu、Zhayang等鎮相鄰,水路主要通往八旗門內海。白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條件揭示了功夫紅茶的歷史背景。
在朱廷光先生(1917-2004)撰寫的《柏林後旗商埠的未來在望》壹文中詳細描述了柏林出產的工夫紅茶的輝煌景象。茶是柏林的特產。每到春節,必有泉州、廈門的客商,稱為“南邦”,廣州、香港的客商,稱為“廣邦”。他們來到柏林,建立了壹個博物館,與當地茶商壹起制茶。當時,官方茶館包括多達24個商人。當地的茶商“雙春龍”、“恒和春”、“和義裏”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