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壹個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前壹個“簡”簡單,後壹個“簡”簡潔。和其他盆景流派壹樣,按照“樹姿近畫”的造型原則,先有自然類,再通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術規律。經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作和完善,最終總結為10種姿勢和3種5型。
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格的格律為基本結構原則,是盆景中的“格律詩”。
正是由於常規類的審美價值較高,自然類逐漸“褪色”,只保留了少數懸巖類型。保存完好的“老”樹樁盆景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見證。清朝末年,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在成都青羊宮舉行花展(壹直延續至今)。來自全國各地的花農和盆栽藝術家把自己種的樹樁盆景送到花展上出售。此時的樹樁盆景已經完全采用了“三式五式”的造型手法。
川派的規則堆景,是按照其傳統的纏繞手法塑造的,有壹定的規律,名目繁多。它們的主幹和側枝從小就用不同格式的棕絲彎成各種角度和方向,很難註意到三維空間的構成。樹幹造型有“滾龍抱柱”、“十字轉”、“方轉”、“三轉九轉”、“大彎掛枝”、“冠直”、“關轉”、“穿衣老太婆”、“綜合法”等十種形式。有平枝、卷枝、半平半卷枝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樹幹形狀與各種平枝方法交互使用,形態多樣,樹勢雄偉。有的樁狀似騎士回首,謂之“壹眼望荊州”。
到目前為止,四川的樹樁,無論什麽形式,基本上都沒有超出這壹時期形成並廣泛使用的技法和造型規則。清末民初,成都及各縣著名藝術家約60人,其中以竇、陳、張斌儒、、戴、戴重光等最為著名。龔胤如、李宏泰、季成久等。到了40年代,自然樹樁盆景再次興起,但在揉撚手法上和常規的差不多。除了懸崖式,壹些自然樹樁頭的形狀幾乎是偶然的“機緣”。陳思福的父親陳玉珊經常用壹些不適合做正規盆景的樹枝折斷的樹坯,再加工成天然的。後來李忠禹、邱開春、王明雯等人發展了自然類,逐漸成為今天川派樹樁盆景的兩大主要類型之壹。
雖然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川派的山水盆景,尤其是安嶽縣的覺遠洞和大足縣大佛灣的莫言像,天妃和川女所持的山景盆景與今天的淺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明清盆景才開始向樹樁傾斜。盆景“玩家”密切配合,使其走向成熟。
四川民間有句話叫“盆樹無根似樹插木”,所以它的樁景強調對根的處理,盆中的樹垂根露爪,講究錯綜復雜的造型。天然盆景往往以竹子為材料,與石頭相配,別有壹番風味。總的來說,四川盆景的藝術風格:樹樁的特點是古樸、嚴謹、多樣;山水盆景以氣勢磅礴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川式樹樁盆景壹般采用金色大理石、雪中六子、羅漢松、銀杏、紫薇、海棠、梅花、火棘、山茶、社稷。景觀盆景由砂巖、鐘乳石、雲母、沙石、龜甲和新開發的品種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