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良的父母
在古代,“孝”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善待父母。孔子多次講過“孝”。他說“父母在,不遠遊”(《論語·立人》)。在那個通訊落後的年代,孔子認為,孝順的子女活著的時候不應該遠離父母,以免父母擔心。他還說,“父在觀察他的意誌,父卻不觀察他的行動。三年過去了,他還沒有從父親的道路上有所改變,可謂孝順。”(《論語學習》)。孔子認為,當壹個父親在這裏,見兒子就是觀察他的誌向;父親為了觀察兒子的行為而死。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所作所為才是孝順。當孟問孔子什麽是“孝”時,孔子回答說:“不違。”(《論語·為政》)這裏孔子的意思是不破禮。
此外,“孝”有豐富的內容: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結束對父母的養老;服從父母:壹切聽從父母。擇業、重大婚姻大事等。《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雖然深受賈母的喜愛,但在職業選擇上卻不得不聽從父親賈政的命令,參加科舉考試以求功名。在婚姻的選擇上,我不得不放棄心愛的愛人林黛玉,嫁給薛寶釵。即使是寶玉這樣倔強的人,在強大的孝文化影響下,也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屈從於父母的命令。
2.尊足景宗
在周朝乃至春秋時期,“孝”的主要內涵是敬祖祭祖。當時表達孝心的重要方式之壹就是祭祖。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孝和享樂的記載,從其上下文的語義就可以看出。西周的“享”是祭祀祖先或神靈,並供奉供品的宗教儀式。
《詩經·瀟雅天寶》說:“是以孝為樂。”《易經傳》說:“取而享孝”。《禮記·祭祀制度》說:“祭祀,所以追孝”;還有壹種說法是:“事在孝,有三種方式:生則養,無則喪,失則祭……”可見,祭祖敬祖是古代孝的重要內容。這和中國古代的祖先崇拜有關。清代《朱子家訓》說:“祖宗雖遠,祭祀必誠;子子孫孫雖蠢,必讀經書。”這是對典型的儒家孝道、祭祀、讀書思想的全面總結。
傳宗接代
古人把孝順祖先放在第壹位,生兒育女,延續祖先的生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孟子·離婁上》說:“不孝有三種,最後壹種最大。”這與中國古代的生命崇拜和家庭觀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