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屍體放在棺材裏叫大葬,也叫土葬。壹般在死後第三天舉行,有些地方還要看季節。龍巖俚語說:“春3,夏1,秋5,冬7。”
吊唁
吊唁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吊唁是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吊唁的習俗自古以來就在福建流行。龍巖、大田等地稱之為“探壽”,崇安等縣稱吊唁為“就寢”,上杭縣稱吊唁為“觀喪”,閩南地區也稱之為“探喪”。
在福州等地,送葬者通常會送上對聯、香燭、床單、布匹、毛毯等物品,俗稱“送軸”還有送錢的,俗稱“奠酒”。殯儀館在靈堂四周懸掛親友送來的床單、毛毯之類的東西,每個“軸”上都用白紙寫著“某某永恒”“某某悼念”之類的紙條。“軸心”的位置取決於親戚朋友的關系。壹般公婆或近親的“軸”掛在靈堂的中間或最高處。
擡棺材去墓地
喪事俗稱“出山”、“出殯”,即把裝有逝者的棺材送到事先選定的墓地安葬。古代有“死”“病”等不同的叫法。福建素有厚葬之俗,特別註重喪葬。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悼,也是生者的榮耀。
所以在舊社會,有錢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的物力財力,互相競爭以求進步;窮人只好想盡辦法跟風,甚至血本無歸。按照慣例,喪葬儀式壹般分為致辭、開靈、擡棺、祭道等程序。
下土
也稱土葬,即埋葬棺材,或將棺材放入墓中。貧窮的家庭仍然采用挖和埋。所謂“葬而不為土,掘而埋之,鋪壹石方知。”而富人則花大價錢用磚、石頭或三種土(即石灰、沙子和土合在壹起)來建造墳墓。
近年來,花大價錢建墓之風又起。每個墓都要幾千塊錢,多的幾萬塊錢互相比較。有的甚至三十多歲還建墓。雖然城市裏有人火葬,但還是有人在農村買地建墳安葬。
回龍
葬禮結束後,送葬隊伍返回殯儀館,稱為“回龍”或“惠玲”,古代稱為“貴嶼”。在很多地方,殯儀員回龍都要換衣服。在福州,孝男掛大紅燈籠,孝女穿黑衣服紅裙子,其他男人系紅絲帶,女人戴紅花。
現在常見的是葬禮時把綁在腰上的白帶脫下來,系上紅布帶,讓女人在頭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會龍時,蕭盡速換上吉服,所謂“脫麻布換紫袍”。女兒和媳婦穿著紅色的裙子和外套,紅色的鞋襪,頭上圍著紅色的布帶。
左奇
做七也叫“做十天”、“燒七”、“十天祭”從死亡之日起,我們每七天祭奠死者壹次,壹般49天內七次,所以也叫“做七七”。做七件事的習俗隨處可見。
哀悼和哀悼
在古代,父母之喪稱為“制喪”、“中喪”或“中喪”,君主之喪稱為“側喪”,老師之喪稱為“心喪”。凡是活在父母老師的喪中的人,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要喪,都要孝順。福建也不例外。古人認為,孝之前“物死如物生”。
喪喪時間根據血緣的遠近而異,最長的是丁酉(喪父母)三年。封建社會也形成了壹套喪孝風俗習慣。服喪期間,不能喝酒吃肉,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不能做愛,不能訪友。
親戚朋友發的紅白喜帖可以忽略。當官的丁友,要當官了,回家悼念父母。除了官丁佑,他不能去他的崗位,他要為他的父母哀悼。不葬時住宿舍,葬後住墓旁的棚子,從不出門睡覺。服喪的前三天,我不喝不吃,七天只能喝粥。要過三年才能擺脫孝順,恢復正常生活。以上的風俗習慣只有部分文人嚴格遵守,而民間並沒有那麽嚴格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