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各種不良社會風氣,許多地方也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專項整治,移風易俗,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果。但壹些地方在整改過程中,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強力實施、有序引導的“尺度”把握不好,導致民眾不買賬,甚至引發爭議。要知道,社會風氣不好的原因是復雜的,移風易俗也需要壹個說服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既要用鄉規民約約束社會風氣,也要註意“態度”和“尺度”的問題;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真實意願,規劃移風易俗路線圖,抓好移風易俗的著力點,堅持上下聯動、疏堵結合,凝聚起* * *建設文明城市和* * *倡導文明風尚的廣泛合力。
只有利用好“小切口”,才能更好地推動“大變革”長期以來,在農村這樣的熟人社會,村民很難完全擺脫人脈網絡的束縛,必然隨波逐流。雖然苦於惡習,但受限於不想得罪人等現實考慮,很難斷然拒絕。因此,推進移風易俗,要積極探索新的思路和做法,與建設民生實事、微實事工作相結合,加強相關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推動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載體,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便利。以新時代新文化的感召力,帶領農民了解陳規陋習的本質,不要讓“面子”成為他們的負擔。
更多的“小視角”更能形成“大格局”。壹方面,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帶頭作用,宣傳移風易俗的先進典型,堅持柔性倡導和剛性約束相結合,堅持黨員示範和群眾參與相結合,樹立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和標桿,讓文明鄉風成為深入人心的新風尚;另壹方面,要建立移風易俗的長效機制,堅持解決問題與辦好實事相結合,堅持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資源和文明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弘揚和創新,使移風易俗的是非標準更加鮮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文化活動,演化為老百姓的自覺行動。
垃圾分類,公益餐,美麗庭院,光盤行動...移風易俗吹文明新風,“潤物細無聲”養成文明習慣。改變舊習俗,植入新時尚,還是要大張旗鼓的落筆,小處著手,久久為功。積極探索領導機制、投入機制、激勵機制等長效機制建設,以制度保障推動移風易俗常態化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