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東河戲原名贛州戲,因其發源地和主要流行地區是東河(貢江)流域,故稱東河戲。明代嘉靖年間,在贛縣白鷺、田村、老田壹帶,出現了壹種曲調高亢的坐班唱故事,這就是東河戲的雛形。在隨堂課流行時期,每次有迎神會,農村的少男少女都會被選出來裝扮成神道、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佛、通俗戲曲中的主要人物,在他們的肩膀上行進,當地稱之為“講故事”,然後這種“講故事”會被搬上舞臺表演。清順治三年(1646),在贛縣田村正式成立了第壹批以唱《目連》、《西遊記》、《三國誌》等高腔戲為主的昆曲子弟,成立了以唱為主的“采雪班”。這兩個班社的成立,標誌著以唱高錕為主旋律的中國傳統戲曲開始形成。
客家竹雕工藝是客家人自古流傳下來的絕技,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工藝美術。雕刻作品多為筆筒、香燭、匾額、竹根人物等。有的雕塑簡潔、樸素、大方,有的則細致、精細,圖案密集,變化無窮。主要雕刻方法有陰線、楊可、圓雕、透雕、深浮雕或高浮雕。客家竹雕工藝歷史悠久。章貢區客家竹刻在傳統竹刻藝術的基礎上,開創了客家“假雕法”,成為竹刻史上的壹大突破。突出特色:壹是將中國的中國書法、中國的傳統裝飾圖案與中國的傳統雕塑相結合;第二,堅持傳統,不拘泥於傳統,在繼承中國書法傳統雕刻的基礎上,采取壹種不拘壹格的雕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