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對勞動課內容和形式的探索和嘗試,是壹個收集各方面意見,不斷凝聚知識的過程。不難發現,新學期許多地方的勞動課務實接地氣,註重實踐性、參與性和體驗性,這符合勞動課的初衷——義務教育勞動課,即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勞動,讓學生實踐、流汗、鍛煉和錘煉意誌,培養他們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意誌品質。
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小時候在學校接受的勞動教育,大多是開學前在操場上拔草、拖地、擦教室玻璃。如今,如何適應時代特點和學生需求,註重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讓勞動課變得知識性、趣味性和意義性,考驗著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智慧,也有賴於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目前很多地方開設的勞動課程都是比較有啟發性的。壹些地方整合當地地域資源,因地制宜開展采摘制茶、割稻、摘稻穗等勞動實踐。有些地方結合學生興趣和社會熱點開設了“橋梁模型設計與制作”、“防毒面具制作”等課程。有些地方鼓勵社會建立各種實踐基地,開放參觀,讓學生參與相關勞動體驗。壹些地方還積極開發勞動教育課程,編寫校本教材,征集優秀的課程設計方案和課件,形成資源共享包,等等。
勞動課“新”,效果值得期待。有關方面有必要進壹步認識勞動課的價值,辦好勞動課而不僅僅是勞動課,還要通過更多的學科和生命教育來進行勞動教育。比如,學生可以在語文、歷史等課程中了解古代勞動場景、新時代勞動模範和工匠精神;在物理系、化學系等實踐性較強的課堂上,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此外,在周邊公共場地做誌願者,將勞動教育與職業規劃聯系起來,有助於學生更真實地了解勞動的艱辛,更深刻地理解勞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