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演變於漢魏六朝,定型於隋唐。至今,這種習俗仍然經久不衰。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主要有四種說法。壹是紀念屈原,二是紀念介子推,三是紀念曹娥,四是紀念張天師。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最廣。例如,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傳統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他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裕起來,並主張聯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崗,被趕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田文》、《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時,他心痛如絞,於是在5月5日,他寫下了自己的傑作《懷沙》,並投汨羅江自盡。?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非常悲傷,紛紛湧向汨羅江去吊唁他。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扔到河裏。據說魚蝦蟹吃飽了就不咬醫生的身體了。後來人們紛紛效仿,為龍吃飯團,想出了用蘆葦葉包米,外面包彩絲的辦法來發展粽子。?
雖然人們仍然在每個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但是後來的人們能理解屈原嗎?蘇東坡主政杭州府時,曾寫過壹首關於端午的詩,題為《南歌子遊賞》:“山歌匯,浪色醉人。遊客都上十三樓,不羨慕古揚州。連昌,瓊怡,玉舟。誰家父母調唱頭,繞璧山飛,宿夜。”端午節到了,人們像織工壹樣,都去石佛寺玩耍、唱歌、宴飲。此時此刻,誰會想到屈原?誰在乎讀《離騷》??
是的,統壹是歷史的趨勢。在中國的版圖上,如果七個國家共存,不如聯合起來發展更快。當然,秦國可以統壹楚國,楚國也可以統壹秦國。適者生存。誰的生產力更發達,社會制度更先進,誰就更有把握勝利。況且,自殺作戰也不是“上策”。屈原死了,楚國還是破了。秦不是還統壹著嗎?人生最寬廣的胸懷,是在美中欣賞美,在痛中喚醒痛。只有克服危機,我們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當然,我們不能苛責屈原。因為他托付的是壹種感情,代表的是壹種精神。如果說“生是另壹種死”,那麽“死是另壹種生”屈原死的時候並不該死,但他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誌卻是不朽的。唐代詩人殷在《端午日》詩中說:“千年聖賢愚同,有多少人虛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人們記住了屈原。千年招魂氣死處士,萬人嘆息留騷。我們當初感嘆屈原的悲壯,也慶幸今天祖國的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