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眾多別稱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習俗起源的分歧。事情就是這樣。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吳越的民族圖騰祭祀理論;從三代夏至日節;邪月邪日驅離,等等。迄今為止,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觀點是為了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粽子與屈原聯系在壹起。傳說屈原跳河後,當地百姓傷他而死,於是駕船去救他,因有飆車的習俗;他還說,人們經常把食物放入水中祭祀屈原,但大多數食物都被龍吃掉了。後來由於屈原的建議,他們用楝樹葉包大米,用彩色的絲綢包裹,後來做成粽子的樣子。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在門上放艾絨或菖蒲驅邪,紮長命縷,喝雄黃酒或消毒,賽龍舟。粽子又叫“嬌樹”、“粽子”。前者因其棱角分明的外形和裏面的糯米而得名,而後者很可能是用壹個竹筒將米飯煮熟。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期已經很流行了。這種食物是在每年的端午節和夏季至日時吃的。粽子也是壹種節日禮物。唐宋時期,粽子非常有名,市場上經常有賣。現在,我們仍然要在端午節吃壹些粽子。粽子有很多花樣,有南北之別,也有東西之別。在南方,紅棗、花生、臘肉常混在糯米裏,常見到其他食物,但要品嘗宗野的清香;在北方,棗子和果脯經常被用作粽子的餡。小粽子似乎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了壹定的地位。過去端午節有躲下午的習俗。這個習俗起源於壹種信仰,認為五月是壹個“邪惡的月份”,瘟疫和瘡瘍會蔓延。初五那天是不吉利的壹天,所以父母每天帶著壹歲以下的孩子去外婆家避禍,所以叫下午躲。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概念,因為五月酷暑來臨,蚊蟲繁盛,沒有醫療衛生設施的人容易得傳染病,給人帶來恐懼感,導致下午躲起來的習俗。現在這個節日的壹些古老習俗隨著社會的變化已經消失了,但是像吃粽子和賽龍舟這樣的習俗仍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