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試圖說服楚王,但無濟於事,於是他悲憤交加,投江自盡。楚國人民懷念這位正直的大夫,就把糯米包成壹袋,扔到河裏,希望魚兒吃米,而不是屈原的屍體。後世延續傳統,逐漸演變成端午節。
2.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公元23年-公元220年),壹個孝順的女兒曹娥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
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孝順女兒曹娥的日子。
3.介子推是寒食節和清明節起源傳說的主角,但也有人認為端午節的起源與介子推有關。根據東漢蔡邕寫的曹勤,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先賢。
端午節的傳統民俗;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代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代節日的形成包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代節日重視祖先神信仰和祭祀活動,祖先神信仰是古代傳統節日的核心。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慶祝活動熱鬧。
仲夏端午,龍在天,龍氣勃勃,萬惡不作。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飲食為壹體的民間節日。端午節習俗的內容豐富多彩。這些習俗圍繞著端午節、祈福、鬥災等形式,寄托著人們迎吉祥、辟邪、消災的願望。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是吃粽子、烤龍舟的喜慶日子。端午節期間熱鬧的龍舟表演和歡樂的美食宴都是慶祝節日的表現。
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融合了多種民俗,由於地域文化不同,全國各地在習俗內容或細節上存在差異。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挑龍舟、端午、采藥、掛艾草、菖蒲、祭祖、洗草藥水、中午喝水、泡龍舟、吃粽子、放風箏、紮五彩絲線、熏蒼術、戴香囊等。
龍舟運動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非常流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壹項國際比賽。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自古以來就流行於中國各地,成為中華民族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
在端午節期間表演傳統民俗活動,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可以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端午節文化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慶祝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