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
紀念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2-278),名正則,字既靈又偶,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壹。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壹舉攻下楚國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痛不已,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下最後壹首詩《懷沙》後,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湧向汨羅江邊祭奠屈原,並有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紀念伍子胥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幫助吳國攻打楚國,五戰五勝,攻占了楚國的都城。後來越國也戰敗了,越王勾踐邀他講和,五福差王答應了。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太宰艾博受越國賄賂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對他的鄰居說:“我死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的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河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
端午節的習俗
龍舟比賽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哀悼,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裏搜尋他的真身。如今,端午節前後幾天,大江南北都有“龍舟賽”。賽龍舟,又稱龍舟比賽,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粽子
屈原投江後,楚人沿河尋找屈原,怕河裏的魚吃了屈原,就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的起源。從這個傳統開始,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把粽子扔到河裏,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在這個節日裏,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此外,端午節還有壹些其他習俗,如躲龍舟節、戴長命縷、戴香囊、避五毒、采藥、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端午下雨、跳鐘馗、打草、打馬球、逛天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