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各種各樣的押韻方式。常見的是壹章只用壹個韻部,每隔壹句押韻,韻腳在偶數句上。這是中國後世詩歌中最常見的押韻方式。
另外,《詩經》裏有的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結尾押韻,有的中間押韻。現代詩歌的押韻規則,幾乎都在《詩經》裏具備了。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詩經》民歌鄉土氣息濃厚的重要原因。
《詩經》即擴充的材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11世紀至六世紀)的詩歌,**311詩,其中有6首是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
《詩經》作者匿名,大部分無法考證。它們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編輯。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經”,或者用整數稱之為“詩經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是周朝各地的歌謠。雅樂是周人的正式音樂,分為和大雅。《頌》是周和貴族祠堂祭祀用的音樂歌曲,分為、和商頌。
孔子曾把《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弟子把讀《詩經》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人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到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五經之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飲,甚至天象、地貌、動植物。它是周朝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詩經》關註現實,表達現實生活引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而深刻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壹個裏程碑。《詩經》的民族風格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我們可以看到奴隸的血腥生活,在《割譚》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
百度百科-詩經